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启示

国内外研究述评及启示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外研究述评①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一是科技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三是理念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力。四是制度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五是消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力。品牌是企业的文化标识,是经济文化的体现。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

(1)国内外研究述评

文化经济的融合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

一是科技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今,在工业发达国家,高科技、高文化大量进入企业,使当代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经济中科技文化知识因素已跃居首位,脑力劳动者的数量迅速增加,日益成为生产、营销和管理的主力军。

二是人才文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文化就是人才资本积聚、使用、评估的方式、效果和过程。认知科学表明,在现代社会中,对于体能、技能与智能的获得,社会需要支付的成本分别为1∶3∶9,而人的体能、技能与智能对社会财富的贡献(即人才资本的增值)则分别为1∶10∶100。可见一个仅具有体能的人和一个兼具体能、技能和智能的人才对国家的贡献率是近百倍的差距。要提高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必须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文化名家、文化大师和各领域领军人物,培养一支宏大的、适应时代要求、富有开拓精神、善于创新创造的文化人才队伍。

三是理念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导向力。从宏观经济上看,文化理念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经济发展既有极大的扩张力,调控不当也有惊人的破坏力。形成循环经济的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显得非常必要。从微观经济上看,理念贯穿于企业行为和个人经济行为的全过程。

四是制度文化是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美国独一无二的强大和长期持续活力的根本原因就是其制度创新能力,它可以使各种资源成倍数效应甚至几何级增长的形式产生结果。中国二十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也是与经济制度不断深化改革相伴随的。各种社会资源得到比较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可见,制度创新这种文化的软力量,能为经济社会的高速、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五是消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拉力。从经济学上说,直接推动经济发展有两股基本力量,一是投资需求的推力,二是消费需求的拉力。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在市场供应大于市场需求的今天,刺激消费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提高社会消费水平主要是增加低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和改善社会的消费结构。从国际经验看,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小康以上的阶段时,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就会急速增长,文化消费正是有待发掘的巨大经济潜能。

六是品牌文化已成为今天市场开拓和利益获取的最大效力。品牌是企业的文化标识,是经济文化的体现。它包含着企业的经营理念、人才素质、管理制度、技术质量、服务水平、形象宣传等深刻的文化内涵。品牌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突出表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象征。“品牌经济”已成为现代经济的一个基本特征。全球品牌管理咨询公司与美国《商业周刊》合作,曾公布了全球100个最有价值的品牌,每个品牌的价值均超过10亿美元。这些国内外产品的高溢价能力,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企业的品牌溢价能力。增大企业的文化投入,创造品牌的无形资产,无疑是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一个制胜法宝。

七是文化产业正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产业主力。当前,全球经济结构正进入一个大调整期,未来生产向着品质化、趣味化、环保化、精神化、经验化等方面发展,文化成为一个最强大的产业形态。文化产业的异军崛起,将为世界带来全新的面貌和体验。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功能也逐步从行政体制中分离出来,并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文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纳入产业发展的轨道。文化在保持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其产业属性越来越明显;文化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中,将逐步发展成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产业,成为世界经济新增长的广阔市场。

表1.6 经济增长的五次转型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②文化力的发展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文化力其实也称文化生产力,是指文化因素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这种影响与作用已直接地融入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中,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并与诸多经济发展要素融合渗透,成为促进经济进步的聚合力。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如何,是否有竞争力,最重要的是看它能否用先进的文化组合各种资源。因为文化资源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和关键性资源,文化创造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和生产力的支撑点。文化发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比例快速增长,可以缓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使社会、经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产业链条的形成,产业集群的建成,不仅可以扩大经济发展总量,创造新的财富源泉,还可通过文化产业自身的扩张与辐射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一系列环节,带动物质生产领域和其他产业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如美国文化产业产值约占GDP的25%,日本占18%,韩国占16%左右。这些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超过传统的汽车产业。我国的广西桂林阳朔的文化创意产业《印象刘三姐》就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效益,完全带动了阳朔县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转变。重庆市的铜梁县高楼镇属于较为偏远的乡镇,交通和工业都不够发达,财政收入较差,这个乡镇抓住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玩火龙舞,不但在本地玩得火红,而且已玩向全国,走向世界,年收入近1000万元,改变了这个乡镇经济发展的单一模式,拓宽了乡财政收入的来源渠道。现在我国的不少地方,文化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例已越来越重。这就说明文化力的发展和提升,完全可以促进一些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有学者认为,和谐文化的建设包含方方面面,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牢固地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将其作为整个社会精神文化的基础和支撑。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才能保证社会的精神文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取得实际成效,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和谐文化的建设中占有核心与根本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建设、发展和谐文化必须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入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位一体,统一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之中,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文化的灵魂、统领和生命线,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④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

在软实力理论中,约瑟夫·奈视文化为一国软实力的重要源泉。他指出:国家软力量主要来自三种资源:“文化(在能对他国产生吸引力的地方起作用)、政治价值观(当它在海内外都能真正实践哲学价值时)及外交政策(当政策被视为具有合法性及道德威信时)”。几乎所有的中国学者都肯定了文化是软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刘庆和王利涛在《近年国内软力量理论研究综述》中分析软力量的来源时,也发现在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资源问题上中国学者基本达成了一致性。近年来,文化越来越被视为国家软实力第一资源或首要资源。例如,门洪华从文化要素、观念要素、发展模式、国际制度和国际形象五个方面对中国的软实力进行评估,把文化要素作为国家软实力的第一要素。北京大学中国软实力课题组认为,文化(狭义)、政治价值观(以及国内政策)、制度、外交政策以及国民素质与形象是构成软实力的主要资源。他们甚至认为,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基本要素。2007年,高占祥出版《文化力》一书,他认为,软实力主要来源于社会文化力、民主精神力、政治导航力、外交决策力这四种资源,而文化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而且还得到中央决策层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文代会、第七次作家代表大会上讲话指出:“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迸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至此,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重要命题正式写入全国党代会的报告,表明我们党和国家已经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战略着眼点。

(2)几点启示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助推器。可以说,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文化的发展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增长。综合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在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方面,使我们得到了以下几点启示:

①更加注重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是发挥文化的“先导”作用,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首先体现在观念和思维要有前瞻性、有引领作用。这需要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桎梏,跳出旧的思维模式,不间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间断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必须要有全局的视野,坚持用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眼光来审视自身发展,善于研究国内外的大局、大事、大势;必须用市场经济的眼光,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造发展优势;必须时刻把握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渗透。二是发挥文化的“创新”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文化创新力强,就能兴旺发达以至后来居上;如果文化创新乏力、囿于经验和传统思维,就难以持续繁荣和长期发展。创新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最核心的软实力。发展创新文化,应从观念更新、观念突围入手,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尊重首创精神,大力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敢探讨与争鸣,敢于创新、勇于竞争的精神,使创新文化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尊重规律,求真务实,教育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第三,发挥文化的“传承”作用,以和谐文化促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一方面表明我们党正从传统的和谐文化思想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也充分展示了一个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加强大的中国重新焕发的文化自觉。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要注重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开发,体现文化建设的民族性,又要立足现实,对种种现代伦理、道德、情感困惑做出正确解答,体现文化的时代性。通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

②在区域层面上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过去,在国民经济的空间系统—区域经济中只有物质经济。现在,随着文化元素的注入,区域经济=物质经济+精神经济,而且物质经济与精神经济逐步融为一体。由此,文化以其广泛而深刻的渗透力开始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并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一是文化渗透到区域经济活动和物质产品生产当中,为区域各行各业各微观主体所充分利用,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二是区域文化产业的迅速兴起,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三是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密切区际联系,促进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域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现实中,产品要落实到具体的企业、产业,而企业、产业都要具体落实到一定的区域,所以,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必然要在区域层面实现,才能做到文化与经济的完全融合发展。

③通过综述得到的几点认识

一是文化既是虚的更是实的。即“虚”与“实”兼备是文化的特征。所谓文化是“虚”的,是指其陈述、表现的内容是思想、精神层面的,且其表现形式为无形的,即一般以理论、观念等非物质形态的形式存在。所谓文化更是“实”的,一方面是指文化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有形的,如一幅画作、一部著作、一台京剧、一座寺庙、一个活动以及融入了文化因素的经济活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指文化可以反复地转化为物质财富。二是文化既是软的更是硬的。文化是软实力,“软”体现在它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以及它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其“硬”体现在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实力,即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创造力源泉和主导力量,并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三是文化既有正的也有负的。文化可能是正的,也可能是负的。即文化可能是资本,也可能是成本。随着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概念正在发生质的改变,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正在产生日新月异的变化,能引领经济发展的文化和对经济发展有阻碍作用的文化都是存在的。因此,文化,做对了,是发展的动力,是资本是财富;文化,做得不对,是发展的阻力,是成本是包袱。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有底蕴的文化,要么成为成长的力量,要么成为前进的包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