首页 名人故事 白头岂止因离恨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白头岂止因离恨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白头岂止因离恨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厉以宁认为,在五代两宋词界,有四位名家的作品是后人无法学习、也无从学习的,他们明显高于其他词人一个数量级,他们的词同其他词人的词绝不是同一个层次的。厉以宁简称他们为“二李苏辛”。厉以宁把李清照一生的悲欢离合全融在《望海潮》这首词中。《望海潮》这首词无疑也融入了厉以宁当时的感情。苏轼词随时在影响厉以宁的创作,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白头岂止因离恨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厉以宁认为,在五代两宋词界,有四位名家的作品是后人无法学习、也无从学习的,他们明显高于其他词人一个数量级,他们的词同其他词人的词绝不是同一个层次的。这四位名家就是:李煜、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厉以宁简称他们为“二李苏辛”。

厉以宁从不对李煜的词加以评论,而对于这位南唐后主的人生不幸,却写下了一首《秋波媚》。

秋波媚[25]

重读李后主词

一九五六年(www.guayunfan.com)玉树琼枝竞奢华,

烟火照流霞。

兴亡有道,

风摧朽木,

大浪淘沙。

人间何处无生路,

偏入帝王家。

朝冠易改,

娇妻难护,

此恨无涯。

厉以宁的弟子章铮博士在解读厉以宁这首《秋波媚》时这样写道:“优秀的词人不等于就是合格的皇帝。面对着咄咄逼人、立志一统天下的宋王朝,李煜却不以治国为重,‘颇废政事’,以致国破家亡。文人骚客多怜李煜之才,而对其亡国之事不加挞伐,甚至曲为辩解。李煜身入帝王家,当然有不得已之处。厉老师明白这一点,因而在《秋波媚》的下半阕中,对李煜表示同情,但认为李煜在其位就应谋其政。不会治国,要么尽快学会,要么另委贤能。如果不明兴亡之道,就难逃‘风摧朽木,大浪淘沙’的结局。”[26]

厉以宁也从不评论李清照的词。从高中时代起,他只是吟读李清照的词而已。厉以宁大学毕业六年后,由于自己屡受批判、冷遇,加之夫妇结婚三年,两地分居,心情不免有时抑郁。在这样的环境中,他再次从李清照的词中获得一种寄托,于是填了一首《望海潮》。

望海潮[27]

重读李清照词

一九六一年

海棠依旧,

绿肥红瘦,

惜花闺阁闲情。

乘兴放舟,

莲塘竞渡,

醉乡日暮溪亭。

红袖暗香盈,

任水流云散,

花自飘零。

变幻谁知,

仓皇南渡梦魂惊。

江东纵说山青,

叹此身憔悴,

孤苦伶仃。

人去事休,

浇愁待酒,

闭门冷冷清清。

雁过正哀鸣,

定晚来风急,

怕出中庭。

又是元宵

垂帘偷赏月空明。

厉以宁把李清照一生的悲欢离合全融在《望海潮》这首词中。内容包含了李清照从少女时代的两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到婚后初别时写的《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西风,人比黄花瘦”和《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再到中年南渡后所写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直到晚年孀居、孤独无依时写的《声声慢》“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以及《永遇乐》“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望海潮》这首词无疑也融入了厉以宁当时的感情。

厉以宁对苏轼的诗和词都非常赞赏,尤其喜欢苏轼的词。1952年秋,北京大学从城内沙滩红楼迁到了西郊燕园。厉以宁当时是经济学系二年级学生,住在未名湖北岸的全斋,全斋再往北,就是镜春园和朗润园。有一天,厉以宁漫步北京大学朗润园西边的小河沟边,只见落叶堵住了水道,流水四溢,仿佛回到了秋日江南,归途中不禁想起了苏轼的两首词,即兴赋了一首《菩萨蛮》。

菩萨蛮[28]

深秋雨中漫步,忆东坡词有感

一九五二年

无情也被多情恼,

有晴不比无晴好。

流水本无心,

多情落叶林。

江南秋景现,

微雨情无限。

鞋湿过溪桥,

乡思今日消。

朗润园

厉以宁这里提到的苏轼两首词,一首是《蝶恋花》,另一首是《南歌子》。《蝶恋花》中有“多情却被无情恼”一句,所以厉以宁词中第一句是“无情也被多情恼”。《南歌子》中有“日出西山雨,无晴又有晴”,厉以宁词的第二句是“有晴不比无晴好”。厉以宁以流水无心,落叶多情为例,谈到纷纷落叶堵住水道,迫使流水到处漫溢,这就是“无情也被多情恼”的由来。接着厉以宁以自己刚离开多年生活的江南,来到北京,不时产生思乡之念为衬,想到晴日的北京虽然同江南迥异,但秋雨中的北京大学朗润园景色却恰似江南,所以就写下了“有晴不比无晴好”。从厉以宁在大学二年级所填的这首《菩萨蛮》,不难看出东坡词对他的影响。

在大学期间,厉以宁重读了苏轼词。他最爱读的是苏轼的四首词。

一是《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这是苏轼悼念亡妻王弗死去十年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二是《蝶恋花》,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一首:“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三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四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厉以宁正是依据自己最爱读的苏轼的这四首词,1956年写下了一首七绝《重读苏轼词》。

七 绝[29]

重读苏轼词

一九五六年

鬓霜泪尽江城子,

芳草情深蝶恋花。

歌罢大江东去急,

乘风追月到天涯。

苏轼词随时在影响厉以宁的创作,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1969年秋天,厉以宁随北京大学教师下放到江西南昌鲤鱼洲农场劳动。1970年秋天,他填了一首《鹧鸪天》。

鹧鸪天[30]

来鲤鱼洲一周年有感

一九七〇年

稻色金黄又是秋,

文思未绝复何求,

闷雷有意常惊梦,

破帽无情也恋头。

诗易写,信难投,

赣江北去却东流,

潮声仿佛春蚕曲,

吐尽愁丝再不愁。

1971年厉以宁在江西南昌鲤鱼洲农场劳动

厉以宁这首词中的“闷雷有意常惊梦,破帽无情也恋头”两句,曾在鲤鱼洲劳动的一些北京大学教师中暗地里流传开来。[31]而这两句中的“破帽无情也恋头”,正是受苏轼词影响的表现。

苏轼的《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破帽多情却恋头。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厉以宁写出“破帽无情也恋头”,符合“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在农村劳动的实际情况。

苏轼这首《南乡子》的下半阕中的“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也体现于厉以宁1995年在云南所填的另一首《鹧鸪天》中。

鹧鸪天[32]

正月初二由昆明乘车去大理,途经楚雄

一九九五年

坡下新林已幼芽,

菜园常绿是农家,

檐前诱客腌薰味,

屋后喂鸡小女娃。

河曲直,路交叉,

沿街摊店卖甜瓜

滇乡四季皆春色,

彩蝶何愁明日花。

“彩蝶何愁明日花”一句,反映了云南作为花乡的景色,充满了活力和生气。

苏轼尽管很早就以诗文知名,但因得罪朝廷,一再遭贬,六十三岁那年竟被流放到琼州,被赦后归途中死于江苏。厉以宁1994年去海南时,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东坡书院,并填词留念。

南歌子[33]

海南,东坡书院

一九九四年

一贬黄冈路,

再迁地尽头,

朔风凛冽海风柔,

远去官场今日自悠悠。

访贫椰林下,

吟诗贝壳丘,

课徒设帐在田畴

默默无声细雨润琼州。

厉以宁对南宋词人辛弃疾作品的赞赏不亚于苏轼的作品。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济南人,少年时曾率起义军抗金,南归后虽任过地方官,但不受朝廷信任,抑郁而终。厉以宁认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的评价是恰当的。王国维说:“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王国维甚至说,在南宋词人中,“堪与北宋人颉颃者,唯一幼安耳”。

1956年,厉以宁在《重读辛弃疾词》中写道:

七 绝[34]

重读辛弃疾词

一九五六年

铁马金戈岁月流,

君心难测志难酬。

白头岂止因离恨,

北望长安愁上愁。

这首词中涉及厉以宁喜爱的四首辛弃疾词。这四首辛词,一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二是《破阵子·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下阕:“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三是《鹧鸪天·代人赋》:“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云遮断,频倚栏杆不自由。”四是《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厉以宁的第三句“白头岂止因离恨”,写出了他对辛弃疾在政治上终不得志的同情和感叹。

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厉以宁1959年所写的一首七绝。

七 绝[35]

河北农村所见

一九五九年

高炉馀火映红霞,

农舍停炊社即家。

岂止城中遭苦雨,

溪头荠菜不开花。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述了大炼钢铁和村村办食堂后的情形,后两句,则把1959年中国大地上的苦难记录了下来。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名篇,充满了农村春天的生活气息。然而厉以宁1959年的《河北农村所见》的后两句“岂止城中遭苦雨,溪头荠菜不开花”,写的却是“大跃进”之后河北农村的破败萧条。

1970年夏天,厉以宁正在江西南昌鲤鱼洲农场劳动,有一天,他在去距离农场二十余里的天子庙途中,看到农民逃荒后留下的几间破屋,不由想起辛弃疾另一首描写农村夏夜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厉以宁看到了农村的荒芜,心情沉重,写了一首《天子庙途中所见》。

七 绝[36]

天子庙途中所见

一九七〇年

塘边小屋是谁家,

蛛网掩门窗满沙。

一片蛙声人未见,

空馀明月照芦花。

以上只是辛弃疾词对厉以宁创作影响的两个例子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