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记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记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记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历经三十八载风霜雨雪,终于将《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考释》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过是对云南“本人”的研究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

记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历经三十八载风霜雨雪,终于将《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考释》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过是对云南“本人”(契丹后裔)的研究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而已。自元明以来,不少契丹人已融入山区各个民族,而居坝区的契丹人与汉族在婚姻上的缔结,促进了两族人民之间的真诚友谊与和睦相处。笔者从事云南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研究始于1956年,而对“本人”的研究始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后,接受党和国家授予编写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的任务,参加编撰《布朗族简史》《德昂族简史》两部书稿。

据文献记载,居滇古代“濮满”(本人),均系孟高棉语族的先民,当表弟蒋蔚复告知“本人”中有部分契丹人血统后,为揭开契丹千古之谜,在考察布朗族、德昂族的同时,对“本人”的考察一刻也没放松。

笔者历经三十八载艰苦考察,住马店,蹲火塘,翻山越岭,历尽艰险,为寻觅契丹人踪迹,自费奔走7个州市,32个县、市、区,三出缅甸,访问过台湾、泰国三百余位契丹父老,考察了百部谱牒、千冢墓葬、百家宗祠及契丹小字、梵文、八思巴文和古战场遗址等。配合蒙古族学会、满族学会,达斡尔族学者,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对“本人”进行语言、契丹小字和DNA检测,结果证实都与达斡尔族血缘有关。

在考察中,笔者一直得到省内各级民宗局的支持,特别是施甸县民宗局副局长罗银珍(女,傈僳族)两次陪同考察,鹤庆县民宗局副局长亲自陪同往辛屯乡深山考察蒋宗汉宅遗址。保山、德宏、大理、普洱、临沧、玉溪各州市和建水县、通海县、富民县民宗局和史志办也都给予协助,提供史料。(www.guayunfan.com)原省边委书记王连芳(回族)、原保山地委副书记蒋鸣凤(契丹后裔)、云南民族大学校长马曜(白族)、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方龄贵(蒙古族)应聘担任本书历史顾问,并一直鼓励笔者研究究契丹后裔的历史和现状。王连芳生前为本书题写书名,马曜生前为本书作序。

我深深感谢支援我考察滇西和泰、缅的契丹父老,他们不仅提供食宿,还提供了珍贵的谱牒、历史资料,帮助实地田野考察。除参与考察的孟志东(达斡尔族)、毅松(达斡尔族)、蒋文智、蒋蔚复、李永贵、蒋鹤春外,还得到芒市蒋玉科、蒋四、蒋再荣、杨昌周、赵之桢,瑞丽市蒋志刚,腾冲市蒋金兰、蒋文贵,龙陵县蒋哲中、蒋孝先、蒋孝能,永德县蒋国文,隆阳区蒋槐春、蒋开清、沙必潞(女,回族),鹤庆县蒋其康、蒋六斤、张树勋,昌宁县蒋宗朝,施甸县阿文孝、莽子章、李文尧、王光复、蒋学良、蒋少跋、蒋蔚才、杨绍伯、蒋朝章、蒋朝清、蒋必高、蒋经祥、蒋正明、蒋怀安、蒋蔚时、蒋发源、蒋源、蒋一凡、蒋光武、蒋为中、蒋良中、蒋尚中及摆榔乡归属于布朗族的李凤梅(女)和归属于滇西德昂、佤、傣、满等民族的契丹父老的热情接待,提供资料。施甸县文管所所长杨升义和鹤庆县文管所李淳都给予大力协助。

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原猛板土司后代蒋家骅和经管系教授、清末爱国将领蒋宗汉曾孙蒋万华,鲜卑人后裔鲜陆江,富民县女真人后裔完绍龙、完文荣都提供了珍贵的谱牒和史料。

使笔者备受感动的是缅甸蒋忠明(原缅甸果敢同盟军副司令)1998年冬临终前,还向笔者讲述了他们本辽皇后代,明代时因姚关战乱迁到缅甸果敢、腊戍的史实。台湾的杨绍尧、泰国的蒋必斗也一直关心施甸家乡契丹人研究。

云南契丹人研究,还不断得到国内外研究辽金史的学者、专家们的关注,他们亲莅滇西田野考察,进行DNA检测和撰写论文。先后有:内蒙古大学蒙古语言学家陈乃雄、那顺乌日图(蒙古族),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和云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所郝露萍(女),中国医学科学院吴东颖博士(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智超,民族研究所刘凤翥,中国辽金史契丹女真研究学会会长干志耿。云南师范大学历史系组成“云南契丹族及其后裔研究”课题组,在杨德华教授带领下两次赴施甸进行考察,并聘请蒋蔚复作为顾问。蒋蔚复在赴滇西考察途中,不幸于漾濞江遭遇车祸罹难。

德国波恩大学中亚研究所文化人类学家瑶百舸博士(Dr:Jörg Bäcker)为研究云南契丹历史和文学,不远万里两度来到昆明,采访了契丹父老,并与笔者交流了契丹历史民俗和文学。日本研究契丹学者、前来云南民族大学进修的横山广子博士(女)为研究契丹军入滇,笔者为之提供了调查报告和译文,并在日本敏诚社发表了《云南の契丹文化と遗传》论文。

我国研究辽史的著名学者陈述、周清澍、黄振华、方龄贵(蒙古族)、尤中等教授,以渊博的学识,对蒙元时期进入云南的契丹史料作出论证。

值得称颂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自“云南契丹后裔调查组”进入施甸调查以来,一直得到中共施甸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契丹父老的大力支持,对契丹人的调查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笔者归纳为以下几项:

一、基本查清当今云南契丹人分布(人口近20万人,施甸占10万人)并对祖祠、宗庙、战场遗址、捺钵牧场、葬墓等加以保护。对明代邓子龙祠,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远征军沿怒江设防的渡口、炮台、地堡、标语,驻军的寺庙等,都严加保护。

二、为牢记祖先,施甸契丹后裔定期召开家族总支年会,修宗谱,祭祖祠,商议家族大事。现代以来,有影响的活动达5次,其中最近一次是2015年3月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学会在长官司村宗祠举行耶律阿保机雕像安放和开光仪式,来自滇西南各县的契丹后裔代表达2000余人,盛况空前。

三、随着云南契丹后裔历史文化对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自2006年起,施甸县便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海拉尔市、赤峰市,河北省平泉县等地互访、考察了解,增进了双方亲缘。

四、两千年前,施甸便是南方丝绸之路要道,蒙元和抗日战争时期,通过印度阿萨姆邦雷多小道进入南亚。为响应习主席“一带一路”倡议,尽快使施甸脱贫致富,开发经贸与旅游业,弘扬契丹历史文化,县委、县政府筹建了“契丹古镇”,镇内建纪念馆、蒙古帐篷,雕刻契丹小字碑,开发温泉,每到年节都在古镇广场举行“金布朗”年猪饭的长街宴。远在辽金时代,契丹人便喜食生肉。至今施甸山区和坝区的契丹人和各民族,都传承了食生肉的习俗,称为“水生”。食法是用油菜花泡制的水腌菜,将猪的里脊肉剁碎,将酸木瓜榨成水(当醋用),拌水腌菜渍白,配辣椒粉、食盐等佐料搅拌而成,酸辣可口,成为契丹人的饮食佳肴。

滇西契丹人在年节喜庆日,不仅喜食生肉,还必饮酸木瓜酒。蒙元以来,契丹后裔便采山中的木瓜酿酒,这种酒度数较低,能避寒活血,疗伤痛,有独特药用价值。《本草纲目》云木瓜性温味酸,平肝和胃,舒经络,治腰酸背痛,降血压。近年,作者宗亲、具有契丹血亲的杨德升博士,一直从事酿制木瓜酒的科研工艺,现任“湖南施韵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在施甸开发万亩大东山酸木瓜种植产业,采用现代工艺酿成“施韵对酒”,将千百年契丹流传下来的酸木瓜酒传承于世,亦是对中国酒和酒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已引起国际酒业文化的关注。

五、施甸县“云南契丹后裔研究会”的成立填补了我国契丹人研究的空白。2015年3月,由县文化产业界牵头主办的“施甸契丹后裔历史文化在城市建设与文化旅游发展中的挖掘和应用”研讨会召开,邀请北京、内蒙古、黑龙江等8个省区市研究辽金、蒙古史专家学者130人参加,考察了契丹古镇、宗祠、寺庙、战场遗址,发表论文,交流成果,形成了共识。会上著名学者刘凤翥、齐心(女)、孟志东(达斡尔族)、毅松(达斡尔族)、方铁(蒙古族)、蒋文智(契丹后裔)作了精彩发言。笔者借机献上丽江《白王塔梵文碑》《契丹小字碑帖》《契丹考释》样本及《二战中印缅战区英烈名录汇编》等,深表对故乡的感恩之情。

1926年1月25日我出生于施甸县热水塘村的书香门第世家。祖父杨焕章(字绍堂,又名陈继先)为晚清贡生,辛亥革命时同盟会会员,有契丹姻缘,为契丹亲友撰写谱牒、碑铭、宗祠楹联。施甸契丹总支部洞经坛会会长,他推荐来仁和镇的私塾教师、保山晚清进士林景清为契丹父老写族谱,还为具有契丹特色的民间祖祠木瓜楖武略祠大门写“耶律庭前千株树,莽蒋祠内一堂春”题联。父亲陈兴中曾任滇军六十军上尉军需官,解甲归田后任仁和镇乡村师范教师,继任洞经坛会会长,每逢节庆,都和契丹亲友主持醮会。胞兄陈毓龙女婿李应齐,亲堂弟杨毓虎妻子蒋玉翠均为契丹后裔,亲缘使我的研究更得到契丹父老鼎力协助。

书稿能够顺利完成,还得深谢妻子谢雪梅和两个孩子。他们因我常年离家,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而担惊受怕,还对《考释》书稿提出修改意见。内妹夫温琪宏提供辽金、蒙古史资料和见解,毓虎弟和季子新道近两载为书稿校正,长子克威、次子奇威为书稿选编契丹照片、地图,使书稿臻于完善。央视拍摄的《契丹觅踪》和施甸电视台摄制的《契丹流源》传播海内外,新华社呼和浩特分社云“这一重大发现填补了我国民族史对云南省契丹后裔研究的空白”。

本书出版得到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和科技处、云南大学出版社多次力荐,省民委文教处为本书题书名。云南大学出版社蔡红华副社长及周元晖、朱军老师审定、校勘历尽艰辛。施甸县委书记施继平和几位县领导两次亲切看望我,使我深受感动,在此真诚感谢,并请专家学者对本书批评斧正。

杨毓骧       

2016年8月15日于云南民族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