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契丹后裔的婚礼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契丹后裔的婚礼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时间:2022-07-03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契丹后裔的婚礼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婚礼,在每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礼性,认为人的一生中,婚礼只有一次,各民族对于婚礼的仪式,即使是贫困之家,也要隆重操办。关于古契丹人的婚礼,我们无从考察,笔者只能以滇西南契丹后裔的婚俗叙述之。此外,在婚礼上,居山区和坝区的契丹人大同小异。而契丹人实行的禁同族同婚的规矩,这是优良的传统,从身体素质来讲,契丹人比允许近亲通婚的民族要优越。

契丹后裔的婚礼_蒙元以来云南契丹后裔

婚礼,在每个民族中都有自己的礼性,认为人的一生中,婚礼只有一次,各民族对于婚礼的仪式,即使是贫困之家,也要隆重操办。关于古契丹人的婚礼,我们无从考察,笔者只能以滇西南契丹后裔的婚俗叙述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契丹人的婚姻还是处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阶段,或是指腹为婚,也有男女双方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建立感情后,通过父母,请媒人提亲。媒人,契丹称“月老”,向女方提亲要两位“月老”,必须是熟悉男女双方家庭,一位是男性亲戚,一位是叔伯兄弟,前往女家带一包糖、一瓶酒作礼物,提出婚姻。然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若“八字”相合,媒人便领着男子带两筒米,一斤酒前往女家认岳父母,再请算命先生择定吉日,举行婚礼。

男家彩礼由双方商议,多视男方经济情况而定。过去,付女方家50银元、一丈五尺土布、镶有银泡、银排扣、银链的红嫁衣一件,父母则给女儿嫁妆和锄头、镰刀等生产工具。

此外,在婚礼上,居山区和坝区的契丹人大同小异。山区契丹人在迎娶时,新郎由两位伴郎陪同,并邀请数男子前往女家抬嫁妆,新郎双肩披红彩条,全身着新装,新娘也由两位伴娘护送,新娘着红衣,头、面部覆以青布巾,乘花轿前往新郎家,拜见父母和亲友,后入洞房,此时唢呐齐鸣,热闹非凡。入夜,青年男女在庭院举行“打歌”,直到拂晓始散。次日,回门,新郎拜见岳父母,并带歌手与女家歌手对歌,男家对赢了,即可入家;对输了,要向女家求情,方可入家。女家招待一餐饭,当晚返回夫家。[5](www.guayunfan.com)居坝区的契丹人,举行婚礼前,请月老向女方送“通柬”,即通知迎娶日期,送给女方“彩礼”。迎娶日,男家备好花轿和马匹,二十位伴郎,一律着马褂,头戴礼帽,组成迎亲马队,至女家门外,鸣铁炮三响。女方管事即请姑娘穿着嫁衣,准备好嫁妆,新郎拜见岳父母和族中老人后,始送姑娘上轿。

迎亲队伍返家时,亦要鸣铁炮三响。此时,新郎家的两位妇女掀开花帘,将米和红枣撒在姑娘身上,扶新娘下轿,左右搀着走进庭院,沿着铺满青松毛之地进入客厅,届时向父母和族中老人行四礼八拜,并赠送新鞋,受拜老人也赠给新娘一些礼物。

洞房之夜,室内铺满青松毛,祝新娘终身清白,洞房外挂一面镜子以避邪恶。然后新婚夫妇双双步入洞房,把门关上,凡闹洞房者,需说两句祝贺词,始得入房,若有恶作剧者,新娘拿一把红筷子敲其头,以示教训。

次日,回门,拜见岳父母后,即返夫家。

从契丹人的婚俗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前,他们深受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约束,父母之意、媒妁之言的婚姻,还是根深蒂固的,基本上剥夺了青年男女的婚姻自由。其订婚、迎亲等程序,也显得相当复杂。婚姻实践证明:血缘近婚(亦称血缘回头婚)或近亲婚,往往给子女带来体格、智力发育不全,身体矮小、五官不正的缺陷。而契丹人实行的禁同族同婚的规矩,这是优良的传统,从身体素质来讲,契丹人比允许近亲通婚的民族要优越。[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