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云南契丹人树葬,亦称“风葬”。[2]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契丹人台葬视山坡地形按辈祖排列,作不规则安葬,主要在契丹人聚居之地,如施甸木瓜榔、莽王寨,昌宁蒋家山,隆阳区蒲缥上、下岭岗的祖墓,以木瓜榔祖坟山最为典型,其方位略示于下:图30﹣6 施甸木瓜榔祖坟山墓葬方位此座祖坟山,仅有五座斑筒墓,有四十余座轿子墓,其余百冢属拱门墓。

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云南契丹人树葬,亦称“风葬”。自明清以来,树葬便流行于凤庆、昌宁契丹人和滇缅边境的景颇族、独龙族之中。

树葬主要是在死亡的婴儿和不满十岁少儿当中。契丹人认为妇女连生数个婴儿,都夭折而亡,必是有坏人投胎。即便是婴儿正常病死,都不施棺木,而用草席裹尸,挂于巨树枝上,任其风干,父母亦不往探视。

这种树葬在古契丹人中即流行,也有在树葬前将尸体火化,将骨灰用草席包裹,挂于树枝者。历史文献《旧唐书》《新唐书》《新五代史》《契丹国志》等,都详细地记载着:“死者不得作冢墓,以马驾车送入大山,置之山上,示无服祀”,“死不墓,以马车载尸入山,置于树颠”。契丹人早期树葬,缘于他们当时处于游猎时代,所居森林茂密,想必与树居有关。据笔者考察,明清以前昌宁、施甸契丹人居住的山区,还是一片苍茫森林,野兽众多,不得不葬于树。而新中国成立初期,居住独龙江的独龙人还巢居于树,尸体亦悬于树,这是由于生活环境所造成,但与古契丹的树葬认识却大相径庭。古契丹树葬,必须是“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不再土葬,但要实行隆重吊唁,父母死视子孙为重,“子孙死,父母旦夕哭;父母死则否,亦无丧期”[1]。而云南契丹人的树葬,只限于十岁以下的儿童,不用木板,而用破旧稻草席包裹尸体,用草绳拴紧,挂于山林树枝,待到风化,父母不往探视,亦不哭泣,这与古契丹子孙死,父母沉痛哭泣有天壤之别。[2]葬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人台葬视山坡地形按辈祖排列,作不规则安葬,主要在契丹人聚居之地,如施甸木瓜榔、莽王寨,昌宁蒋家山,隆阳区蒲缥上、下岭岗的祖墓,以木瓜榔祖坟山最为典型,其方位略示于下:

图30﹣6 施甸木瓜榔祖坟山墓葬方位

此座祖坟山,仅有五座斑筒墓,有四十余座轿子墓,其余百冢属拱门墓。(www.guayunfa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