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

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矛盾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矛盾历来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追求数量的扩张与注重质量的提高是高等教育发展中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高等教育在数量提高以后,就需要有一段调整,也就是注重质量的时期,质量的提高又会为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打下牢固的基础。这是由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既受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制约,同时还要受到社会诸如人口、政治取向和科技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大部分处于经济恢复与发展的时期,因此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再加上人民争取平等权利运动的高涨和大学学龄人口的增加,世界高等教育的重点在量的增长。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进入了不稳定增长的时期,大学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相对饱和,大学学龄青年人数下降,新的科技革命对高级人才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一切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变得突出起来。法国在1984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中强调:“法国政府认为,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同年,美国高质量高等教育研究小组指出,美国高等教育的根本问题是教育质量问题,并强调“高等学校要全力以赴地提高教育质量”。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扩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伴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迅速步入大众化阶段,这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1978年普通高校招生数为40万人,2007年达到567万人,增长了14倍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超过7000万人,我国已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使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增加,有力提升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增强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迈出了由人口大国转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关键性一步。在快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贡献力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高等学校连续多年保持稳定局面,为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一方面,与之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施投入相对短缺,而且在较短时间内不能快速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生源质量相对下降,高校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与规格、管理体制等都不能同步跟进,由此而引发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归结到一点,就是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特殊阶段,大众化教育与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这既是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多层面的教育综合体,从纵向看,它是一个包括博士、硕士、本科、专科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体系;从横向看,它又包括研究型、理论型、应用型、技能型等不同的类型。尽管如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保证和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是各层次、各类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高的核心问题。一切体制、管理、课程、教材的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育质量的高低上。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而其核心则是教育质量的多样化。同办学层次与类型的多样化、培养目标与规模的多样化、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相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必然是多样化的。因此,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新格局的出现,必须从战略的高度确定高校发展的方向,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进行科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的层次和规格,进而按不同的要求确定不同的质量标准,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多种不同人才的需要。

党和政府重视教育质量,1999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都强调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性。2001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就加强教学工作提出了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2004年12月召开的第二次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根本认识,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07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1号文件”,决定实施“质量工程”,也就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同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向全国高校提出进一步推动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要求。教育部又先后启动了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开展“教学名师”表彰,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等一系列旨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所有这些,都以确保和提高大学教育质量为根本目标,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在大众化条件下如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政策保障。如何解决扩大规模与提高教育质量这一对矛盾,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精英教育阶段,要求树立的是一种精英教育的质量观,而大众化教育阶段,则应树立与之相适应又有别于精英教育的质量观。大众化阶段的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要树立发展的质量观,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和永恒主题,没有发展也就很难谈得上质量的提高;树立多样化的质量观,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类型和社会需要的多样化,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多样化,因此,不能用精英教育阶段人才培养的标准取代不同层次和类型人才培养的标准;树立适应性的质量观,高等教育要适应人们的需求,更要适应时代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树立全面的质量观,从多方面综合地衡量培养质量,而不能用单一指标衡量;树立特色化的质量观,任何高校、任何专业,只有办出了特色,才能提高质量。

其次,要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包括内部保证和外部保证两方面。内部保证方面,关键是要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制度,建立健全教育教学改革、内容方法改革、综合素质教育、质量监控等一系列目标体系和实施方案。外部保证方面,一是要规范政府督导职能,使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评估检查、财政拨款、信息服务等行政指令性途径,在教育质量保证方面发挥更具专业水准的作用;二是要培育专业性的社会评估机制,使教育质量的外部保证更为完善。此外,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实践中,要求既注重结果性评估,又注重过程性评估。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教育的质量。

第三,坚持走以内涵为主,内涵与外延并重的发展道路。注重战略定位,坚持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完善办学结构,增强创新能力,走特色化与综合性和谐发展、跨越式与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道路。抓住队伍建设这一根本性的工作,造就规模宏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立校之本。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然而,扩招造成师生比急剧拉大,加上市场经济对校园的冲击,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与数量不足相比,师资队伍的素质问题更为突出,更为紧迫。因此,应提升广大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对现有的教师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要特别注重培养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优秀青年教师,积极营造人才成长、创业的良好环境,确保高层次人才能够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要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的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致力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施展才华。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倡导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好风尚,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教职工坚持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自觉做到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文明的行为引导人,以敬业的精神教育人,以渊博的学识折服人,真正成为大学生可敬、可亲、可信、可学的良师益友。

第四,坚持教育教学改革,确保教育质量的稳定提高。“传授型教学”是传统教育的产物,它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特殊的认识活动”,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以让学生认识世界为目的,处处着眼于学生“知道了什么”,同时以分数衡量学生“知道得怎么样”。“创造型教学”是现代社会新型教育的产物,它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认识世界只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达到学生发展目的。教师的教学过程着眼于学生“发展得如何”,它体现了现代教育以“培养人的素质”为目的。以工商管理学科为例,以往的教学以教授如何管理、传授管理理论为主,而现在必须转变到造就管理者的素质上来,既要讲授各种管理技能,又要培养企业管理观念和企业精神,同时又要注意开发学生个人管理才能。在教学方式上以启发式为方法论的指导思想,动用讨论式、研究式等各类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体,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的重要性。在创造型教学中,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和创造,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特别注重实践锻炼方法的运用。这种教育既是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的出发点,又是获得创造才能的重要手段,以此引导学生萌发改造客观世界的积极性。高校一定要重视在学校的总体发展中突出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从机制上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以此来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优化整合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精选和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注重把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多学科融合的知识与成果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进一步深化教学制度改革,积极实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大力推进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以现代教育技术为载体,实现现代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有机结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