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追求学校教育科研的“金达莱”

追求学校教育科研的“金达莱”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科研工作应追求成为生机勃勃的金达莱花,而不是好看但不中用的塑料花,这应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出发点。这是挖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追求学校教育科研“金达莱”的关键。学校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取得了市区级多项奖项。在“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验奖”评选中获得了一项二等奖。

追求学校教育科研的“金达莱”

顾泠沅教授曾以《金达莱与塑料花》为文,讨论了上海市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塑料花”现象:科研成了学校工作的摆设,好看可惜没有生命力;而吉林延边山野里似火焰般燃烧的金达莱花,却以倔强生机、不息活力的形象,带给人们春天来临的希望。

学校科研工作应追求成为生机勃勃的金达莱花,而不是好看但不中用的塑料花,这应是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策划与组织的基本出发点。

一、挖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

在中学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既是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我认为,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中,鼓励甚至规定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是必要而有价值的,但应该将课题研究转化为教师内在的需求。因此,推动学校教科研工作首先应发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改变教师抱有的那种“完成上面规定的任务”的被动心态。要倡导教师的教科研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联系,要调动教师发现问题和研究反思改进的意识。

1课题研究与日常教育教学紧密联系

每位教师都有专业成长的期盼,都有对事业的孜孜追求,都有专业成长获得肯定(晋级、评职称、受表彰)的需要。课题研究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总结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应该经历的一个过程。学校推动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必须将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起来。必须同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教师的个人成长规划结合起来。使教师视课题研究为加速专业发展的补给站,使教师意识到教科研课题研究即教学问题的研究,要解决的是教育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要解决的也是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这是挖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追求学校教育科研“金达莱”的关键。

对教学的关注与把握和挖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是教科研的基础,课题研究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应形成良性互动。在这样的认识下,学校近年来组织或推动教师申报的市、区级教师课题都是研究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如“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增强学生学习自我效能”、“初中地理自主拓展课中体验学习方式的应用”、“在少先队员中树立示范性群体的实践研究”、“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情境设计的实践研究”、“高中作文发展性评价的实践研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公民意识教育的探索”等。这些课题都使教师的专业成长获益。

学校教师开展的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联系,取得了市区级多项奖项。在“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教育改革实验奖”评选中获得了一项二等奖。在“静安区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奖”评选中,获得一项一等奖,三项二等奖,五项三等奖。

2增强教师发现问题和反思改进的意识

从教师的角度讲,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对自己的专业学问、对自己的知识结构的反思性研究,因此学校教科研工作要设法增强教师发现问题和反思改进的意识。

学校教科研要追求实效,就必须让教师不断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寻找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各种各样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当教师成功解决了问题时,便积累了成功教学方式方法的经验。当教师能够不断察觉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尝试去探究、谋求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以最佳途径来解决问题时,教科研的课题就被一个个地“创造”出来了。为此,在学校教学管理方面,教学反思现在已经列入了教学必要的环节,要求教师在每堂课之后、每单元教学之后进行反思。

如最新立项的区青年课题“利用“中国风”歌词元素提升高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案例研究”,就是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发现,从《东风破》里的“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到《发如雪》中的“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再到《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千里之外,你无声黑白”里的黯然神伤,这些“中国风”的代表歌词,意境深刻、用词讲究、文化底蕴深厚,深受学生喜爱。因此教师决意研究在教法上如何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研究如何寓教于乐,提高高中生学习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加强对教师教科研课题的引领和指导

学校追求有实效的教育科研工作,除了挖掘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原动力,还必须在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予以支持。我校一方面由学校整体实验项目牵头带动多个课题组进行研究;另一方面,学校科研室与教师建立合作的科研关系。

1学校整体实验项目带动教师课题研究

在学校《创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2005—2008)和《建设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规划》(2009—2010)中,学校发展都有非常明确的整体实验项目。这些实验项目下设若干子课题,由教师自愿组成一个个研究团队,申领课题。总课题给予子课题理论指导和具体研究方面的引领。

学校整体实验项目作为总课题,引领带动一批子课题,首先保证了教师课题研究与学校重点研究项目在方向上高度一致,可以共享前沿的理论、共享情报资源、共享专家指导,避免了重复劳动,避免了人、财、物的浪费。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包括选题、查找文献、提出假设、制订研究计划、收集整理数据、分析研究、论文撰写等可以有分有合、互补互助。最后,在科研成果方面,每一个子课题都是形状各异、性能独特的“小变形金刚”,总课题研究报告与各子课题的典型案例组合在一起,霍然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浑然一体的超强战斗实体,其效能剧增。

例如,学校发展整体实验项目“中青年教师阶梯式专业发展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有四个子课题组共同参与研究:适应期教师开展的“中学适应型教师同伴互助促专业成长的行动研究”、成熟期教师开展的“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校本研修的行动研究”、精专期教师开展的“追求卓越——成功教师自我规划与行动的案例研究”、纵跨三个阶梯教师的“捕捉教育实践的智慧——使用教师专业档案袋的实践研究”。再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在中学教学中推广的实验研究”总课题下,更是有多达十五个教师研究团队申请作为子课题加入,共同进行研究,如:“信息技术在语文新教材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材自主学习单元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中多元文化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等。

2科研室与教师建立合作的科研关系

在推动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发挥学校科研室的指导作用,与教师建立合作的科研关系。教师工作琐碎而繁忙,即便有时产生开展课题研究的“冲动”,也往往可能因受阻于其他事务而搁浅。另外,教师常常会感觉自己对教育科研不够擅长不够专业而有些心怯,从而影响他们参与的热情。学校科研室若能热心服务,如同对待朋友般地和他们合作,给予支持与帮助,教师们就会乐于参加,就会挤出时间来认真地开展研究。况且,科研室与教师的合作是双向的,是双赢的。科研室为课题组老师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期刊论文、网上文献资料的检索;课题组老师为科研室提供大量实践经验,大量案例,大量数据;科研室与课题组老师可经常在一起就课题研究内容展开讨论、辨析:如科研室可与课题组成员共同研讨课题的架构、课题的理论依据、课题的研究行动计划

作为科研室,应始终秉持“给予”的工作理念,持续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学校拥有一大批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上海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分布在各个教研组,他们有时也可以起到科研骨干的作用,成为科研室与教师课题研究合作的“桥梁”。注重合作关系的工作思路为我校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厚实基础。

三、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

追求学校教育科研的“金达莱”,不能仅仅是口号。当学校教师能在教学后不断反思和改进,在教学生涯中开展科研探索,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就已经达到了目的。为了促进教师教科研课题研究,学校努力营造浓厚的教育科研文化氛围,开展了“‘市一师说’读书沙龙”活动、“我为《市一教苑》撰文”、“专家主题式系列报告”、“暑假专题研讨会”等许多活动。

1“‘市一师说’读书沙龙”活动

学校营造教育科研的文化氛围,就要搭建平台,让教师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学校设计和成立读书沙龙,让教师们分享读书智慧,并通过思维火花的碰撞来求得真理。读书沙龙取名为“市一师说”,宗旨是:阅读、省思、沟通、践行。阅读,是为了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省思、思考是发展的根基,一日三省吾身,可以更好地做好“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沟通,一个苹果与一个苹果对换,持有的仍是一个苹果,一个智慧(想法)与另几个智慧(想法)交换,得到的将是几何数增长的智慧;践行,理想只有付之于实践,才是有意义的,路漫漫其修远,行走于教育之路,亦当上下而求索。

学校在读书活动的设计上考虑了很多细节,比如为不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老师推荐不同的书目,有所区分,各取所需。读书沙龙以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梯分为适应期、成熟期、精专期三类教师,所读书目的深度、学术性渐强。考虑到教研活动时间相对统一,活动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不同阶梯的教师又以教研组为划分参照,分为8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沙龙活动。

读书活动营造了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一方面,读书是促进教育智慧形成的过程,也是搭建教育思想的过程。另一方面,创造了教师之间交流与沟通教育智慧与教育思想的机会,可以有更多的思考和经验借鉴,由此消弭困惑、焦虑或浮躁。而教师认真撰写的读书笔记,体现出了研究和反思的教师文化。在区教育局组织的读书征文中,我校有17位教师获奖,占了全区总获奖人数的20.5%,这也是浓厚科研文化氛围孕育的成果。

2用好校刊《市一教苑》,作为科研成果的传播载体

学校营造良好的科研文化,不仅要有各类活动,还需要有科研成果传播的媒介平台。校刊《市一教苑》,是学校宣传教育教学工作、体现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体现教师专业发展过程的平台,也是营造教育科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刊《市一教苑》自2008年创刊,截至本文撰稿,已出了六期,在校刊的“课程教学”“德育论坛”“教苑语丝”“书海拾贝”“教育科研”等栏目中,共有百余位教师发表文章百多篇。在校刊编纂的过程中,以科研室为主干的编辑部与教师们就文章征集、撰写、修改、发表等环节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们的科研文章写作能力有很大提高。教师们也认真阅读每一期《市一教苑》,逐渐形成了关注他人智慧与经验,积极书写自己教育体验的文化习惯。现在,教师高质量完成每学期的教学论文、班主任德育案例、读书笔记等写作工作已成常态。

另外,文本化、可操作化的学校科研工作制度,是追求教育科研工作成为“金达莱”的又一保证。《上海市第一中学教学科研奖励实施办法》,加大了对教师课题研究的奖励,凡是完成教育部、市、区级的课题项目并获得各级奖励的,学校明确嘉奖,激励教师开展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学校还将科研与教学、德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赋予教师开展课题研究以强大的生命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呈现勃勃生机。

2011年1月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