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试论保山市隆阳区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试论保山市隆阳区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时间:2022-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隆阳区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所知的大量史料中虽屡有提及,但因长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宣传,至今也没能形成一个统一明确和有说服力的意见。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制约了隆阳区抗战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给本区当前的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和对外宣传推介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保山(隆阳)以其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地广人众、物产丰饶的有利条件而被作为大军的主要驻扎地。

提起爆发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滇西抗日战争,人们往往都会把它与曾经发生过血腥争夺的松山、龙陵、腾冲几大战场联系起来,殊不知在这几大战场的血战背后,还有一个系战争胜败大局于一发的关键性战略支撑,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在的保山市隆阳区。有关隆阳区在滇西抗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目前所知的大量史料中虽屡有提及,但因长期缺少应有的重视宣传,至今也没能形成一个统一明确和有说服力的意见。这种情况,不仅严重制约了隆阳区抗战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给本区当前的抗战文化资源开发和对外宣传推介工作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为了尽快改变这种不利情况,本人在近期的抗战史研究中,有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总结工作,现归纳出以下几点基本的认识和看法。是否妥当,还盼得到有关专家同人和知情者的批评指正。

一、滇缅公路的交通枢纽和物资转运中心

隆阳区即原来的保山县,这里地处滇西高原腹地,东隔罗岷山、澜沧江大理永平相望,西邻怒江、高黎贡山与腾冲、龙陵相接。境内的保山坝子地广人众、物产丰饶,素有“滇西粮仓”之称,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西南边地主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对外交通枢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我国东南沿海相继遭到日军的严厉封锁。国民政府为打破封锁,继续沟通与西方盟国的地面联系,紧急动员云南数十万民众用八个多月时间抢修了我国西南后方唯一的对外交通线——滇缅公路。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修路行动中,保山县作为滇西边地的第一人口大县和滇缅公路的主要途经地,地方政府奉省府命令,先是迅速组织县内工程技术人员配合政府交通部门对公路途经本县的线路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测量规划,无条件完成了前期的所有征地拆迁任务。同时按要求及时动员全县二十余个乡镇的近3万民工自带工具、粮食,斗严寒、战酷暑,以牺牲551人的沉重代价,率先挖通了县内北起瓦窑功果桥、南至施甸太平梅子箐共146.7公里的公路路段,使这条当时中国抗战的唯一输血管得以在短期内迅速成形贯通。之后,又按要求调集民力在保山城区和公路沿线的瓦窑、老营、板桥、辛街、施甸水长、太平等地建盖相关的油库、车站、修理厂等配套设施,确保公路交通能够迅速转入正常运行;并积极配合国家有关部门在县内设立西南运输处保山调度中心、军委会运输局保山汽车运输总站、军委会马王屯外援物资储运仓库等重要的交通运输管理设施,指挥调度大批公私车辆及时将西方盟国援助的大量抗战物资从缅甸安全抢运入境,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国内各抗日战场,为推进全国抗战大业的稳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抗战舍尽家资的保山爱国华侨梁金山

二、怒江拒敌的前沿阵地和主要作战依托

1942年5月,中国远征军首次入缅抗战失利,大批侵缅日军从缅甸快速北上,只用一个多星期时间就侵占了我滇西边境德宏、龙陵、腾冲等大片国土,兵锋直指我西南重镇保山城。5月4、5两日,日军以快速部队突袭滇缅公路交通枢纽惠通桥,同时派大批飞机对保山古城实施大规模轰炸,造成近万平民的无辜惨死和无法统计的房屋财产损失。危急时刻,远征军前方守军及时炸桥阻敌,遏止了日军的进攻势头。保山县(含施甸)各级各界在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等爱国将领的倡导组织下,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局出发,先是在金鸡召开军民抗敌动员大会,紧急致电国民政府,据实陈述滇西边境战略态势,坚决要求固守怒江天险,确保保山古城和西南后方安全。同时,积极支持军队组建潞江前线江防司令部,从各乡镇组织大批民工和物资配合前线部队沿江设防,利用本区(含施甸)怒江大峡谷山高谷深、天险难逾的有利地形,从北起瓦马的孙足河口、南至施甸旧城的罕拐渡约250公里的战线上修建了瓦马栗柴坝、芒宽勐古渡、瓦房康郎渡、杨柳双虹桥、道街白崖渡、道街惠人桥、道街三达地、施甸金刚园、何元攀枝花、酒房打黑渡等二十余处坚固阵地,长期派军民合力坚守防范,随时给企图渡江东侵的日军予迎头痛击,为彻底粉碎日本侵略军对我国实施东西夹击的企图,确保我西南大后方的稳定和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战时设在保山马王屯的远征军长官部

三、远征军重组的主要基地和决策指挥中心

1943年4月,中国国民政府为了收复失地,重开滇缅国际运输通道,决定重组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调集国民党第11集团军和第20集团军两大作战主力及相关的支援部队共20万人进驻滇西前线,相机组织全面大反攻。保山(隆阳)以其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地广人众、物产丰饶的有利条件而被作为大军的主要驻扎地。期间,先后有11集团军第71军、第6军,20集团军第53军、第54军等部共10余万人入驻本区的保山城区、瓦窑、金鸡、板桥、辛街、汶上、瓦房、杨柳、蒲缥及施甸水长、太平、由旺、甸阳、姚关、酒房等十余个乡镇开展军事训练,并将原设于楚雄的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前移至保山板桥马王屯,作为整个大反攻的策划组织和协调指挥中心,前后驻扎近两年时间。这期间,保山县各级政府以国家抗战大局为重,首先是采取措施要求社会各界和各族民众主动腾出大量公私房屋、场地供大军无偿使用,使驻军有足够的生活和训练活动空间;其次是积极配合远征军长官部在全县范围组织成立各级军民合作站,广泛组织动员城乡各界和广大绅商农户大量筹措交售粮食、肉食、蔬菜及其他生活物资供给部队,有效解决了数十万大军的后勤供应难题,稳定了军心;再次是组织成立保山县战时宣传队,长期深入全县城乡各地开展抗日宣传,慰问部队、教育民众,为有效协调军民关系,鼓舞士气,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山民工协助远征军渡江反攻滇西

四、大军反攻的战略起点和后勤供应泉源

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筹划准备,到了1944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逐步好转,中国远征军为与中美驻印军协力消灭滇西缅北的日军主力,有效配合美国盟军在太平洋的作战攻势,于当年5月11日开始强渡怒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滇西大反攻。保山县(含施甸)作为当时远征大军的主要驻扎地和战略指挥中心,随着反攻作战命令的下达,也随之变成这场大战的战略起点和主要后勤供应基地。在之后的八个多月时间里,全县数十万各族人民在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带领下再次行动起来,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抗战支前大行动。一方面是节衣缩食,不惜吃草根、啃树皮,倾力承担了反攻大军数十万担军粮的供应任务,保证前方将士在滇西雨季异常艰苦的作战环境中,始终能够得到每日必需的粮秣物资供给,大大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是以顾大家、舍小家的气度风范,抽调全县二十余个乡镇的十余万民工,组建了一支规模空前的抗战支前队伍,跟随大军开赴各抗日战场。从潞江河谷到高黎贡山、松山,到腾冲、龙陵,再到芒市、遮放和畹町边境,长期为反攻部队承担起修路搭桥、抢运弹粮、救护伤员等主要战地服务任务,为大军迅速横扫侵滇日军主力,顺利收复滇西边境失地,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保山民工在潞江前线救护伤员

保山民众运粮支前

综观上述史实,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那场震惊中外的滇西抗日大决战中,虽然隆阳区(保山县)不是敌我双方最终对决的主要战场所在地,没有松山、龙陵、腾冲三大战役那样轰轰烈烈、血肉横飞的大决战场面,但作为整个滇西抗战过程中的公路交通枢纽、中国远征军20万大军的主要集结地和决策指挥中心以及滇西大反攻中牺牲最大、奉献最多的人员物资供应基地,隆阳区在这场事关国家存亡的生死决战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地方都不可比拟和替代的,全区数十万各族人民为此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也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