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7.我们视野里的社会

7.我们视野里的社会

时间:2022-11-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向的社会是分层的,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行为特征。我们需要通过求同的方式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之外,还必须努力地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或许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求异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特质与本领。他们有偏离常规的一面,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不同见解的存在。

7.我们视野里的社会

很多时候,我们所能看到的社会并不是无限的。社会,是我们视野范围之内的社会。

●纵向的社会

为我们的视野设一条经线,我们看到的是纵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有所分割,每个人拥有不同的财富和资源,因而也拥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富有者坐拥亿万财富,贫穷者食不果腹、露宿街头;富人赞成的事穷人极力反对,穷人常做的事富人不屑一顾;拥有权力的人滥用权力、为所欲为,弱势群体则如刀俎之下的鱼肉任人宰割……当然,这个纵向的社会总体而言是井然有序的,平民通常都遵守法律法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也通常能各得其所、相安无事,士兵尊敬军官,老师爱护学生,小辈孝顺长辈。纵向的社会是分层的,不同阶层的人们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能对社会的纵向分层及其基本特征有所认识,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认同,因为只有分层的社会才是真实的社会。毕竟,不同的个体往往具有不同的天赋与资源,人与人之间既有智力上的先天差异,也有地位上的既成差异,这些虽然都能改变,但宏观上,差别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千差万别”是社会的本质特征。社会差别是客观存在的,想要刻意地忽视或抹煞社会本有的层次是不现实的。作为个体来说,重要的是在纵向分层的社会中努力打造一个更加完善的自身,而不是仅仅抱怨自己先天某些特质的不足。学会纵向地认识社会,也是学会认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处境,从而也能更为科学、合理地给自己定位

●横向的社会

为我们的视野架一条纬线,我们看到的是横向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有不同的分工,也有互动的网络。不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是高高在上还是一介平民,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交往与联系,用毛主席的话说,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社会就像一座雄伟的现代化大厦,离不开设计师们精心的设计,离不开建筑工人们所夯实的地基,也离不开清洁工人们的日夜辛劳。人与人之间是陌生的,但也在互动中形成特殊的联系。我们所不熟悉的个体,可能处于我们的群体之外并与我们相对,而这也恰恰是一种新型的关系。正是在这个横向的社会里,人们既高度集聚也高度分化。大家经常在同一个时空相聚,物理上的距离可能非常接近,但心理上的距离也许非常遥远。匆匆的上下班途中,与你摩肩接踵的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所不熟悉的个体。现如今人们甚至都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更不知道他们姓什名谁。早晚高峰时,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你或许不敢也不愿与你身边的陌生人相对而视,哪怕是用非常短暂的时间。

这样的视野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着多样性,多样性成就了人的不可替代性,人们也因为这种多样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获得了各自的存在空间。因此,横向的社会告诉我们在跨入社会这个大门之前,我们必须为自己拥有某些特质而努力。我们需要通过求同的方式获得对社会的适应性之外,还必须努力地塑造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或许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求异是一种更为重要的特质与本领。这也就是我们在大学期间需要努力培育自身特长的重要性,拥有特长,就是拥有了社会生存中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可以让你拥有不可战胜的能量。

●符号里的社会

透过生活的符号看社会,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宗教、道德、法律、艺术等出现在各种社会场合,不同的时空下,这些因素还呈现不同的排列组合。借助语言的符号,我们认识各种事物。各国语言、各地方言、网络语言,今天的社会要求人们能驾驭多种语言并转化自如,语言的多样性也是社会生活丰富性的重要表现。大家有一些共同喜欢的歌曲、舞蹈、服饰、食品、生活用品等等,但每个人也根据自己的爱好作出具体的选择。每一个人与别人既相同也不同,而这些文化意义上的要素在每个人身上的分布也并不均衡,城市有的农村不一定有,沿海地区有的内陆地区不一定有,大学生所追求的其他文化层次的人不一定需要。对社会生活的不同理解还使人的行为倾向大相径庭,素食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环保人士、政治激进分子……他们有偏离常规的一面,而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这些不同见解的存在。

基于对社会生活中这些符号及其基本特征的认识,我们至少可以感性地获知,社会生活是无限广阔的。山外有山天外天,就看你有没有发现力,有没有包容力,并不是你拥有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或最美的。符号下的社会,还需要我们具有鉴赏力、选择力,并不是所有最重要的或最美的东西你都必须去追求,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才是更恰当的。既正确认识自己,又合理包容他人,大千世界中,“不同”是常态,不需要刻意求同,更不应该对不同的事物横加干涉与指责。与你不同,既是客观的现实,也是他人的权利。

●有组织的社会

假如我们的视野可以从个体扩大到群体或集体,那么我们眼中的社会可能又会是另一番景象。很多个体都以组织成员的身份而存在,家庭、学校、企业、俱乐部、党派、军队、政府……有些组织相对简单,有些松散,但是,只要有组织体系的存在,就一定存在某种可以被凝聚的力量。当突发性的灾难降临社会之时,这些组织通常会成为有效地动员和凝聚个体的重要载体。团结分散的个体,汇集众力共同应对地震、洪水、干旱、雨雪冰冻等恶劣自然现象,这都是组织的功效。

切不可小觑集体和组织的存在,集体和组织之中既蕴藏着个体无法产生的能量,也能在某种程度上降低我们建立有秩序生活的成本。不要简单地以为只有在灌溉农业时代才需要大规模的组织形态,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中组织的力量也是不可替代的,因此,要培养和增强自己融入集体的能力,这是一种必要的生存之道。同时,融入集体还有可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支持者,并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引领者。集体和组织是个体坚强的后盾,学会在集体和组织中生存,你可以安心地做一个小人物,也可能成就大梦想——蜕变成为一个大人物。

●在校园生活中练就宽广的视野

要面对如此庞大的社会,我们需要在校园生活期间就不断地历练自己,充实知识,增强能力,练就能从各个角度看社会的本领。

我们能看到阳光和风雨,能看到白天和黑夜,能看到蓝天和大海,所有自然的美景和变幻都一同融入我们身边的世界里,它们同纷繁复杂的人与事交错着、缠绕着。不同的经度和纬度上,展现出来的画面有美好,也有丑陋;有清晰,也有模糊。这个社会有多高、有多大,取决于你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它。

我们一定要让自己能够看到蔚蓝的天空和无边的大海,那样,我们就能以宽大和包容来对待生活中的风雨、黑暗和丑陋。我们也一定要让自己能够看到高山的阻隔,看清哪怕是细小的尘埃,那样,我们就能以清醒、珍惜和感恩来面对向我们走来的幸福与美好。社会有它灿烂的一面,也有它阴暗的角落,其两面性都应在我们视野之内。

我们的视野有高有低有远也有近,我们眼里的世界有真实也有虚幻,不同的视野可以把我们带入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境界。不同的视野里是不同的世间景象以及对社会的不同理解。有人看到坏事感到的是悲观,殊不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同是人间四月天,有人体会到的是花落与无奈,有人则感受到的是阳光与温暖。

走在大路上,我们必须使自己的视野越来越丰富,视角越来越开阔。我们既要能看到一个固定的事物,又要能顾及到其他,如果你是医学上的“管状视野”,那就可能在社会生活中“坐井观天”。

形势链接:

2009—2010年,中国发展进入新成长阶段。首先,这意味着整个经济社会形势从2010年开始会出现经济增长率止跌回升的态势,意味着中国发展的动力将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即更多地依赖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国内消费的增长,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将进入中期加速的成长阶段。第二,社会结构的变迁要进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新成长阶段,这就不仅要破除现代工业和传统农业之间的壁垒,更重要的是要消除城乡之间在社会体制方面的障碍。第三,人民生活进入大众消费的新成长阶段,到2008年,我们人均GDP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2010年将达到4000美元,而大众消费通常是指人均GDP超越3000美元以后的消费阶段。同时消费结构也在发生巨大变化,到2009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低到37%和43%左右,按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标准,总体上已进入小康的居民消费阶段。第四,国民教育进入大众教育的新成长阶段,目前已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2009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左右,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我们正在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第五,社会保障进入了构建覆盖全民体系的新成长阶段,城镇职工的医疗、城镇居民的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三个体系已经覆盖了全国11亿多人。最后,我们的改革从主要的经济改革过渡到全面改革的新成长阶段,尤其是社会体制改革,将涉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城乡社会管理、事业单位运行、社区社会组织等方面。

从2009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农民工返城工作使农村形势保持基本稳定,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心态积极、健康,基本上没有出现依赖心理,但大学生的初职就业工资在下降,工商管理、外语、国际贸易、法律等热门专业的就业率较低。从收入分配来看,差距还是在朝着扩大的方向发展,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较大。从社会稳定情况来看,现在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这说明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

在今后的发展当中,一方面保持比较乐观的估计,中国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成长阶段;另一方面,在短时期内,我们也不能指望再恢复到金融危机发生之前的外贸进出口占GDP比重6%左右的水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资效益不佳、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都可能是潜在的威胁。我们还需要密切关注在结构转换中的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的集聚、爆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