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时间:2022-11-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以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例钱波高等教育理论界把和谐校园概括为应具备清醒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系、过硬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以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适应的和谐的实施环境,增强制度的有效性。

和谐校园背景下的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以我校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例

钱 波

高等教育理论界把和谐校园概括为应具备清醒的办学理念、完善的管理体系、过硬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校园环境、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中,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师队伍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中之重,是和谐校园的标志性特征。作为一线教师,担当着重要的教育、教学任务,理应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实践者和生力军。学校发展的希望在教育,发展教育事业的希望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影响着校园风气、办学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是构建校园和谐的关键。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适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学分制需要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营造和谐氛围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促进学风建设,充分发挥专业骨干教师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能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和谐的教育功能。

按照杭电教[2002]176号文件精神,我校在本科生中实施导师制制已近4年。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共有近四百名专业教师承担了导师任务;其中,很多教师都具有副教授或正教授职称,所有的教师均有中级以上职称(含)或研究生学历;大多数学院领导也都承担了学习指导的工作。在实施学习指导教师制采取的形式中,主要采取学校规定的以班级为指导单位,有些学院采取以科研团队、特殊群体为指导单位。

我校一直以来都高度重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在教师配备、工作要求等方面都以文件形式予以明确,并且结合考评、总结、交流,不断地创新、改进学习指导教师制的实施与建设。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以他们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学习指导教师制的实效性。大多数的导师能在工作中积极保持与学生的联系,指导学生学习、选课等学习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同时,他们深入班级和寝室,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现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除了在平时给予学生以疑难问题的解答,在开学、期末和等级考试等关键时段,还特别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给予特别辅导。

近4年的时间,通过座谈、学生评议、学院考评等形式,可以发现大多数的本科学生对导师本人以及他们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但在总结、调研的过程中也揭示出了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难以协调的关系问题,暴露了在制度具体运行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

一是学习指导与教学任务。目前我校一、二年级的导师一般带80名左右学生,三、四年级的导师带40名左右学生,按文件规定每生每学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3小时。但导师大都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而且又远离校区(下沙)居住,在学校的时间非常有限,所以难以做到对所指导班级每个学生的满工作量的学习指导要求。

二是师资不足与专业指导。因为师生比的差异和各学院各教研室之间师资的不平衡,很多教师指导的学生专业并非本人教学的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尤其是对一些专业学习上的疑难问题,部分教师难以做出准确的回答。在学生选课的指导上更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对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是不利的。

三是教学与学籍管理认知。由于一直从事第一线的教学工作,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籍管理特别是学籍处分不甚熟悉,因此在指导学生特别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时往往针对性不够;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计划的制订、选课的设计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影响了学习指导的有效性、整体性和全面性。

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和建设应结合实际,在构建和谐校园的背景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领导,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实施环境

本科生导师制是指由学校规划,学院具体负责,教师具体指导学生学习的管理制度。学院应负责协调导师与辅导员、导师与学生、导师之间的关系;召集本学院导师会议,指导导师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大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负责解释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基本要求;探索、分析各专业的专业定位、基本技能、学习特点和就业取向;做好导师的考核和监督工作。以规范的管理机制营造与本科生导师制相适应的和谐的实施环境,增强制度的有效性。

二、慎重选拔,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建设和谐的工作队伍

1.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指导。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和专兼结合的原则,选拔政治素质和思想作风好,学历层次高,具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善于做群众工作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教师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做出理性选择,避免因工作量过大而造成教学与学习指导的冲突。

2.可尝试由优秀的研究生担任本科生导师,以弥补教师的不足,减轻现有导师的工作量,加强专业指导的针对性,使队伍在稳定中充满活力。同时也可重点培养其中优秀的研究生,以便今后充实到学生工作队伍,这样既保证了学生工作队伍的高素质,也有利于日后的转岗和深造,使队伍在稳定中充满活力。

三、准确定位,明确教师的工作内容,确保和谐的指导效果

对本科生加强指导是教师在常规教学以外的一项兼职工作,但在实施指导中教师必须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确定清晰的工作内容,才能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导师的岗位职责、实际需要,可以明确将指导教师的工作内容归纳如下:

1.激发和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导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将社会需求型学习动机转变为自我需要型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习信心,实现学习目的。

2.全面介绍学生所学专业的概况。导师要向学生特别是新生系统地介绍所选专业的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开设课程、考核方法等专业基本概况和学习该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以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好地进行专业学习。

3.指导学生制订个人的学习计划。导师要根据各年级的实际情况,如: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时间、知识水平等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如何修订学习计划。

4.尝试与学生的科研对接。导师应适当地对学生科研活动进行指导,鼓励部分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科研对接,并采取鼓励措施,建立奖励机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和学生给予奖励,并定期向全体师生公布科研对接情况以及对接小组取得的成果,从而进一步浓厚学生学术科研氛围,有效推进学生科研工作。

5.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积极提供第一手资料,发现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思路,以便学校及学院更好地加强学风建设。

6.指导学生就业、考研、考级、考证等,以自身的社会经验教育学生,以掌握的社会资源启发学生,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方向。

7.导师不仅要凭自己的业务水平帮助学生,更要以自己的思想品格影响学生,表现出为人师表的良好风范。实践证明学习指导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自律性,以个人的高尚行为去感染学生,带动学生。

四、探索途径,丰富学习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创造和谐的建设条件

为弥补时间、空间上的不足,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应充分利用网络、电话等手段,善于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开展学习指导,通过网络平台,以邮件、QQ等形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增加学习指导的覆盖面,提高学习指导的时效性。

另外,在导师配备上,也可尝试一些辅助形式,比如以科研团队配备科研导师、以学习困难学生群体配备课程学习导师、以专业协会配备社团导师的形式、以毕业班学生群体配备职业导师等等。通过各种形式,有利于学习指导的针对性,增强学习指导的实效性。

五、重视培训,加强对教师工作的考核评优,形成和谐的发展空间

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导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使他们熟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

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导师的考核和评优制度,严格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将工作考核结果与教师本人的职务聘任、奖惩、晋级挂钩,保证教师的个人发展,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六、相互配合,和辅导员共同促进学风建设,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

导师和辅导员承载的是不同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但本着共同的“育人”目的,导师和辅导员应该相互配合,全方位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共同为学生构建浓郁的学习气氛和有利的学习条件。

在工作中,应利用辅导员老师对学生性格、生活比较熟悉、贴近学生,导师对学生学习情况比较了解的特点,强调辅导员和导师的交流、配合,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交流、确定重点,使导师的指导真正成为学生的需要。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无疑是与时俱进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研究这一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为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全力以赴、尽心尽职。

(本文作者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