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人故事 新人新事出新风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新人新事出新风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时间:2022-05-15 名人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新人新事出新风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1992年,厉以宁夫妇再次对湘西进行考察。厉以宁记得,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沅陵县城的爆竹声响了一夜,全城欢腾。战争给湘西人民留下的创伤是抹不掉的。厉以宁夫妇和陪同他去湘西的学生黄湘平在向纪念牌坊鞠躬默哀后,厉以宁题了一首七律。黔城芙蓉楼在黔城,厉以宁夫妇参观了芙蓉楼。厉以宁对第二故乡湖南的发展寄予很大希望。厉以宁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

新人新事出新风_民国厉以宁的生平事迹

1992年,厉以宁夫妇再次对湘西进行考察。1988年那次考察路线是:长沙—常德—桃源—沅陵—泸溪—吉首—古丈—王村—张家界—慈利—常德—长沙。这次考察,从长沙出发,经湘潭、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龙潭、黔阳、怀化、芷江、洪江、辰溪、沅陵、常德,最后返回长沙。

厉以宁记得1945年春,也就是抗战的最后几个月,日寇向芷江进犯,想夺取芷江机场,我军奋起堵击,激战之后,日军死伤累累,被迫撤退。雪峰山下的龙潭,就是当年的战场之一。那时,厉以宁正在雅礼中学读书,沅陵是前线撤下来的我军伤员收容地,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厉以宁从新化来到龙潭,停车在这里午餐,下午准备翻越雪峰山去怀化。厉以宁填了一首《木兰花》。

木兰花[39]

雪峰山下龙潭镇,一九四五年春湘西会战歼敌处

一九九二年(www.guayunfan.com)青松云海峰峦叠,

记得当年鏖战捷,

军刀飞舞敌心寒,

鼓角震天山欲裂。

草丛遍洒英雄血,

寄语宝岛情切切。

老兵何不速归来,

墙上弹痕犹未灭。

芷江是抗战胜利时接受日军投降的历史名城。那年,厉以宁是初中三年级学生,何玉春还是小学生。厉以宁记得,日本宣布投降的那天晚上,沅陵县城的爆竹声响了一夜,全城欢腾。抗日战争中,沅陵虽未沦陷,但距沅陵不远的桃源已被日军攻占,日军占领了郑家驿,我军驻守茶庵铺,两军对峙,直到抗战结束。日军曾对沅陵进行过几次大轰炸,沅陵城内的房屋大部分被炸毁。警报声一响,男女老幼都往山上的防空洞里跑。战争给湘西人民留下的创伤是抹不掉的。厉以宁夫妇一到芷江,就去瞻仰抗战胜利受降纪念牌坊。牌坊的外形像一个“血”字,表明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用鲜血换来的。厉以宁夫妇和陪同他去湘西的学生黄湘平在向纪念牌坊鞠躬默哀后,厉以宁题了一首七律。

芷江受降纪念坊

七 律[40]

湖南芷江抗战胜利受降纪念牌坊

一九九二年

今日有缘返故城

当年情景又重生。

路人相遇传佳讯,

陋巷通宵爆竹声。

游子漫吟工部句,

乡亲难禁泪珠横。

休谈往事随风去,

血字牌坊血砌成。

诗中“游子漫吟工部句”,是指杜甫的名篇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黔城芙蓉楼

在黔城,厉以宁夫妇参观了芙蓉楼。芙蓉楼因唐朝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而闻名:“寒雨连江夜入湖,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湖”,一作“吴”。唐朝的芙蓉楼究竟在何处,现在是有争议的。一说是在湘西,一说是在江苏镇江。湖南学术界持在湘西说,江苏人则说在镇江。与此相关,“寒雨连江夜入湖”的“湖”有两说,“湖”是湖南人说的,江苏人则说是“吴”。王昌龄是江宁(今南京)人,江苏人引以为荣,苏州才子金圣叹就说王昌龄连夜入的是“吴”,不是什么“湖”,还说开元年间梨园伶官唱的都是“夜入吴”。湖南学界则不以为然。理由有二:一是王昌龄曾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就是黔阳。二是王昌龄在湘西时,还写过一些送别诗,像《送万大归长沙》《送吴十九往沅陵》《送程六》《送柴侍郎》《送崔参军往龙溪》等,诗中都提到湖南或湘西,其风格与《芙蓉楼送辛渐》相似。厉以宁是江苏人,但在芙蓉楼位于何处这一问题上,却是坚定的“湖南派”。在芙蓉楼上,厉以宁填词一首:

菩萨蛮[41]

湖南黔城芙蓉楼

楼前有碑,上刻王昌龄诗。

一九九二年

芙蓉楼外春来早,

芙蓉楼下多芳草。

笑对楚山孤,

长吟醉玉壶。

东流沅水急,

两岸崖如壁。

随处有知音

念君一片心。

用陆昊的话说,厉以宁词中的“笑对楚山孤,长吟醉玉壶”“随处有知音,念君一片心”四句,把王昌龄送客时的情和景都写了出来。[42]

厉以宁夫妇离开怀化后就去了沅陵。20世纪90年代初,沅陵境内的五强溪水电站开工建设,建成后,沅陵县城将被淹没,厉以宁抗战时期居住的太常村也将沉在水底。因此,正在张家界旅游的厉以宁的二弟厉以京及其夫人约请大哥大嫂在沅陵相会,一起在老城和郊外寻觅旧踪。厉以京比厉以宁小两岁,他在沅陵读完小学(太常村小学),初中是在南京金陵大学附中毕业的,高中则毕业于沅陵朝阳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湖北参加工作,后考入中山大学机械系(院系调整后为华南工学院机械系),毕业后留校工作。他们夫妇先到张家界,从北向南到沅陵,厉以宁夫妇则自南而北,从怀化到沅陵。厉以宁填了一首《江城子》,以纪念这次沅陵之行。

江城子[43]

五强溪水电站建成后,沅陵城将被淹没,以京弟约我同返湘西

一九九二年

山城一别几多秋,

少年游,

梦中留,

为觅旧踪,

相约返辰州。

漫步长街河岸去,

春尚在,

柳枝头。

瞬间高坝截江流,

水悠悠,

好行舟,

淹没关厢,

岭上有芳洲。

昔日繁华将再现,

云起处,

尽新楼。

厉以宁对第二故乡湖南的发展寄予很大希望。1994年他去湖南考察,到了湘北的岳阳、汩罗、浏阳。1995年他去湖南考察,到了湘西南的邵阳、新宁、武冈、洞口、隆回。1999年他去湖南,到的是湘南的衡阳、祁阳、耒阳、郴州、资兴。2002年6月,他再到湘西考察,到了凤凰、吉首和沅陵。他先后三次在湘西考察,更多的是想为湘西的发展找到一条路。近几年,考古工作者在沅陵县城西边的窑头村发现秦朝黔中郡遗址,古城墙、街道、寺院、祭祀台、地下水道等古建筑残迹清晰可辨,距古城遗址不远,还发现了大量古墓葬,经初步考证,是战国和秦朝的墓葬。可以预料,在不久的将来,整个湘西都会因秦朝黔中郡遗址的开发而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从而带动城乡经济的发展。厉以宁得到这个消息,十分高兴。所以,2002年他第三次到湘西考察时,特地来到窑头村,参观黔中郡遗址。面对着群山环抱的遗址,厉以宁以诗人的情怀感慨千年沧桑,又以经济学家的目光穿透时空,放眼第二故乡的明天。这种情怀和见识体现在他的一首《鹧鸪天》中。

1992年厉以宁夫妇于湖南沅陵太常村

鹧鸪天[44]

湖南沅陵窑头村农家做客

沅陵,楚、秦黔中郡故址。

二〇〇二年

门外早闻野菜香,

三杯米酒叙家常,

感伤变幻前朝事,

不计人间世态凉。

悲楚灭,叹秦亡,

古城重建四乡忙,

旅游新辟扶贫道,

来日辰州尽小康。

由于厉以宁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于湘西,所以从那时起他就非常喜爱沈从文的作品。沈从文出生于湖南凤凰,青年时来到沅陵(古代称辰州),然后离开沅陵进入文坛。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情,给厉以宁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厉以宁考进北京大学不久,有一天在红楼附近,一位中年人与他擦肩而过,布衣布鞋,书生气质很浓。别人告诉厉以宁,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沈从文先生。原来沈从文遭到歧视,备受冷落,埋首于文物考证工作,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绝少出头露面。对沈从文的不幸遭遇,厉以宁十分同情。而对后来沈从文在文物研究工作中的成就,他深表钦佩。这次厉以宁到了凤凰,特地先去沈从文故居,再去沈从文墓。沈从文故居在凤凰县城内,普通的民房,进门后,一间天井,内进两厢是卧室、书房,当中是堂屋,青瓦白墙,木格花窗,旧家具还摆在那里。沈从文的墓地在凤凰听涛山下,由县城坐船去。先生之墓,背山面水,集山的阳刚之美和水的阴柔之气于一体。

沈从文故居

在沈从文故居,厉以宁题下一首《采桑子》。

采桑子[45]

沈从文凤凰故居

二〇〇二年

简装年少辰州去,

一介书生。

本色书生,

风雨文坛任纵横。

声名岂是官场定,

传世《边城》。

魂系边城,

长伴青山流水声。

“一介书生,本色书生”,这同样是厉以宁的特色。

凤凰古城山川秀丽,历史悠久,被世人称为“梦里的故乡、远去的家园”。这里较好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朝阳巷、沙湾古民居区、回龙阁吊脚楼群等。

凤凰古城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依山傍水,清澈碧绿的江水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高高耸立的南华山,倒映在江面上。清朝的城楼威风不减当年。江上碧波荡漾,帆影生生,远处炊烟袅袅,岸边洗衣少女笑声朗朗。凤凰山城美,美在自然天成

在凤凰县城,厉以宁应县政府之请,题了一首《浣溪沙》:

浣溪沙[46]

湖南凤凰

二〇〇二年

吊脚小楼河岸东,

鲇鱼豆腐味浓浓,

猕猴桃绿辣椒红。

古寨古城呈古貌,

新人新事出新风,

苗家情韵对歌中。

凤凰古城

在吉首,厉以宁参观了湖南酒鬼酒公司。该公司创业人之一王锡炳同志在担任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同厉以宁一个小组,曾多次向厉以宁请教股份制改革问题。厉以宁特赠诗一首,作为纪念。

七 绝[47]

湖南吉首,赠王锡炳同志

二〇〇二年

一壶佳酿满楼春,

小饮益人也醉人。

纵使微醺君莫笑,

文思缕缕出红尘。

厉以宁与湘西就是有缘。少年时的求学,青年时的工作,夫人的原籍,这些姑且不说,从1988年起到2002年,厉以宁担任了十五年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所代表的选区都是湖南。十五年内,厉以宁考察过湖南每一个地级市,湖南80多个县,他去过50多个。不是有大缘分,能这样吗?

厉以宁念旧,他觉得,“没有对未来的憧憬,生活将失去希望;没有对过去的回忆,生活将平淡无味”。厉以宁的社会交往多,亲属、同事、新朋、故友,只要对方一提起湖南、湘西,马上就会引起他极大关注和兴趣:湘西怎么啦?有什么变化?有什么新发现?每当他听说湘西又发现了哪些古迹或者哪些新的工程项目被批准开工时,他都情不自禁地为之欢呼,而每当听说湘西发生灾情或某些县依然贫困的消息,他总是分外着急。这种心情,凡是了解厉以宁的人都能理解,因为他早已把自己看成是湘西人了。

[1]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47页。

[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9页。

[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4]陆昊:《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厉以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8]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6页。

[10]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74页。

[1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2页。

[1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6]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8页。

[1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18]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09页。

[19]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6页。

[20]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页。

[2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5]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2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27]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5页。

[28]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1—2页。

[29]厉以宁:《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页。

[30]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3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2]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3]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35]厉以宁1981年所写的七绝《过秦始皇陵》云:“儒士坑埋古籍焚,万民血泪祖龙坟。唐人已辨谁贤劣,不拜秦陵拜汉文。”载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36]厉以宁1984年所写的七律《南京明故宫遗址》说:“赫赫威严不足夸,逼宫夺嫡出皇家。生前只信权无限,老去才知命有涯。荆棘尽除哀宿将,滥刑遍立绝新芽。长存万世湖中影,空见夕阳衬晚霞。”载《厉以宁诗词又一百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1999年刊印,第20页。

[37]彭松建、朱善利编:《厉以宁诗词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2页。

[38]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39]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40]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41]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42]陆昊:《当代中国经济学家学术评传:厉以宁》,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6页。

[43]厉以宁:《厉以宁词一百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8年版,第83页。

[44]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45]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46]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47]厉以宁:《厉以宁诗词稿》,何玉春手抄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