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时间:2022-11-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正是在这种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保证和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差距十分显著。英国研究生教育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明确的目的,直接导致其目的的多样化。明确地说,在英国,大学院校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第三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招生制度的比较。

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项目编号:X07044

项目名称: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比较及启示

项目负责人:章添香

项目组成员:王稳、王国军

项目类别:其他类(培养管理)

项目建设时间:2007年5月至2008年10月

成果形式: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完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36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模式启示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人才是竞争的主体。作为教育体系中最高层次的精英教育,研究生教育负有培养高水平研究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的职责,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2003年7月举行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陈至立国务委员强调“要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提出,要树立有时代特征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观。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中的许多问题开始凸显出来。本项目正是在这种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模式,根据我国国情有针对性地改革和完善研究生教育模式,为保证和提高中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研究内容

本项目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十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规模和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之初,与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的差距十分显著。1982年,中国研究生的招生数仅1.1万人,在校研究生数2.6万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不足0.6万人。同年,美国授予40.1万人研究生学位,德国为10.3万人,大约分别为中国的66.8倍和17.2倍。到2005年,中国在校研究生的总数为97.86万人,美国150多万,排名世界第一,日本为25.45万人。由此可见,虽然自2001年后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但是相对于13亿人口而言,研究生教育普及率较低,仍需要在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同时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目标和规划的比较分析。美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目标是培养从事严谨的学术研究的高层次研究者和高新知识技术的传播者;培养在社会中能够发挥多方面作用的高水准的专门职业人才;博士生教育目标为培养博士从事创造性的学术性活动和科学研究的能力。英国研究生教育一直没有国家统一的、明确的目的,直接导致其目的的多样化。明确地说,在英国,大学院校决定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德国研究生教育一直采用单一式的学徒式,其培养目标也首先表现为培养“科学研究接班人”。1986年至今中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术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与中国相比,美国的硕士、博士教育分类更细,目的性更强;英国博士教育专门化程度很深,主要培养专业的研究人员;德国高校以理性主义为导向,其目标是能从事教学和科研的工作者。

第三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招生制度的比较。美国研究生考试(GRE)是一种资格性的考试,考试内容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申请者还要提交有关的申请材料,包括大学本科或硕士生阶段学习成绩的证明、两位教授的推荐信以及研究计划书等;经过审核并通过评定和“面试”后方可注册入学。美国大学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由各个学院自行确定,录取名额通常根据申请者情况和研究生导师的课题和科研经费来确定。日本的招生制度则比较灵活,对于硕士生和博士生招生资格要求较为宽松。欧洲的研究生招生制度的特点是对研究生没有入学考试的要求,招生过程是一个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的互动过程。中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一般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制定。首先要参加全国统考(应届本科)或同等学历考试,通过的考生,还要参加由各个报考院校进行的复试,最后根据综合情况确定录取名单。

第四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科类结构的比较分析。实用主义思想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思想中的主流。美国研究生教育硕士阶段人文社科类研究生人数所占比重较大,博士生阶段文理工科研究生人数相对均衡,理工类学科研究生规模在整个学科体系中没有绝对的优势。人文主义教育观在英国高等教育哲学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英国传统高等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人文、轻理工”。日本社会是一个技术型社会,非常重视高端技术人才的培养,长期以来实行以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最佳模式的应用型研究生教育体制。中国研究生教育科类结构主要由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12大学科门类组成,尽管近些年人文社会学科在中国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但仍存在明显的“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

第五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美国越来越重视课程的学习,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修习课程都有明确的学分规定,并有主修和辅修之分,在完成课程之前,通常不允许做论文。归纳起来,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注重基础课程教育,强调文理渗透的学科交叉性,注重灵活性,强调学科发展的前沿性。德国研究生教育是传统的学徒式培养模式,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科研能力,对于课程设置并不太重视。日本各大学在硕士生阶段对素质类课程的设置较多,同时对学生的实际认识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另外,日本研究生广泛开展学生报告会,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年来,英国开始设立高级课程,一类是高度专业化的课程,一类是扩大学生知识范围的课程。从课程总量上看,中国硕士研究生要修10多门课程,共30多个学分;从课程结构上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从课程内容上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语课、专业基础课以及本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

第六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析。美国不但要求硕士生修习多门课程,在博士生阶段仍要求修满一定学分的课程;美国授课方式有传统的教授主讲方式、研究生班研讨会和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实践;在指导方式上,美国实行由指导小组共同负责制。德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模式的特色是导师的决定性作用;在研究生的组织管理上,学校层面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博士生招生、培养计划制定、科研指导、论文写作、论文评审等主要由导师个人负责。英国研究生教育培养可归纳为:开设规格和要求不同的课程,以适应学生和社会的不同需求;注意将课程学习、实验、实习和课题研究融为一体;开展科研时选择实际课题,开展跨学科课题研究;重视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日本硕士培养计划明确了学制和要达到的学分以及科学实验和论文,日本多数院校实行研究生淘汰制,取得学位的只占研究生在校人数的2/3。中国各研究生都要修学国家和本校规定的必须课程和一定的选修课程,修满一定的学分后通过综合考试(有的学校的一些专业不需要)即可以进入论文的撰写阶段,通过论文开题、论文撰写和论文答辩即可毕业;导师方面,一般都是单一导师制;论文的选题、指导等由导师负责,论文成稿后由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通过后准予毕业,获得相应的学位;在授课方面,主要是课堂教学,较少辅以其他的教学方法。

第七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比较分析。许多国家都把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作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美国人追求民主,强调大众在社会活动中的参与,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方面,社会也发挥了主导作用。除此之外,美国各个高校间还联合组织建立了很多非官方性质的协会组织。英国长久以来具有大学自治与重视质量的传统,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主要都由学校内部组织完成,政府和社会干预较少。法国政府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保障主要是通过控制拨款、文凭颁发和鉴定、老师任命、行政管理人员的任命及课程设置等手段得以实现的。法国的政府与大学每四年签订一次合同,对研究生的教学、科研、培养等各个方面进行督促检查。中国有关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理论与实践正处在不断的探索和完善过程中,既需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又要结合中国的特点和已有办学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

第八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的比较分析。美国联邦政府设有联邦教育部“资格与机构评估办公室”,是美国官方高等教育评估管理的最高机构,民间的机构是前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和现在的高等教育委员会,他们每年对全国的高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认可鉴定机构进行审查,然后公布他们所承认的鉴定机构名单。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采用了政府以外的初级质量监督部门与拨款机构联合,制定质量标准的措施,使质量评估与拨款挂钩。日本十分重视对研究生教育的评估,2000年日本建立了第三者评估机构——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目前采用多元化评估体系:文部科学省的设置许可;大学基准协会的加盟评估;培养单位的自我评估;大学评估·学位授予机构的外部评估。

第九部分为国内外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模式分析。国际化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表现在学生来源国际化、教师及教学国际化等方面。美国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将高等教育国际化,特别是制定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规范,从而保持国际化原则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日本政府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目标定位于以基础研究为中心,以国际化为战略,培养能够活跃于国际社会的科技人才,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成果。英国研究生教育有着重视国际交流的历史。为了促进英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早在1934年,英国议会就设立了第一个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构——国际教育研究所。

第十部分为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本部分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中国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建议:(1)研究生教育目标应体现其适应性。对于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应是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专业化的技术性人才;为社会教育、科研、技术开发研究培养备选人才。对博士研究生,主要目标是为社会再教育、科研和技术开发等培养综合性专业人才。(2)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制度应体现其灵活性。学习型硕士适当考虑其在本科期间的学习成绩及所获奖励,并考虑专家推荐意见;科研型硕士和博士,在录取时考虑其在本科阶段或硕士阶段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参与的科研项目等。面试可借鉴企业招聘的办法,采取面试者和应试者之间或者应试者之间的交流和讨论的方式来决定录取名单。(3)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体现其基础性和交叉性。首先,避免重复开设课程;其次,对学习型硕士应强调其应用性,对于科研型硕士和博士应强调其学术性;最后,强调课程设置的基础性和交叉性,增强理论基础的学习,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校选课。(4)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学科设置应体现其社会性。中国应在总体扩招背景下,扩大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等各应用型学科的招生规模。(5)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应体现其多样性,包括学制方面多样化、课程教学多样化、导师多样化等。(6)中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应体现其全面性。完善研究生的招生制度,建立全国联网的推荐资格制度;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四位一体的课程学习质量保障制度;职称、时间和实习全方位的导师质量保证以及匿名评审和复审的论文质量保证制度等。(7)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评估应体现其综合性和科学性,包括评估方法、评估人和评估内容等的综合性和科学性。最后绘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框架图。

三、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本项目研究打破了过去仅局限于某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困境,从招生规模、培养目标、招生制度、学科配置、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质量保证等多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介绍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主要教育发达国家的研究生规模情况,以及对于教育目标、招生制度、学科分布、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模式、评估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不仅吸收了国外成功的经验,同时考虑中国国情,提出了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系统变革的政策建议。由于本项目研究问题的系统性,能够实现研究生教育模式各个方面的有效对接,从而使得建议具备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项目提出研究生教育目标应体现其适应性、招生制度应体现其灵活性、课程设置应体现其基础性和交叉性、学科设置应体现其社会性、培养模式应体现其多样性、质量保障应体现其全面性等的要求,不仅对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管理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而且对中国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对于在实现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步扩大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对最终实现研究生教育的普及化同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由于时间和资料来源的限制,对于本项目研究所涉及的发达国家的介绍并不全面,比如澳大利亚;另外,在具体内容方面还不甚详细,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