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综述

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综述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综述林红孙雅娟付国摘要:本文通过查阅和汇总大学信息化发展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和文献,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发展不同时期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大学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顶层设计思想和信息架构理论在大学信息化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高校教育信息化总体规划综述

林 红 孙雅娟 付 国

(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北京,102206,E-mail:linh@ncepu.edu.cn)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和汇总大学信息化发展相关的国内外资料和文献,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发展不同时期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成果,在总结大学信息化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顶层设计思想和信息架构理论在大学信息化总体规划中的应用。

关键词:诺兰模型 米歇模型 顶层设计 UA

A Summary of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Lin Hong Sun Yajuan Fu Guo

(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102206,E-mail:linh@ncepu.edu.cn)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ystem planning in different periods by consulting and summarizing the documentation and data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home and abroad,then gives a further summariza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eory i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University informatization after summing up its developing process.

Key Words:nolan model;michelle model;top-level design;UA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信息系统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经历了从无序的烟囱式的部门级系统,到全局性的校级应用系统的发展。系统规划是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更需要融入战略管理的思想。本文通过分析高校信息化发展不同时期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成果,综述了近年来关于国内外相关行业信息化规划,特别是大学信息化规划的主要理论和实证文献,可以使同行业的研究者从中了解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和脉络,为研究高校信息化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一、高校信息化发展进程的理论依据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大学理查德·诺兰(Richard.L.Nolan)在深入研究信息化历程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信息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论对于一个行业,还是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信息化大体要经历初始、扩展、控制、集成、数据管理和成熟这样6个发展阶段,各个阶段之间并非截然分开,也不能超越。这就是著名的诺兰模型。

后来,米歇(Mische)对诺兰模型提出了补充意见,他认为,在诺兰模型中,作为前后两个阶段的集成与数据管理其实是不可分割的,集成阶段的实质和主要特征恰恰就是以数据集成为核心的数据管理,因此,米歇模型认为信息化的一般路径是由起步、增长、成熟和更新这样4个阶段所构成。而每一阶段在技术、代表性应用、数据库及其存取能力、IT文化、全员素质等方面都有既定内涵。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公认诺兰模型和米歇模型是衡量信息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

二、高校信息化不同时期信息系统规划的研究成果

我国高等学校信息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经历了米歇模型所描述的起步、增长到目前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早在上世纪末,各大学在完成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情况下,开始了业务部门的应用系统建设,也就是进入到米歇模型的增长阶段,无一例外地陷入了“信息孤岛”。针对这一问题,2001年,清华大学将企业资源计划ERP的思想运用到大学的信息系统建设之中,提出了URP概念[1]。所谓“URP”,是数字校园的核心解决方案,也是大学信息系统的总集成,它从全局的高度分析大学内部的关系,并通过建立统一的信息标准,提供平台与接口规范,将各种信息系统以松散耦合的方式集成起来,以统一的形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URP的结构是“1+N+1”,即1个数据交换平台+N个应用系统+1个门户。这种URP的结构与ERP的本质区别在于[2],ERP的建设是一个全局的、自上而下的过程,ERP从规划开始就考虑了企业全局的需求,保证了数据的共享和一致性。而URP只是对“信息孤岛”的一种改良,采用松散耦合的数据交换模式,避免了应用系统之间接口对接,比接口模式进了一步,但这种数据交换平台只是存储了大学的基本数据,解决了各应用系统基本信息标准统一的问题,大量的业务数据不能得到共享,宝贵的数据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地利用和开发,URP概念为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只起到了过渡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化大学管理理念的渗透,越来越多的大学业务需要跨部门完成,例如新生入学注册、校园一卡通等等,这也就意味着“信息孤岛”必须彻底根除,大学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必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享。2006年,中山大学提出了“归一路线”实现信息共享[3],即“统一数据库、统一标准、统一开发平台、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的技术路线。2007年,清华大学提出顶层设计的方法[4],以信息资源规划为理论依据,从信息化总体规划出发,分析大学的现行业务,在业务流程梳理与优化的基础上,建立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用户模型、权限模型、信息模型、数据模型和数据标准,指导信息系统建设。

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樊博研究了美国联邦政府信息构架(FEA)和英国电子政务互操作框架(EGIF),认为FEA模式和E-GIF模式基本上可以代表国际信息化建设的两种主流策略[5],其成功经验得益于顶层设计方法,认为中国大学可以借鉴国外政府部门信息共享和应用协同的经验。提出了用顶层设计的理念构建高校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指出顶层设计方案分为技术构建模式和推进保障模式两部分内容。信息共享平台的技术构建模式包括信息资源的梳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等;信息共享平台的推进保障模式包括信息化推进机构、推进措施和资金保障等方面的研究。

2009年,上海大学刘寅宾提出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6]:即第一层,关注整体和全局;第二层,关注核心业务;第三层,关注绩效。具体是:1)基于整体和全局的综合设计;2)基于业务的系统规划;3)绩效贯穿始终,并通过实践提出了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

三、高校信息化“顶层设计”理念

我们知道,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7],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换句话说,在系统工程学中,顶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顶层设计的思想内涵是用系统论的方法,以全局视角,对项目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和谐各种关系,确定目标,选择实现目标的具体路径,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并适时调整,规避可能导致失败的风险,提高效益降低成本。

顶层设计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思想内涵是: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信息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种参与力量、各种正面的促进因素和负面的限制因素进行统筹考虑,理解和分析影响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关系,从全局的视角出发,对信息化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总体的、全面的设计,确定信息化建设目标,选择和制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和战略战术,并提出体制、法律和业务的改进建议,从而尽量规避规划的缺陷和不足,从根本上减少风险。

将顶层设计的思想应用于大学信息化建设中,概括有三层含义:

1.整体和全局,即顶层设计的定位是要彻底摆脱传统烟囱式、部门管理的束缚和影响,站在大学通用的整体高度和全局视野,去分析和制定大学信息化的战略战术。

2.业务的梳理与应用,即用信息工程的方法,构建业务模型、数据模型、功能模型和技术框架。具体而言,从宏观上对业务需求进行收集、梳理和描述,按一定层次呈现,并以数据的形式保存在数据库中,形成丰富、清晰、完整的业务资料,通过系统开发和应用,从而转变业务职能,完善业务利益关系,推动业务决策。

3.大学的社会价值,即顶层设计的核心是优化大学管理模式,再造业务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体制创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价值。

综合上述分析,顶层设计在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具体定位应该是总体规划的延续和细化,是项目实施的前提和依据,是现阶段数字校园、信息系统规划的重要方法论。

四、信息化架构理论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应用

2010年,清华大学在借鉴企业架构EA的思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大学信息化架构UA的概念[8],指出大学在信息集成阶段,建设大学统一信息系统的理论模型。大学架构主要包括业务架构、信息系统架构和技术架构三部分,为大学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提供全程统一的规划。

将企业架构EA的思想引入到大学数字校园建设中,清华大学不是第一位探索者,早在2007年南京大学翟晓娟[9]等人就尝试研究大学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特别在数据架构的建立与实施做了探索与实践,提出了要重点考虑元数据问题、数据标准问题、集中与集成问题、数据库设计问题等,给出了大学数据架构的一种解决方案。

通过研究国内外相关文献,我们认为,信息化架构的理论应该是顶层设计思想的深入与延伸。把目光转向国内外其它领域,美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用企业架构(EA)思想构建了“联邦政府组织架构(FEA)”,是“自上而下”的模式。

美国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府政策由原先的注重具体项目、业务与资金配给的特别管理向通过引入绩效管理、制定业务规范、明确技术标准而将电子政府纳入制度化运行轨道的例行管理转变,其目的是共享联邦政府IT投资、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可以看出,这里顶层设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数据与处理的高度集中。

英国政府基于政府资源的信息管理,发布了“电子政府交互架构(e-GIF)”,是“自下而上”模式。这种模式优先考虑的是底层数据交换能力和系统的互操作能力,增强政府对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快速决策功能。其顶层设计的基本目标是最大限度去保障各类资源自下而上的共享。

德国政府发布“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标准和体系架构(SAGA)”,是介于美、英之间的模式。主要是针对电子政务应用软件的技术标准、规范、开发过程、数据结构等进行系统化规定,从软件工程角度对电子政务的软件系统开发和应用进行规范。其顶层设计的目标是通过规范数据和应用系统来实现资源共享与业务协同。

五、结束语

顶层设计思想与信息化架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再回到信息化发展阶段理论上来,根据米歇模型对诺兰模型的修正,集成与数据管理实为同一阶段的两个方面,米歇模型中的成熟阶段和诺兰模型中的集成与数据管理阶段便统一起来了,两者说的其实是一件事情,即:实现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这是几十年来国内外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所证明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纵观我国各行业信息化的进程,大都处于这一阶段,相比企业及政府,大学信息化理论研究与发展较慢,需要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理论,借鉴国内其它领域的成功经验,而顶层设计与信息化架构是指导解决这一阶段主要问题。

数据的集中和应用系统的整合的理论与思想,这也是今后若干年国内外各个领域信息化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方向。对于大学信息化规划,需要找出适合大学管理模式、事业发展规律的信息化理论,特别是,在顶层设计、大学架构UA的理论思想指导下,探索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指导大学信息化规划,也就是说,顶层设计、大学架构(UA)具体在大学信息化规划中如何落地,这将是高校信息化研究人员继续思考和实践的重点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映雪,沈培华,清华大学信息系统体系结构发展策略[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40卷,增刊,2001年3月:1-5.

[2] 蒋东兴等,大学资源计划的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44卷,第4期:572-576.

[3] 郭清顺,“归一路线”实现信息共享[J],中国教育网络,2006年7月:14-15.

[4] 王映雪,顶层设计方法与实例[J],软件世界,2007年6月:75-77.

[5] 樊博,高校职能部门信息资源共享的实现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12月:51-53.

[6] 刘寅斌,基于顶层设计的高等院校一体化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框架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3月:35-38.

[7] 竹立家,改革需要什么样的“顶层设计”[J],People’s Tribune,2011年3月:32-33.

[8] 蒋东兴,袁徐磊等,大学信息化架构初探[A],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化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年11月:1-6.

[9] 翟晓娟,黄克雷等,从高校业务架构到高校数据架构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年7月:32-35.

作者简介

林红,1962年生,女,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北京昌平102206),61772518,linh@ncepu.edu.cn。

孙雅娟,1978年生,女,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工程师(北京昌平102206),51963227,syj@ncepu.edu.cn。

付国1978年生,男,北京,华北电力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北京昌平102206),61772517,fuguo@ncepu.edu.cn。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