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只计耕耘莫问收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只计耕耘莫问收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只计耕耘莫问收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中国有句名言,人贵有志。1951年,对于厉以宁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他真正人生的开始。在工业救国理想的激励下,1948年底,厉以宁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大学附中毕业,并被保送进入金陵大学,他的志愿是化学工程系。1949年2月,厉以宁接到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厉以宁在学习中坚持独立思考,注意新理论的出现。

只计耕耘莫问收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中国有句名言,人贵有志。从厉以宁的诗词中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远大志向、严谨务实的治学理念以及在遇到艰难险阻时的那种矢志不渝的追求

1951年,对于厉以宁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可以说是他真正人生的开始。这一年,他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系。

其实,厉以宁在高中时期的志向并非经济学,说起他考上北京大学经济学系,还颇有戏剧性。

1947年,厉以宁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读高二。这是国内著名的学校,师资力量很强,前几届的学生大多学习理工科。在这样的环境中,厉以宁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受化学老师的影响,他认为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工业落后,只有发展现代大工业才能使国家富强。那一年,班里组织同学们到长江北岸的一家大型化工厂参观,高大的厂房、隆隆轰鸣的机器、工人们紧张有序的工作令厉以宁感到新鲜,也使他了解到化肥生产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由此立下了“工业救国”的志向。有的同学觉得他的文学底子好,劝他学习文学,但厉以宁摇头说,文学只是业余爱好

在工业救国理想的激励下,1948年底,厉以宁以优异成绩从金陵大学附中毕业,并被保送进入金陵大学,他的志愿是化学工程系。1949年2月,厉以宁接到金陵大学化学工程系的录取通知书。但新中国成立后他参加了工作,在湖南沅陵教育用品消费合作社任会计。会计对他虽然是陌生的职业,但他勤于学习,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能。厉以宁后来回忆时说:“这段经历对我以后非常重要。”(www.guayunfan.com)但是,中学时期的抱负仍在时时激励着他。二十岁生日那天,厉以宁以山溪为题,填《南歌子》一首,抒情言志:

南歌子[1]

山 溪

一九五〇年

飞沫银花屑,

寒光白刃锋,

劈开峻岭几多重,

万里云天尽在碧波中。

岁月无穷日,

清流自向东,

春来借得一帆风,

四海三江何处不相通。

工作中,厉以宁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更加感到新中国建设需要人才,作为年轻人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正如诗中所言,他要走出崇山峻岭,借万里东风走向四海三江。1951年,他决心离职参加当年的高考,委托当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的雅礼中学同学赵辉杰代为报名。赵辉杰是厉以宁最好的朋友之一,他俩在沅陵的合影还珍藏在厉以宁的影集中。赵辉杰考虑到厉以宁具有深厚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广博,思路开阔,对事物有独到见解,加之他又当过会计,于是自作主张,替老同学填报了北京大学经济学系,果然被录取了。很多年以后,厉以宁常说:“至今愈来愈觉得赵辉杰代我填报的志愿是最佳选择。”

厉以宁即将带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离家远行,但心中充溢的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激情。他在一首以《湘西,山行》为题的《钗头凤》中抒发自己的心意。这是一首畅论人生前途的词,寓意深刻。它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是‘返,返,返’还是‘赶,赶,赶’,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选择”[2]。

钗头凤[3]

湘西,山行

一九五一年

林间绕,泥泞道,

深山雨后斜阳照。

溪流满,竹桥短,

岭横雾隔,

岁寒春晚,

返?返?返?

青青草,樱桃小,

渐行渐觉风光好。

云烟散,峰回转,

菜花十里,

一川平坦,

赶!赶!赶!

今天再读这首词,仍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青年人那颗激烈跳动的心。

厉以宁刚进入北京大学时,校址仍在城内沙滩红楼,文科学生住在北河沿北京大学三院。从小生长在南方的他,第一次经历了北京的寒冬。1951年的冬天似乎特别漫长。寒假,他继续留在宿舍。说自己从不想家,这是不真实的,思家之心只是被强压了下去而已。春节过后,他填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减字木兰花[4]

北河沿,春节

一九五二年

春来缓缓,

南下雁群归去晚。

春在邻家,

小院墙头一树花。

春情渺渺,

断断连连河畔草。

春又无踪,

昨夜风沙枝上空。

北京大学三院法科大礼堂外景

第一学年在紧张的学习气氛中过去了。1952年夏天,北京大学迁到西部燕园,附近全是乡村。当时出了西直门,到北京大学途中,只有中央民族学院(即今中央民族大学)新盖的几栋小楼,还有农科院(那时叫农研所)一幢黄色的老楼。魏公村、中关村、五道口都是大片农田。附近的石油学院、矿业学院、地质学院、钢铁学院、林学院、航空学院等学校正在建设之中,到处是建筑工地,房子不多。秋天的一个周末,厉以宁步行到海淀前八家村。这是他来北京后第一次到北方农村,回校后填了一首《南乡子》。

南乡子[5]

海淀前八家村

一九五二年

篱外尽塘泥,

院内枝头挂鸭梨,

咯咯鸣声惊下蛋,

柴鸡,

啄土聊充腹内饥。

微雨湿单衣,

沟壑横斜叹路迷,

多谢大娘亲手指,

沿堤,

见否溪流直向西?

周末逛农村,毕竟是偶然的。在大学时代,厉以宁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学习之中。他如饥似渴地吸吮着知识营养,丰富着自己。清晨,曙色微露,他已在阅读了。大学四年的八个寒暑假,他都是在图书馆或宿舍里度过的。即使如此,他还深感时光如梭,总告诫自己如不打下扎实的知识根底,将来会似任意飘零的浮萍,无所作为。有一次,他在绕过未名湖到教室上课的途中,填了一首《相见欢》。

相见欢[6]

大学二年级时,学校由红楼迁至燕园,经济学系住全斋

一九五二年

忽然触景生情,

路难行,

瞬息三年即逝似流星

湖水碧,

风雨急,

打浮萍,

若是无根来日任飘零。

大学时光一天天过去了,厉以宁憧憬着未来,他希望投入到新中国火热的建设中去,发出自己的光和热。他在虚心向老师求教的同时,还广泛涉猎课堂之外的相关知识,如西方正统经济学的马歇尔学说,制度学派琼斯、凡勃仑、康芒斯的经济思想,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的理论,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流行的凯恩斯经济学说,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的学说等。

厉以宁在学习中坚持独立思考,注意新理论的出现。他在课堂上学习的是苏联专家撰写的经济学教材,课外则对奥斯卡·兰格的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兰格首次提出了可操作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不同于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挑战。兰格肯定了在没有私有制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同样可以取得市场竞争所带来的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兰格还认为,社会主义需要市场,也能够建立市场,但这种市场并非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人为模拟的市场。20世纪30年代,兰格理论的提出,在当时的西方经济学界引发了一场以哈耶克为一方,以兰格为另一方的激烈论战。

厉以宁在广泛阅读这场论战的有关文献后,隐隐约约地感到,似乎在正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之外,还有另一种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道路。他认为,哈耶克和兰格双方的论点对中国具有现实意义,但对中国经济更具参考价值的可能是兰格理论。这是厉以宁大学时代的观点。当然,20世纪60年代,他对此已有所怀疑,又隔了十年,他抛弃了对兰格理论的信任。但不管怎样,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学习期间,厉以宁之所以有一些独立见解,得益于北京大学兼容并蓄的办学理念。

1953年暑期过后,厉以宁进入大学三年级。他曾以颐和园为题,填了一首《采桑子》。这是一首寓意很深的词,对厉以宁一生都有影响。

采桑子[7]

颐和园

一九五三年

佛香阁上看湖小,

只道山高。

谁道山高,

见否群峰水底飘?

半池荷叶遮行路,

懒把舟摇。

待把舟摇,

别有风光玉带桥!

1955年,经过四年艰苦的大学学习,厉以宁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毕业前夕,他写下《鹧鸪天》一首,鞭策与勉励自己:

鹧鸪天[8]

大学毕业自勉

一九五五年

溪水清清下石沟,

千弯百折不回头。

兼容并蓄终宽阔,

若谷虚怀鱼自游。

心寂寂,念休休,

沉沙无意却成洲。

一生治学当如此,

只计耕耘莫问收。

这一自勉,成为他毕生治学的守则。“沉沙无意却成洲”,则是他学术生涯的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