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以科研的眼光科学规划学校发展

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以科研的眼光科学规划学校发展

时间:2022-1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曹荣星九江三中位于美丽的长江之滨,秀美的甘棠湖畔,1956年创建,是省级重点中学,现有教师242人,学生4000多人。学校立足于“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的目标,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工作中大力弘扬九江三中精神,推动学校快速发展。3.以“三个狠抓”促进学校的发展。

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

曹荣星

九江三中位于美丽的长江之滨,秀美的甘棠湖畔,1956年创建,是省级重点中学,现有教师242人,学生4000多人。学校立足于“科研强校、质量兴校”的目标,坚持科研打造精品学校,积极组织教师投身于教育改革、教育科研。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中国教育管理改革三十年创新管理品牌学校”、“全国和谐德育实验学校”、“江西省人民满意学校”、“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样本学校”“江西省体育俱乐部实验学校”等称号。

一、以科研的眼光科学规划学校发展

近年来,九江三中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坚持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近期发展和远期发展相统一,外部建设和内涵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制订了九江三中2007—2012年五年发展规划,以科研的眼光科学规划学校发展,并在充分调研、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新,两个优化,三个狠抓”的具体工作思路,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营建乐教乐学的环境;着力打造书香校园,厚实文化积淀;着力德育创新,夯实学生未来发展思想之基;着力教学科研战略实施,夯实学生未来发展知识之基;着力教师队伍建设,引领教师专业的发展;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现代化的精品学校,带领教职员工朝着努力实现“市内先发展,省里树品牌,国内有影响,国际能知名”的目标奋勇前进。

1.以“一个更新”引领学校的发展。

办学理念。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坚持“师生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了办学理念:以“德才至善,人文见长;全面发展,体艺双馨”为理念;并认为学校在办学上要有追求至善、争先进位、敢为人先的思想;在前进的路上要有慢进则退,不快则废,不进则亡的忧患;在干事业上要有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意识。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培养一流的优秀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怡乐校园文化,努力实现“市内先发展,省里树品牌,国内有影响,国际能知名”的目标。明确了新的举措:以教研为手段,力创教育质量新高;以奥赛为支点,再创三中新辉煌;以管理为重心,勇创江西一流名校。工作中大力营造和谐共事、奋力干事、齐心谋事、干净成事的氛围,不断提升幸福指数,激发全校教师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

教育理念。宏观上,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注重方法引领,全面提升质量;微观上,立足夯实基础,探讨教法学法,培养学习能力,优化学生品质。大力营建和谐教学的氛围,力求教师教得愉快,学生学得愉悦,走出一条具有九江三中特色的教与学之路来。

2.以“两个优化”推动学校的发展。

(1)优化德育的内容和形式。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制订详细的德育实施计划;培育人人育人,事事育人的良好德育环境;明确校训“诚、敬、勤、勇”(诚是做人的基点,事业的支点,成功的起点;敬能提升品位,直立人格,陶冶情操,滋润人生;勤而有获,勤能征服一切;勇而成仁,仁者无敌);重视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的作用;突出德育工作爱的主旋律;开创养成教育的特色;优化校外活动环境,发挥好以关工委为主体的校外辅导作用;有声有色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办好《九江三中德育简讯》,宣传德育先进思想、德育工作突出典型、优秀班主任有特色的管理办法等,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2)优化文化育人的环境。明确九江三中的精神:“拼搏进取,不甘落后;团结奉献,争创第一;宽容大气,追求卓越。”工作中大力弘扬九江三中精神,推动学校快速发展。进一步创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进一步培养“勤学、苦练、多思、好问”的学风,进一步营建“敬业、乐教、善诱、求真”的教风,进一步形成“勤勉、务实、廉洁、优质”的政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组织各类活动(包括学术、科技、艺术、体育、美术等),继承和发扬三中传统,弘扬人文精神。围绕学校人文见长的特色,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搞好校园环境建设,精心设计和布置校园,使整个校园成为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真正实现“校园、花园、乐园”三园的一体化。创办校报《甘棠霖》,充分发挥报纸文化育人的作用。

3.以“三个狠抓”促进学校的发展。

(1)狠抓和谐校园构建,在办学的过程中要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和谐意识;行动上要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治校理念,引领学校快速发展的意识;思想上要有追求至善,争先进位,敢为人先的意识;在前进的路上要有慢进则退,不快则废,不进则亡的忧患意识;在干事业上要有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的进取意识;工作中要有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意识。要求全体教职工坚持“五风”:规范之风、求真之风、务实之风、节俭之风、健康之风。做到“五多五增五少”:多一点务实,增一些贡献,少一点名利;多一点操作,增一些细腻,少一点粗糙;多一点境界,增一些雅趣,少一点庸俗;多一点宽容,增一些和谐,少一点争斗;多一点从容,增一些坚定,少一点浮躁。同心同德,开创我校各项工作新局面。

(2)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教育长抓不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大力加强教科研队伍的建设。

(3)狠抓教学科研。狠抓常规教学,狠抓教学科研。

二、以教师的成长大力建设科研队伍

科研兴校,科研强校,关键在教师,要有一支过硬的科研队伍。九江三中积极引导教师的专业成长,切实提高科研水平,让教师将教育科研作为各项工作的原动力,引导、促进各项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在全体教师中形成教育科研良性运转的土壤。

1.强化科研处管理职能,规范教育科研管理网络。九江三中非常重视学校教科研工作,把开展教育科研作为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校早在2000年就成立了教科研处,由学校分管副校长直接领导,现设主任1名,副主任1名,干事2名。教科研处坚持了间周学习制度,使其成员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站在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初步建立了教学督导评估制度,逐步完善学校教师评价办法,并为学校长远规划的实现、学校管理制度的健全、学校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的制订提供决策建议,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了教科研处的职能作用。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学校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调整充实了学校科研组,健全了“分管校长—教科研处—教研组—科研组(教师)”的科研管理网络。科研组成员主要来自各课题组,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科研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此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为使我校青年教师迅速、全面提高教育科研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科研骨干,学校要求他们人人参与选择相关课题进行研究,分管领导亲自抓,科研机构具体抓,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落实具体措施,研究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

2.构建全员参与、分层次的科研培训体系,形成教育科研的合力。一是高层次培训,给首席教师及部分科研能力强的拔尖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讲学、交流的机会,提高教育科研的研究能力,丰厚名师底蕴,扩大名师影响;二是科研骨干培训,通过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以及校本培训,使我校骨干以上的教师都能接受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课题的确定、成果的表述、评价与推广等方面较为完整系统的教育科研培训,扩大科研骨干队伍,使这部分教师成为课题攻关的主体力量;三是基础性培训,通过引导青年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参加各种研究会议,参加理论学习,使大部分青年教师了解教育科研基本流程,消除畏难情绪。教科研处与教务处密切配合,继续坚持贯彻实施《九江三中“启明星工程”章程》,为进校1~2年的青年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并实行指导完成情况登记制度,两年后根据指导和被指导教师的工作成绩评定等级予以表彰和奖励,有效地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教科研处与教务处每年组织一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组织一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以提高我校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教科研处还配合学校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多媒体技术培训,制作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课件,其中部分课件在市教委组织的课件评比中获奖。优质课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的能力与水平。

我校要求中级以上的教师(含中级)每个人都要参与课题研究,可以参考学校现有课题做子课题研究,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立项。鼓励初级教师提高工作的问题意识,积极参与课题的立项和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加快专业发展。在多年教育科研实践中培养和发展了一支强有力的研究队伍,形成了一批在九江市内外有较高声誉的名师。目前学校已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128人,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国家骨干教师7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26人,市教学明星6人,市学科带头人1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6人,全校已经形成了一支一流的名师队伍。

三、以扎实的科研全面推进教育创新

1.健全教育科研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教科研氛围。在学校规划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科研处职能作用,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中一系列规章制度,制订了《九江三中课题管理暂行办法》、《九江三中教育、科研成果奖励条例》、《教科研处主任岗位职责》、《九江三中教育科研编辑、发行工作章程》、《九江三中“启明星工程”章程》、《九江三中学科竞赛主教练负责制》、《九江三中首席教师评聘办法》等完善的科研管理制度体系,从各方面对学校教育科研活动进行了要求和规范。

科学规范的制度促进工作扎实有序地开展。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学校出台了教科研工作奖励办法。教师教研论文获奖、文章发表,承担课题受到上级表彰等都给予相应的奖励,教育科研成果丰富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晋级中优先考虑,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科研积极性。

在科研工作中,学校领导主动承担科研课题,带头学习新的课程理念,适时开展专题讲座,深入课堂与实验教师一道备课、说课、评课,总结实验情况,撰写实验论文,推广实验成果。在领导的榜样示范作用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校内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鼓励教师自主参与课题研究,形成了人人学习科研,人人参与科研的良好局面。每位教师都能以参与者的姿态投身到校本教研中来,切切实实进行教学研究。为此,我校教师的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教学课件40多人次荣获省级、市级的奖励。

2.立足教学实际,扎实科学开展课题研究。学校组织老师申报国家、省、市教育科研课题,教科研的课题来源于教学中的问题,因此教科研的成果反过来可指导老师探索教学规律,改进“教”与“学”的方法,寻求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同时,学校积极辅导老师学会做课题研究,如聘请江西省教科所武杰教授,九江学院陈忠教授,市教研室专家来学校做辅导报告,具体指导老师申报课题。每年暑假,学校还派出老师参加省课题办主办的课题研修班,提高老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学校制订了《九江三中课题管理暂行办法》,激励老师开展各项课题研究,近五年来,九江三中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6余万元,承担课题50多项,其中有3项国家级、23项省级课题、28项市级课题。

3.开发校本课程,突显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对教师沉睡的自我意识的一种唤醒,把教师身上潜藏的创造力充分诱导出来,实现了教师生命感和价值感的回归。2008年省教育厅、省电教馆已经认定了我校的“谷雨诗会”校本课程为我校的校本特色,作为九江三中的校本课程,至今已实施11年了。

诗会由校团委和白鹿文学社、学生会、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共同承担。每年春季开学初,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这四个非毕业班年级广泛征集诗稿,老师对大量的诗稿进行初稿审定和修改,校刊编辑部编辑九江三中“谷雨诗会”专刊;选拔诗歌朗诵人、诗会主持人、谷雨歌手;组织学生诗歌朗诵的训练和多次彩排,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然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老师根据每一首诗歌的内容、意境在多媒体上制作精美的课件,使画面与诗歌组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效果。再由音乐老师根据每一首诗的感情基调选配相应的旋律,为学生的配乐诗朗诵设置了优美的声乐情景效果。

“谷雨诗会”每年只有一届,作为诗会的活动,要有日常的内容。学校以“白鹿文学社”为载体,配备专职老师,日常活动经常化、制度化。文学社采取多种形式,如聘请教授名师举办专题讲座和诗词鉴赏活动,内容包括:名著欣赏、创作方法指导、习作交流及优秀作品点评、各级各类笔会竞赛等活动,深受文学社成员的欢迎。2008年4月20日,我校和九江市作协共同举办了“九江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诗歌朗诵会暨九江三中第九届谷雨诗会”,在九江三中体育馆隆重举行。

九江三中“谷雨诗会”引起了上级领导、新闻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浓厚兴趣与高度关注。赢得广泛的肯定和赞誉。九江电视台、《九江日报》、《九江广播电视报》、《浔阳晚报》、《浔阳江》、《九江教育》等媒体均先后多次对“谷雨诗会”做过报道。

“春潮带雨碧芳草,诗情画意入校园”。作为九江三中的品牌,“谷雨诗会”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一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更是一部生动丰富的校本特色教材。我们将不断完善它、充实它,绝不把它变成附庸风雅的门面,而是让它成为学生寓教于乐的园地,成为学生锻炼自我、增长才干的阵地,成为学生张开翅膀放飞心灵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4.依靠学校力量,《教育科研》编辑出版工作广获赞誉。每学期定期编辑出版校刊《教育科研》杂志,至今已出版12期。主要刊登本校教师的学术论文,展示我校教师的科研成果和突显学校办学理念、方针。期刊在几次全市的大型会议上交流获得到会领导和老师的好评。为规范编辑出版工作,科研处出台了《九江三中教育科研编辑、发行工作章程》。

目前该期刊与全省20多兄弟学校及九江市教育学会、心理学会、九江市教研室等单位交流,起到了扩大学校影响力的作用。

四、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大力推进科研工作

近年来,九江三中着力打造数字化校园,以现代教育技术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

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的建设。共建多媒体教室34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电子阅览室2间,计算机教室3间,电脑200余台,能满足学生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每个办公室配备办公用机,工作时间教师随时能够在办公室、备课室、计算机房上网进行资料查询和电脑备课。2009年学校又采取补贴的方式,为全校242位教师每人配备了一台手提电脑,大大改善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

学校图书馆运用了现代管理技术,全部实行电脑管理,开架借阅,同时建立了电子图书馆,拥有电子图书4万多册,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藏书和教学阅读资源。在局部建设上,学校先是给每个教室配备了电视机、VCD机、幻灯机、录音机等常规电教设备,2009年更在全市先将多媒体配置到了高一和高三教室,并整合教师备课资源、备课资源库、学校数字图书馆、VOD视频和课件点播,卫星远程教育资源等教学平台与INTERNET宽带网,以达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的目的,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

在校园网站中开设校园信息、教师频道、学生频道、家长频道、师生论坛等多项专题频道,教师和学生可利用校园BBS在网站上相互探讨学习疑难、交流教学心得。整理制作校本课程资源“谷雨诗会”、“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供师生学习、备课使用。开发、制作、上传教学CAI课件,作为资源不足的有益补充。我校不断鼓励教师进行软件的开发和积累,并投放于学校资源库。

相关部门认真整理和组织各种教育资料、信息、素材、课件等,把它们归入资源库或加入学校主页,做到科学、有序,丰富学校主页的内容。并把教师个人资料的上传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项内容,鼓励教师开展个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近年来我校自制电教教材有:自制电视节目300余小时、自制教学录音带1000余小时、自制多媒体课件230余套、上传网站数据500余G。通过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使资源库的资源能较大程度上满足和方便教师使用,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在学校课堂教学“研究课”、“示范课”的评价中明确现代教育技术使用的标准。学校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学校不遗余力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建设,为学校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研教改,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五、以丰硕的成果切实提升教学质量

1.科研成果丰硕。雄厚的科研力量和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使九江三中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校教师发表在国家级或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0多篇,发表在省级刊物上的论文有40多篇,发表在市级刊物或报纸上的论文有100多篇。另我校每年有教师获奖论文40余篇,30多位教师优质课、教案评比获奖,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辅资料的编写。2009年3月我校被市教育局评为2008年度教育学会工作“先进会员单位”,有多人评为“先进个人”。

2.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九江三中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勤汗水付出换来了累累硕果,在构建和谐中实现了学校发展的新跨越,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特别是2008年,中考取得大面积丰收,高考在2007年高考的基础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高考,文理总计上一本线84人,二本线172人。尤其要提到的是,首届文科实验班参考人数46人,上一本线35人,一本上线率达76%;上二本线45人,二本上线率达98%。理科胡明、文科冯潇颖获得殷氏奖(殷氏奖奖励每年高考全市应届理科前六、文科前四,文理均有学生获奖,在九江三中办学历史上尚属首次)。市级各大媒体都用了较大篇幅进行了报道。省市领导先后给九江三中发来贺信、贺词,向九江三中表示祝贺。2009年万金陵校长被评为首届“江西十大人民满意校长”。2009年高考,文理科合计上一本线人数70人,上二本线人数198人,加上体艺考生上本科线人数96人,总计上二本线应届毕业生人数为294人,较上年净增56人,再创历史新高。我校2009年中高考分获“2009年全市重点中学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优胜单位”、“2009年市直中学初中教学质量评估优胜单位”。九江三中的办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五、以不断的总结积极推动工作开展

教育科研提升了我校的办学品位,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但我校在此项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困惑和问题。与其他一些名校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也有一些反思:

1.教师之间的教科研工作往往是单打独斗,缺乏校与校、教师与教师、学科与学科、年级与年级之间的合作。因此也就缺乏交流和互补的优势。

2.对教科研的成果的展示、存档、推广工作做得不够系统,出现一些论文参评后便事过境迁,万事大吉的现象。

3.教科研的成果及论文获奖和发表的层次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不仅立足于九江、江西,而且还要向全省甚至全国核心报刊发表,以促进教科研成果的交流,提高教科研的水平,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4.走“科研兴校”之路,我们必须艰苦探索,群策群力,形成一套适合我校校情的教科研管理体系和模式,使教科研工作课题化、规范化,这样才能令我校拥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乘教育改革东风,走科研兴校大道,办现代精品学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的明天,九江三中必将在不断探索中大踏步前进,丰硕的教科研成果必将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向更高层次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