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时间:2022-08-1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爆发的滇西抗日战争中,有一支勇担重任,功勋卓著的部队,她就是著名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现将该集团军在整个滇西抗战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作一简要概括,以为纪念。当此危急关头,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之命,紧急驰赴滇西组织救援。率部驻守滇西的第11集团军原任总司令宋希濂中将二是总结缅战失败教训,惩治失职败逃军官。

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在滇西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爆发的滇西抗日战争中,有一支勇担重任,功勋卓著的部队,她就是著名的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这支部队,组建于三十年代后期抗日军队大整编之际。所辖第71军、第6军、第2军等部曾参加过淞沪抗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武汉保卫战等重大战役,多次受到国民政府中央军委会的嘉奖。1941年11月被编入中国远征军作战序列,调入云南防守昆明。1942年5月滇西抗战爆发后,该部临危受命赶赴滇西怒江前线,阻断日寇的疯狂进攻,并长期担任怒江防线的守卫重责和之后的大反攻作战任务,前后历时两年零八个月之久,为这场著名反帝爱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现将该集团军在整个滇西抗战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作一简要概括,以为纪念。

一、收拾缅战败局 稳定地方秩序

1942年5月初,首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失利,日军尾追我溃散部队攻入滇西国境,5月1日占领畹町,3日攻入龙陵,5日到达滇缅公路咽喉——怒江惠通桥,同时派出大批飞机对保山城实施狂轰滥炸,造成了大量的人员财产损失。一时间,整个滇西局势一片混乱,举国上下为之震惊。当此危急关头,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之命,紧急驰赴滇西组织救援。所部人马于5月5日至8日先后到达保山。面对危局,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予以挽救。具体做了六件事:

一是派先头部队赶赴惠通桥,阻止日军过江东侵。惠通桥为滇缅公路过怒江的咽喉要道,其地山高谷深,江滩险恶,人称“东方直布罗陀”。1942年5月5日日军从龙陵经松山攻至桥头时,我守军当即炸桥阻击,日军进攻心切,仍派突击队强行泅渡过江与我展开争夺。针对此情,该集团军总部在行进途中,即于5月6日急命先期到达保山的第71军36师李志鹏部马不停蹄,直驱惠通桥,对泅渡过江的日军突击队数百人展开全面围堵,将其大部赶下江中予以消灭。同时沿江布阵,严密封锁江桥上下渡口,有效遏止了日军的进攻势头。

率部驻守滇西的第11集团军原任总司令宋希濂中将

二是总结缅战失败教训,惩治失职败逃军官。中国远征军入缅抗日,本为保卫缅甸,扬我国威,结果却一败涂地,丧师辱国。这其中的原因固然与盟国各方协调指挥不当、缅英当局无心抗日有关。但从主观上讲,也与部队中某些将领昏庸无能和贪生怕死的行为不无关系。针对这一实际,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奉国民党中央军委会指示,在板桥郎义村圆光寺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召集从缅甸败退回来的远征军参谋团和各部队官长,对缅战失败的原因、教训进行了深刻的检查反省,当场解除了在缅战中不战而逃的66军军长张轸、29师师长刘伯龙、28师师长马维骥的职务,押送后方机关处理。同时撤销已无一兵一卒的66军和29师建制,改原28师为新编第28师,留待下一步收容整编。这些举措有效整治了部队管理的无序状态。

三是及时召开军民大会,达成坚守保山共识。由于日军攻势凶猛,怒江前线一日数惊,国民党中央当局一度产生放弃保山、退守大理的想法。针对这种情况,该集团军总部及时配合熟知滇西地理大势的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在保山金鸡文昌宫召开紧急军民联席会议,召集保山城乡各级要员和社会名流300余人,就是否坚守保山和坚守保山的必要性、可能性进行了广泛讨论,最终达成共识,并一致推举李根源、宋希濂致电国民党中央军委会,详述保山在军事战略上的重要地位,力陈地方军民坚守保山、加强怒江防务的决心和愿望,促使军委会最终作出坚守保山,阻敌东进的决定。从而为确保保山乃至整个西南后方的安全,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四是收容整编溃散兵员,全力维护地方安全。入缅作战失败,远征部队解体,大批官兵在日军的进攻面前抛戈弃甲,望风而逃。他们或是三五人一组,或是几十人一群,沿途军纪废弛,抢粮抢钱,危害百姓,既损害了军人的荣誉,也危害了地方的安全。针对这种情况,第11集团军总部及时从昆明调来政工干部,组织大批军纪纠察队分头深入公路沿线的保山、永平、大理等地村镇,广泛进行搜访清查,先后登记收容各类散兵游勇5000余人,充实到新编第28师等部队中。同时根据民众反映,对其中少数作恶多端、民愤极大的兵痞流氓和敌特分子作了严厉惩处,有效维护了地方的安全。

五是配合开展瘟疫救治,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保山素为滇西经济文化中心,人口十分密集。由于5月4、5两日连遭日军飞机轰炸,接着又遭龙奎垣“熄烽”部队纵火抢劫,民众大量死亡,暴尸街头,无人掩埋。加之时逢雨季,气候炎热,尸体很快腐烂,病毒大量滋生,由此导致霍乱、脑炎等传染病恶性爆发,全县短期内染病暴毙者达五六万人。不少村寨人烟顿绝,万户萧疏。面对这一严峻形势,该集团军总部迅速动员起来,一方面配合地方政府组织人力清理城市废墟、掩埋被炸尸体,以减少病源;同时积极争取外界支援,从昆明等地调来大批医务人员和防治药物,深入全县广大城乡开展紧急预防救治工作,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蔓延。

六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救助安置华侨难民。日军入侵东南亚,大批爱国华侨为免遭日寇残害,纷纷抛弃家业,投奔祖国。但因兵荒马乱,沿途屡遭劫难。许多人归国后资财散尽,衣食无着,不得不沿路乞讨,露宿街头,情状至为凄惨。面对如此惨景,该集团军广大官兵从人道主义出发,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一方面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捐款捐粮,给予资助救济,使之不致病死饿死。同时区别不同情况,或是直接派人派车将其送往内地投亲靠友,或是就地为之租房借产予以妥善安置。从而使不少面临绝境的难侨家庭重新找到了生路,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二、坚持与敌对峙 确保后方安全

由缅战失败和日军入侵造成的大混乱局面得到基本控制之后,第11集团军总部于1942年8月由保山移驻大理。按当时中央军委会的部署,所部的第71军、第6军及独立第36师则全部进至紧靠怒江前线的云龙、保山、施甸一带,担起了该关键区域的全部防守责任。面对怒江以西大片国土沦丧,日军大兵压境和战后地方社会调敝、百废待兴的严峻现实,该集团军为有效履行职责,确保西南后方安全,采取积极主动策略,动员和依靠各级官兵,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具体包括以下五点:

一是强化怒江防线,严防日军向东渗透。怒江是滇西地区最大最长的峡谷,其地山高谷深。怒江之上,除滇缅公路惠通桥外,上下游尚有栗柴坝、双虹桥、惠人桥、攀枝花、三江口、打黑渡等数十处大小过江通道。根据这一实际,集团军从1942年8月起,即将所部71军、第6军等大部人马投入怒江防线的建设之中,将北起六库栗柴坝,南迄施甸打黑渡约200公里的江岸分成四段,分别由71军骑兵团、新39师、第88师、87师等部依山就势构筑阵地工事,监视对岸日军的一举一动。之后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在芒宽猛古渡、康朗渡、双虹桥、潞江惠人桥和施甸攀枝花、打黑渡等地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有效保障了西南后方的安全。

二是大力开展敌后游击战,不断消耗敌人有生力量。在强化怒江防线,阻敌东进的同时,为了有效牵制敌人,减轻正面防线的压力,该部还专门抽出第6军预备第2师和独立第36师两个师的兵力,轮番深入敌占区,支持坚守敌后的腾冲抗日政府、龙潞区抗日游击队、泸水设治局、梁河设治局及潞江土司线光天、盈江土司刀京版等地方军政机构;组织沦陷区各族人民掀起声势浩大的敌后游击战,先后在腾冲界头黄家寨、曲石林家铺、猛连黄泥坎、明光空树河、上营橄榄寨、马站双山,龙陵平达平安山、象达坝尾山,潞西小平河、猛戛街,盈江芒允街、旧城浑水沟等地多次与日寇展开激战,打死打伤日伪军上千人,极大地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御敌于怒江西岸的中国守军

指挥反攻收复龙陵的11集团军继任总司令黄杰中将

三是加强部队的整备训练,不断提高官兵军事素质。由于所属部队多是从内地各战场撤下后经临时整补抽调而来,兵员的军事素质普遍偏低。该部在充分加强前线江防阵地建设的同时,始终把部队的战备训练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方面是不断抽调各基层部队骨干到外地参加相关集训,学习传播新军事战法和各种新式武器的使用技术,搞好传、帮、带;另一方是在各部队主要驻防的云龙漕涧,保山瓦窑、板桥、金鸡、蒲缥 、瓦房、汶上和施甸由旺、太平、甸阳、姚关、酒房等地开辟大规模的军事训练场所,严令各部队长期坚持开展防空、防化、爆破、枪炮实射、兵刃格斗等实战训练,大大提高了官兵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为日后的大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11集团军在保山驻地组织训练

四是举办大理干训团,大力培养抗战后备人才。1942年5月缅甸、滇西沦陷,大批难民涌入保山、大理等地。其中不少有志青年不甘国破家亡、沦落街头,纷纷到当地驻军和政府机关请愿寻找出路。针对这种情况,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和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出于长远考虑,联名向国民党中央军委会申报,决定在大理三塔寺举办“滇西战时工作干部训练团”,将这些青年集中起来,施予必要的政治军事教育,为将来的抗战大业服务。经过充分的准备,该干训团于1942年8月下旬正式成立。干训团以一年学制为一期,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共举办两期,招收学员六个大队计2000余人。办学期间,该团以培养合格的地方军政人才为宗旨,一方面聘请美军教官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另一方面还约请西南联大等高校的许多知名学者如潘光旦、费孝通、曾昭抡、罗常培等前来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使学员在思想理论和军事技能两方面都得到迅速提高,从而为日后的抗日大反攻储备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五是带头创办中小学校,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保山地处西南边陲,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本来就很薄弱。1945年5月4日的日机大轰炸,使城区的几所中小学遭到灭顶之灾。而之后大面积爆发的恶性传染病,也使周围地区的乡镇学校被迫关门停教,变为蓬蒿之地。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保障部队子弟和驻地附近的大批失学青少年有学可上,该集团军在集中力量办好大理干训团的基础上,一方面组织所属71军等部队带头在驻地创建了保山中正小学、中正中学等一批部队子弟学校;另一方面也积极配合地方各级政府筹措资金,延揽教育人才,相继恢复重建了保山省立中学、县立中学、永保小学、文忠小学、板桥中心国民学校、由旺中心国民学校等一批地方学校,并按战时要求经常派官兵深入驻地学校,帮助开展时政教育和军事训练,为推动地方教育事业的恢复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三、承担反攻重任 横扫日军主力

经过近两年的隔江对峙,到了1944年,随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好转,重组后的中国远征军16万大军为策应中美驻印军反攻缅北,收复滇西失地,重开中缅印国际运输通道,于当年5月渡过怒江天险,分北、南两翼向盘据滇西各地的数万日寇发起了全面反攻。此次反攻,从当年5月11日起,至次年1月20日结束,前后历时255天。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决战中,作为远征军攻击主力之一的第11集团军,始终以高昂的斗志和无坚不摧的勇气承担了大反攻的主要作战任务,先后消灭日军16000多人,为夺取大反攻的全面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主要贡献包括以下四点:

一是实施巧妙穿插,切断敌人后方交通线。按照长官部的部署,第11集团军在反攻初期的主要任务是实施穿插作战,切断敌人在滇西各主要据点间的联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根据这一部署,该部先是于5月中旬组织三个加强团,分别从潞江惠人桥、施甸惠通桥和打黑渡等处渡江,抢占滩头阵地,打通前进通道。之后,又于5月下旬至6月下旬组织所部的第6军新39师,第71军88师、87师、新28师,第2军第9师、76师、新33师等部约7万大军一举过江,分五路对敌腾冲、松山、龙陵、平戛、芒市各大据点间的联系通道进行全面地穿插奔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相继占领了敌人后方通道上的腾龙桥、镇安街、黄草坝、猛冒、象达等交通要塞,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为日后的分割围歼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5月下旬第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率部在渡江反攻龙陵

二是全力攻夺平戛据点,斩断日军右翼臂膀。平戛现称平达,位于龙陵东南部怒江西岸,是古代从施甸、永德、镇康通往龙陵、芒市等地的交通要隘。1942年日军占领滇西后,曾派第56师团146联队主力常驻该地,作为与我远征军隔江对峙的右翼主阵地。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渡江后,曾以所部第2军第9师绕过正面直攻敌后的象达等地,切断了该处守敌与芒市大本营的联系。之后,又于7月中旬集中两个师的兵力实施全力围攻,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争夺,最终于8月下旬斩断了日军的这只臂膀,使其右胁完全暴露在远征军的铁拳之下。

1944年11月5日第11集团军在龙陵东卡举行收复龙陵升旗式

三是攻夺龙陵核心据点,掌握战争主动权。龙陵地处滇缅公路保龙主线与腾龙支线分岔口,自古就是滇西地区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1942年5月日军占领龙陵后,曾利用该地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构筑了一个连接城区和四周高山的蛛网状防御体系,设第56师团前线指挥所于城内,作为控制腾冲、松山两大前沿据点的协调指挥中心。1944年5月第11集团军渡江后,在通过分路穿插,切断敌后方交通的基础上,曾派所部第71军87师、88师、第6军新39师等部两次围攻龙陵,但均因兵力不足,遭敌大军前后夹击而失败。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也因误报战果而弃职,改由副总司令兼第6军军长黄杰接替指挥。之后,随着松山、腾冲两大前沿据点的攻克,承担该两地反攻任务的原20集团军所部第53军和第8军所部荣誉第1师、第200师等归入第11集团军指挥。该部在得到大批人员物资支援的情况下,遂于10月下旬挥动所统10万大军,从东、北、南三面向龙陵发起自反攻以来最为强大的攻势。经过5天激战,终将侵滇日军的这个核心据点完全攻克,夺得了大反攻的主动权。

1945年2月第11集团军在芒市祭悼阵亡将士

四是横扫芒、遮、畹残敌,最终收复滇西国土。龙陵核心据点被克,侵滇日军主力大部丧失。第11集团军在充分掌握战争主动权的有利形势下,独立担起了横扫芒、遮、畹残敌的任务。为抓住战机有效歼敌,该集团军以总部主力居中,第2军、第53军为两翼,于11月中旬分三路从龙陵大举南下,11月22日收复芒市,12月下旬分别收复勐戛、遮放和勐卯(今瑞丽),对日军最后的堡垒畹町形成三面夹击之势。1945年元旦,该部三路大军对畹町发起最后围攻,又经过20天的反复争夺,于1月20日将其收复,侵滇日军残部5000余人大多被歼,仅有少数侥幸越过界河逃入缅甸。1月27日,该部追兵在缅境芒友与从缅北反攻的中美驻印军胜利会师。至此,为时两年多的滇西抗战最终结束。

滇西抗战是我国八年抗战中最早向日寇发起反攻并将其逐出我国领土的一次大战。这场战争的胜利,拉开了我国抗日战场大反攻的序幕,敲响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彻底覆灭的丧钟。在这场举世瞩目的战略决战中,中国远征军第11集团军数万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以身许国,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文所列史实业绩,仅是举其大要,由于水平能力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这里将其整理发表出来,意在抛砖引玉,引起重视,以期能有更多的人对这段历史展开研究,作出更为客观公正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