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云天之上的抗日战场——滇西高黎贡山抗战史迹追寻

云天之上的抗日战场——滇西高黎贡山抗战史迹追寻

时间:2022-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战场地形为西东走向,西靠高黎贡山主脉,东临怒江大峡谷,尚存战地设施可见大量的战壕掩体和土石地堡等,依地形由低向高呈纵深分布。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反攻时留下的各种爆炸弹坑等遗迹。

巍巍高黎贡山从青藏高原一路南下,延绵千里,横亘于滇西怒江、龙川江两大激流之间,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南方丝绸之路从保山渡怒江前往腾冲、德宏边地的战略要塞和天险关隘。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滇西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丧。日本侵略军为固守所占腾冲等地,曾组织大批人力物力沿翻越高黎贡山的北、中、南三条古道要隘修筑大量工事,层层设防,长期与中国远征军隔江对峙。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组织滇西大反攻,担任右翼腾冲方向攻击任务的第20集团军6万人马过江后,曾在这里与守山日军148、146联队主力展开了一场空前残酷的血腥争夺。经过一个多月反复强攻,终于当年6月中旬将守敌全部击溃,夺取了高黎贡山各通行要隘的控制权。这场血战,因其多在终年云遮雾障的高黎贡山险峰要隘中展开,战斗进展异常艰难卓绝,故被世人誉为是旷古未有的“云天之战”。转眼60多年时间过去了,当年的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作为一个对这场伟大爱国战争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工作者,笔者根据全市抗战文化保护研究工作的需要,于近期多次带领有关人员深入实地,循着当年中国远征军反攻的足迹,对散布于高黎贡山各古道要隘上的“云天之战”战场进行了系统的调查追寻,找到了大量当年敌我双方血战争夺的战争遗迹。为便于人们了解,这里谨将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几处遗迹做一简要介绍。

雄踞滇西的高黎贡山

一、小横沟—灰坡争夺战遗址

小横沟—灰坡争夺战遗址主要分布在隆阳区芒宽乡与泸水县上江乡交界的高黎贡山东坡小横沟-灰坡山顶一带,为中国远征军第54军渡江反攻高黎贡山古道北线的第一个重要战场。战场地形为西东走向,西靠高黎贡山主脉,东临怒江大峡谷,尚存战地设施可见大量的战壕掩体和土石地堡等,依地形由低向高呈纵深分布。具体设为前后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在前端的小横沟台地上,以左右两道放射状工事对山前南北两条上山通道形成正面封锁;第二道防线在小横沟以上的灰坡山梁上,以山顶为中心设有三道呈阶段梯状分布的战壕工事,可对山前小横沟台地上的交叉路口和上山古道形成俯射封锁。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反攻时留下的各种爆炸弹坑等遗迹。小横沟—灰坡山梁地处怒江猛古渡与高黎贡山北斋公房之间,是我国古代著名南方丝绸之路从云龙经六库栗柴渡或从保山经芒宽猛古渡前往腾冲两条古道的交汇口。1942年5月日军148联队占领腾冲后,为了寻找东渡怒江的突破口,曾以该地为依托,多次派兵下至栗柴坝和猛古渡等地骚扰。1943年以后,为防止远征军渡江反攻,日军遂在该地修筑工事,常驻一个中队以上的兵力予以固守。1944年5月11日,远征军右翼攻击队——第54军第198师从栗柴坝和猛古渡等地渡江后,为了夺取该要路通道,曾派所部第592团主力对该地实施正面进攻。但因山高坡陡、敌人火力集中,部队仅进到小横沟前就被压制。之后,该团抽派第1营从右侧迂回,攻至山腹又遭敌反包抄,几致全军覆没。当此危急时刻,师部急派预备队第593团第1营从右翼增援。第592团也派第2营从左翼绕攻敌灰坡第2线后路。在盟军飞机和江东炮兵全力支援下,经过三天激战,终于14日从三面攻入敌灰坡山顶核心阵地,夺取了该古道交汇要口。此役共毙敌副联队长及以下守兵100余人。我军三面仰攻,重伤营长1人,阵亡连长朱开勋及以下兵员200余人。战斗中,美军教官夏泊尔中尉带头冲锋,中弹牺牲,成为大反攻中第一个献身的美国盟军人员。

灰坡抗日战场遗址

二、冷水沟—北斋公房围歼战遗址

冷水沟—北斋公房围歼遗址主要分布在隆阳芒宽、泸水上江与腾冲界头三乡交界的高黎贡山山顶冷水沟—北斋公房垭口一带。为我第54军反攻高黎贡山古道北线的关键性战地。山口横截高黎贡山主脉呈西东走向,东为冷水沟、西为北斋公房,海拔高程3150米。当年的抗日战场依地形呈横向分布,东西纵深约1000米,南北横宽约300米,横向两端山头各有土石碉堡一座,周围有战壕工事层层环绕,对垭口通道形成交叉俯控之势。工事之间,密布大大小小的爆炸弹坑,证明当年曾经有过激烈的争夺战。冷水沟—北斋公房垭口地居高黎贡山极顶,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从云龙或保山至腾冲古道北线翻越高黎贡山的天险要隘。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后,为有效地控制该古道要隘,曾派148联队一部常驻该地,并不时东下怒江峡谷对我栗柴坝、猛古渡等江防阵地实施攻击骚扰。之后,为防远征军反攻,又增派工兵沿山口修建碉堡、战壕等工事,予以严密防守。1944年5月中旬远征军渡江后,担任右翼北线攻击任务的第54军第198师,在经激战夺取山口以东小横沟—灰坡敌前线阵地的基础上,于5月16日开始,一方面派第594团从小路翻越高黎贡山主脉,绕袭敌后的朝阳殿等地;一方面以主力第592、593团分两路沿古道两侧向冷水沟—北斋公房发起正面进攻,经几天激战,于24日攻占了冷水沟阵前的茶铺脑、苤菜地、北风坡等高地,并冒雨于28日配合绕袭敌后的第594团对敌阵地实施东西夹击,夺占了冷水沟周围的大部分工事,迫使敌人退入山顶的两座主堡和西侧的北斋公房内固守。之后,尽管阴雨连绵,气温骤降,但远征军的进攻仍丝毫未减,经过半个月的掘壕围攻,反复争夺,终于6月14日将守敌400多人大部分消灭,占领了整个山口。此役为整个滇西反攻中地势最高的要塞争夺战,由于日军据险死守,加之风雨交加、气候严寒,远征军的进攻打得异常艰苦。激战中,第594团1营营长鲁砥中身先士卒,中弹阵亡。团长谭子斌阵前督战被炸断右腿,重伤不退,血尽而亡。而今山口尚存的大量战场遗迹,见证了这些勇士的不朽业绩。

冷水沟—北斋公房垭口抗日战场遗址

在战火中被摧毁的北斋公房遗址

三、大塘子战役主战场遗址

大塘子战役主战场遗址主要分布在隆阳区芒宽乡双虹桥以上至白花林大鱼塘一带山梁上,为远征军第53军反攻高黎贡山古道中线的第一个重要战场。战场地形西高东低,西起大鱼塘东侧的麻栗山主峰打鹰墩,东至双虹桥西岸的烫习大尖山脚,东西纵距约7公里,南北横距约2公里。区内有大小山峰共7座,分别对双虹桥至大鱼塘之间的大小两条古道形成俯控夹峙之势。当年反攻作战的遗迹就分别散布在这些山头之上。具体又可分为烫习大尖山三峰的一线阵地群和大鱼塘麻栗山四峰的二线阵地群。目前可见遗迹主要是大量相互沟通的战壕、掩体和土石碉堡等,此外还有大量密集的大小弹坑等遗迹。大鱼塘史称大塘子,因村前有一人工水塘而得名。其他东接怒江双虹桥,西通高黎贡山南斋公房,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保山至腾冲段古道中线翻越高黎贡山的主要驿站。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后,为寻找东渡怒江的突破口,曾多次派兵到这一带骚扰烧杀。之后,为防止远征军渡江反攻,又派148联队一部千余人常驻该地,沿大尖山、麻栗山等山头群修筑前后两道防线,对双虹桥至大塘子大小两条古道予以控制。1944年5月大反攻开始后,为夺取该古道要塞,遂先由远征军第36师第107团、106团于5月11日向该地发起进攻,经过两天激战,占领了江西滩头的烫习大尖山前沿敌阵。5月13日,日军集中主力从大塘子直下反攻,第36师所部因兵力分散,不支撤回。反攻任务交由新到的第53军负责。5月14日,第53军所部第116师、130师分三路渡江。以第130师之第388、389、390团担任主攻,沿大尖山、麻栗山主脉西上攻敌正面;以第116师之第346、348团为北线,沿烫习村北幸腊山西上攻敌左翼;以第116师第347团为南线,沿安乐寨、马脑山西上攻敌右翼。经过5天的激战,于5月18日分别将敌北、东、南三面的鸡心上、大尖山和白花林等外围阵地拔除,对大塘子东侧的麻栗山核心阵地形成三面包围态势。5月19日,远征军三路大军发起总攻。先是通过放火烧山,使敌在该山打鹰墩、防风山、小营盘、朱家地等山头上的阵地工事暴露出来。之后,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实施强攻。经过6天的反复争夺乃至短兵相接的血肉拼搏,终于5月24日将该核心阵地全部占领,打开了反攻高黎贡山的前进通道。此役为怒江反攻初期规模最大的要路争夺战,在前后10余天的激战中,先后有第348团营长王福林、美军联络官麦姆瑞少校等数百官兵英勇献身。

大塘子麻栗山抗日战场遗址

四、南斋公房争夺战遗址

南斋公房争夺战遗址主要分布在隆阳区芒宽乡白花林村与腾冲曲石乡大坝村交界的高黎贡山山顶南斋公房垭口一带,为远征军第53军反攻高黎贡山古道中线最关键的一处战场。山口横截高黎贡山主脉,呈西东走向,海拔高程3170米。垭口两端危岩耸峙,千年古道在悬崖间曲折蜿延,险象环生,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当年的抗日战场,以垭口为中心向两侧山梁延伸,东西纵深约250米,南北横距约500米,区内设施主要为日军修筑的土石碉堡和战壕掩体等,面对山口呈交叉俯控之势。山梁战壕之间,到处可见密集的爆炸弹坑,表明当年这里曾有过激烈的争夺。南斋公房系因古代有斋公(道士)在此建房救助往来行人且位于北斋公房之南而得名,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保山至腾冲段古道中线翻越高黎贡山的天险关隘。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后,为了对该古道咽喉实施有效控制,曾派擅长山地作战的第148、146联队一部组成著名的黑风队在这里常驻,并将触角延伸到山下的大塘子、白花林一带,构筑前后呼应的两道坚固防线。与远征军隔江对峙,并多次出动搜索队沿江向敢顶、芒宽一带抢掠扫荡。1944年5月,远征军渡江后,担任右翼(南线)攻击任务的第53军在经激战夺取敌大塘子前线阵地的基础上,于5月25日将主力第116师和第130师兵分两路:一路由第116师师长赵镇藩率所部第346、347、348团沿古道正线仰攻南斋公房;一路由第130师师长张玉廷率所部第388、389、390团从南翼小新寨、芒黑河经新路头越高黎贡山,绕袭敌后的大坝、江苴等地。5月26日,第116师先头部队第346团突破敌沿路设置的障碍进至斋公房下黄心树,因在大路上触雷,遂改从两侧密林中搜索前进。27日进至斋公房敌阵前,与其警戒部队发生对射。28日,随着主力部队的跟进,遂从正面发起大规模进攻,将敌山口下的前进阵地占领。之后,在连续不断发动正面进攻的同时,相继派部分兵力在两侧山崖密林中开辟道路直达山顶,对敌垭口主阵地实施迂回攻击。经过10余天激战,于6月11日从东、北、南三面将残余守敌300余人赶下垭口以西的雪冲洼槽谷,夺回了南斋公房山口的控制权。此役是整个滇西抗战中继北斋公房之后第二个高海拔交通要塞争夺战。由于日军居高临下,据险死守,加之雨季来临,山顶气候恶劣,远征军在毙伤日军200余人的同时,也付出了伤亡300余人的代价。

南斋公房垭口抗日战场遗址

五、反攻潞江禾木树作战遗址

禾木树抗日战场遗址

反攻潞江禾木树作战遗址主要分布在隆阳区潞江乡坝湾街西北约5公里的高黎贡山东坡老禾木树村一带山梁上,为远征军左翼第71军新39师由潞江惠人桥反攻高黎贡山古道南线的主要战场。战地地势西高东低,纵长约1公里,横宽约200米,西靠高黎贡山主脉,东临地势低缓的潞江坝子,海拔高程约1600米。当年的战场遗址就分布在山梁中前端靠近坝子的两级高地上。具体分为前后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位于前端的一级高地上,可对山下惠人桥至山脚道路实施俯控射击;第二道防线位于第一道防线后侧约200米的二级高地上,可对一线阵地及两侧的山洼入口实施俯射控制。目前可见遗迹主要是当年日军修建的诸多交通壕、隐蔽部、射击掩体和土石暗堡,同时还有大量攻击作战留下的爆炸弹坑等。禾木树系因当地山上多禾木树而得名,原有村寨(现已全部迁到山下)系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保山至腾冲段古道南线翻越高黎贡山的第一个驿站。1942年5月日军侵占腾冲、龙陵后,为了加强对潞江坝的控制,阻止远征军游击队过江袭扰,曾派驻守松山的第113联队第1大队一部在此驻防,双方隔江对峙。1944年5月大反攻开始后,远征军第71军新39师奉命组织一个加强团从惠人桥一带渡江牵制敌人,于5月10日派先头连渡江潜入潞江新寨村,于14日深夜对禾木树敌阵实施突袭,守敌200余人睡梦中仓皇应战,不支而退。次日,日军组织大队人马疯狂反扑,渡江部队因后援不济,主动撤出。5月20日夜,我方先头连经补充后,再度对该地发起攻击,因敌已有准备,先头连潜入铁丝网后即遭多方火力夹击,连长朱开诚当场阵亡,部队死伤惨重,被迫撤出,二次进攻遂告失败。5月29日,负责左翼牵制任务的第11集团军奉命全线反攻,新39师第116团于当日从惠人桥渡江,沿古道一路激战,于6月10日推进至潞江坝西缘的禾木山下。6月11日,该团兵分三路向禾木树敌阵发起猛攻,在惠人桥东岸第71军山炮连的猛烈炮火支援下,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于12日上午将守敌200余人全部击溃,打开了该线反攻大军跨越高黎贡山的第一道大门。

六、象脖子小松园日军阵地

象脖子小松园日军隐蔽部

象脖子小松园日军战壕

象脖子小松园日军阵地位于本区潞江禾木树战场以西约8公里象脖子自然村后侧的小松园山顶一带,为远征军第71军新39师由潞江禾木树反攻高黎贡山大风口的作战遗址之一。山梁西靠高黎贡山主脉、东临象脖子自然村,东西长约200米,南北宽约80米。山顶右后侧有一大型地穴式隐蔽部。从隐蔽部两端各挖有两条战壕,分别从左右两侧延伸环绕整个山顶,对从象脖子村蜿蜒而上的古道线路形成交叉俯控之势。小松园系因山上多有松林且与后侧的大松园相对而得名,系保腾古道南线从禾木树经象脖子翻越高黎贡山大风口的交通要隘之一。1942年5月日军占领腾冲、龙陵后,为了加强对保腾古道南线的控制,曾派驻守松山的第133联队第1大队部分兵力在此驻守,作为潞江禾木树前线阵地与腾冲橄榄寨后方基地之间的人员物资转运枢纽。1944年6月中旬远征军新39师渡江攻夺潞江禾木树敌阵后,挥师向象脖子挺进,守山日军兵力有限,担心被抄了后路,稍作抵抗后即连夜撤退。远征军乘胜追击,仅用三天时间就夺回了高黎贡山古道南线的控制权,为日后顺利进军橄榄寨、腾龙桥,切断腾冲日军后路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战时未发生大规模激战争夺,加之战后未遭人为破坏,目前阵地上的掩蔽部、战壕通道及作战掩体等设施均保存完好,痕迹清晰可辨。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海拔最高的反法西斯战场,高黎贡山要隘争夺战的胜利,打开了中国远征军反攻腾冲,扫荡滇西日寇的胜利之路。目前在这一区域尚存的大量战争遗迹,为我们研究了解这场血战的进程及意义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相信,随着保山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这些已被尘封多年的重要史迹必将得到各级各界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必要的抢救保护,使之在今后的旅游开发、对外宣传和社会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