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用科研的力量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用科研的力量促进学校创新发展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科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正是不同时期的科研引领,促进了创造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2010年,代表了小学创造教育课程典型成果的“创造学院”正式成立并且向全区小学生开放,作为专门的“创造场所”,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得以论证,由此标志着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发展成区域创新办学的品牌和典型。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 张军瑾

上海市闸北区和田路小学是一所以特色办学著称的学校,自20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了创造教育特色办学的探索。历经三十余载的实践研究,其不同时期的办学成就逐渐为人熟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典型范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科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正是不同时期的科研引领,促进了创造教育学校的内涵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在开发人的创造力方面也展开了竞争,我国对创造学的研究也开始萌动,通过成立中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举办科学创造发明比赛等课外科技活动大力推进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并逐步在这些活动中诞生了科技教育的五小活动,即“小建议、小改革、小创造、小论文、小实验”。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和田路小学也开始了科技特色的探索。自1981年起,学校每周安排4—5次“五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培养起动手动脑的习惯和能力,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不方便、不合理”,并将其作为研究的课题,进行改革与发明。

这个时期,学校被誉为“小小发明家的摇篮”。也可以说是和田路小学创造教育研究的第一阶段。1985年3月26日,学校四年级学生徐琛的“四用防触电插座”在日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青少年发明创造展览会”上荣获展览会最佳作品奖,这是当时我国青少年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创造发明金牌。和田路小学在“五小活动”的实践中,逐步发展起以培养学生创造力为目标的创造教育思想。

在以讲座的形式教给学生一些创造技法知识的同时,老师们逐渐发现学生对这些从国外文献资料中借鉴来的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于是学校组织教师进行创造技法的“本土化”、“儿童化”研究,致力于用儿童化的语言将学生可能运用到的各种创造技法表达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学校一方面总结多年来学生实践活动和创造发明的经验,另一方面邀请专家指导,终于在1984年总结出了“和田创造十二技法”。“和田创造十二技法”的全文仅三十六个字:

加一加、减一减、扩一扩、缩一缩、变一变、改一改、联一联、学一学、代一代、搬一搬、反一反、定一定。

虽然如此简洁但可谓字字珠玑。时至今日,我们仍敢底气十足地说,所有创造发明的核心思想,都可以用这十二技法中的一种或几种加以概括。举个简单的例子,加一加而来的发明,手机原来仅有通讯功能,而后加上了相机功能、上网功能、音乐播放功能等等,不一而足。这十二句话三十六个字,已被日本创造学会和美国创造教育基金会承认,并译成日文、英文在世界各国流传和使用,并给它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十二聪明法”。

当人们还在争论创造力到底能不能教的时候,和田路小学的教育实践者们已经先行一步,把“十二技法”发展成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系统课程。这十二种技法是学校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所形成的创造发明的一般方法,它既是一种思路,也是一种实践的方法。通过技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考的能力。

如果创造教育仅仅依靠“和田十二技法”这一门课程,那它的生命力一定不会经历三十年而不衰。当孩子们在掌握了“和田十二技法”之后还想继续在创造领域有所成就的时候,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当向他们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体验。“和田十二技法”就如同汉语学习中的识字,英语学习中的字母,在此之后等待着学习者的还有大量更为优美的诗歌名篇、更富哲理的寓言故事、更加精彩纷呈的经世论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自己擅长的东西,作为学校就应该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课程选择。

和田路小学以此为契机,形成创造教育应立足于课程的共识,开始了创造教育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的开发和探索之路。经过数年的开发积累,构建完成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架构了符合学校特点的创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

2010年,代表了小学创造教育课程典型成果的“创造学院”正式成立并且向全区小学生开放,作为专门的“创造场所”,创造力培养的可行性得以论证,由此标志着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发展成区域创新办学的品牌和典型。

在创造教育办学思想在和田路小学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研究规划推进学校的文化发展,尤其是近十年来,科研规划逐渐成为学校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发展目标始终贯穿于一系列课题研究之中,深入思考,扎实推进,成果斐然:

表2 近十年来学校科研项目及成果

(续表)

这一系列的课题研究完整展现了学校发展过程,在办学目标、学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文化等各个方面逐步深入,同时又和学校校本化特色发展相互融合,风格凸显,特别是几个阶段的重点研究,更是在引领学校转型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旨在解决教师在创造教育课堂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帮助教师找到当前课堂所存在的不足,指导教师采用有效、实用的教法。从2003年起研究至今的“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与教的策略研究”,尝试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指导教师重点探讨课堂提问的要求与操作策略,包含教师课堂提问的形式、时机与技巧,学生问题回答的矫正,学生学习问题的指导,课堂问题的控制等一系列内容,将创造教育理念渗透到课堂,以“问题”为突破口,旨在让学生在充满矛盾的学习情境中,触摸到“真实”的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并能通过缜密的思考抓住问题的关键,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而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创造教育课堂教学的特征。在数年的研究中,创造教育课堂体现出“以问题为核心”的特征;教师的创造性课堂教学的导向逐渐建立,创造性课堂教学的能力逐渐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特别是在研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反思,丰富了研究过程中的实践依据,在进行课题小结的同时,出版了《问题,驱动课堂》一书,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

此外,在对课堂模式进行整体改革的同时,关注到创造教育学校的教师应具备的课堂素养,自2005年起《创造教育课堂话语体系的研究》作为问题研究的进一步切入在这个时候得以适时提出。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来了解课堂需求,在教师层面采用“创造课堂规范用语”、“创造课堂锦言妙语小故事”征集等各种方式开展行动研究,最后通过梳理成文的规范手册向全校师生推广,鼓励教师从细处着手开展课堂研究,从语言层面开始逐渐影响思维和观念,形成创造课堂研究的一轮热潮,也为后续开展的课堂要素提炼研究提供了依据。

有了教师基础后,再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式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2008年重点推进的“基于创造力培养的小学语数学科新教材分析与设计研究”课题就提出创造性课堂不是一种超脱于一般课堂教学之外而独立存在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包含了一般课堂教学常规但又对特定的有助于提升学生创造力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强化的课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有效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从备课环节着手,从教师设计教案着手,在一定的方法指引下,提升了教师自主设计创造性教学过程的能力,让教师自己会设计、能设计,并且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产生对创造力培养的敏感性和习惯,从小学语文、数学科目着手,在教学过程中,着意强化一些与创造力培养相关度较高的要素,这些对创造力的本质——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创造教育在基础性课程中的实施还未达到一种独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层面。因此,我们选择了一种对创造性课堂教学要素进行有意识地关注和强化的方式,首次着重提出了三个要素:联系的比较、问题的探究、理解的表达。我们认为,这三者是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创造力直接相关的要素,创造课堂就是要着重突显“比较、探究与表达”,达成教学目标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创造课堂区别于一般课堂的关键就是要有效利用这三个要素,并加以强化,从而在完成一般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实现创造力培养的目标。这样的课堂研究适切于创造教育学校的现状,在研究中寻求突破和反思。

在学校创造教育实践研究成果屡创佳绩的同时,我们也在冷静地思考着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一是创造教育形式的活动化倾向,活动形式固然丰富多彩,但随意性大,缺乏系统科学的逻辑梳理和顶层设计;二是创造教育内容的技能化倾向,把创造看成是一种技能,试图通过固定内容的“教”,让学生“练会”创造;三是创造教育价值评判的结果化倾向,就是要取得实物化的“创造产品”,甚至以奖项级别的高低评判创造价值的大小;四是创造教育实施过程的割裂化倾向,让学生在课内追求“标准”和“唯一”,却异想天开地要求学生在课外“灵活”和“发散”。显然,这些倾向与新课程改革面向全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及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体验的目标不相符。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力图实现四大转变:一是实现从随意安排活动向系统设计课程的转变;二是实现从面向个别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三是实现从培养技能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素养的转变;四是实现从关注结果向关注过程的转变。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践,我们逐渐发现发展小学创造教育课程是实现这四大转变的有效载体和必由之路。近十年的时间里,“二期课改背景下小学创建教育特色课程构架与实施”取得了突破。

在“让创造成为一种乐趣,让创造成为一种习惯,让创造成为一种理想”的课程总体目标下,学校分别对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探究型课程加以校本化的开发和二度创造,形成了系统完备的创造教育课程体系。三类课程根据其课程性质和课程形式的不同,在具体目标的界定上各有侧重,基础型课程以“养成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为目标;拓展型课程以“激发学习兴趣,重视迁移联系”为目标;探究型课程则以“尝试自主探究,发展个性特长”为目标。学校的创造教育课程基本框架图如下(见图2):

图2 学校的创造教育课程基本框架图

课程体系说明:

1.基础型课程的校本实施,要求在完成国家课程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着重突显学生创造力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教材的重新整合、课堂中对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关键要素的强化,提高教学效益。基础型学科加设学科拓展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进行学科拓展,开设长作业。

2.拓展型课程以学期为单位,从四大块面,从大课程理念出发,系统安排,将体育、艺术、科技、德育、创造等不同类别的学习内容进行综合,突出创造教育课程目标,由相关课程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有序的学习,每学期末听取综合学校课程评价小组和学生的意见,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

3.探究型课程的学习,由学校自主开发,通过七项不同的创造实践课程进行创造性学习,按照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及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中用模块化组合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切的统整编排,以求教学的有效性。此外,通过主题活动、TED展示、创造专利评定等方式在过程中实行学生创造课程学习与评价的同步。

在学校课程总框架的构架下,我们又着力完善最能体现学校课程建设个性的创造教育特色课程版块,也是在学校长期坚持创造教育的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课程、实践课程、创新课程的集中反映。按照三大类课程类型进行划分,特色课程属于探究型课程,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探究精神,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核心,尤其强调学生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以创造乐趣的激发与体验作为前提,以创造习惯的培养作为落脚点,通过创造转化学生的内在人格与理想。

图3 创造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结构与内容

这七大类课程各有特色,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通过技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具备创造性思考能力的技法训练课程;有通过向学生提供情境性和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给出富有创意的解答的创造思维课程;有用戏剧形式让学生在戏剧实作中开拓、发展、表达、交流,达到开启智力、增加知识、活跃身心目的的创造剧场课程;有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指导制作的方法与技巧,并提供材料与工具让学生进行实践创造活动的创造发明实践课程;有为学生创设想象空间,并帮助他们整理与优化改进创意方案,并最终展示创意作品的创意设计课程;也有将学习融入有趣的游戏、实验中,将玩和学统一起来的创意游戏课程;更有借助计算机的虚拟设计,让学生展示无法操作的创意,再通过3D打印技术实现同步实物呈现的虚拟创造课程。而这些课程的实施是以创造习惯的养成为核心,是创造教育特色课程理念的中观途径。通过这些系统化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一些创造的知识,了解一些创造的方法,积累一些创造的兴趣,增加一些创造的意识,养成一些创造的习惯,展开一些对学生自己来说“前所未有的思考、前所未有的行动”。

在研究课堂和搭建课程的过程中,和田人逐渐认识到,创造教育要维持高位发展,就必须由文化建设推动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因此,“创造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的适时提出,目的是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的指引下,以学校三十年创造教育办学实践经验为依据,探索符合创造教育理念的特色办学之路,构建较为系统完备的创造教育学校文化体系,通过思想引导、理念更新与行政推进相结合的手段,使创造教育的办学思想转化为实际的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通过创造教育学校文化传统的研究,寻找和分析创造教育三十年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的故事和成果、学校的各种传统仪式、制度规范、学校的校训、办学理念等的变化。通过对典型人物的分析,可以提炼和总结出各个时期创造教育学校的学校环境、制度、仪式、课程、教师与学生的在校学习与生活行为。

通过对当前学校创造教育学校文化凝结物的现实分析,通过收集学校内的制度文本、课程方案以及描绘教师与学生的典型行为与生活状态,分析当下和田路小学的创造教育文化事实。尤其是对当下课程的分析,澄清和田路小学目前开设的课程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这些课程,这些课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课程实施行为有哪些,通过这些活生生的行为分析文化的基本因子,联结历史与当下。

通过创造教育学校文化的领导与传播策略,着力塑造具有鲜明特征的创造型教师群体及其形成的路径,将创造教育的要素通过制度、教师专业成长、象征领导、人际关系领导在学校的各个层面、部门中通过讲故事、研究经典人物进行传播,创造型仪式与活动,形塑具有代表性的创造型学生的意向等方式激励教师的文化自觉,培养出敢于创造、革新、冒险、突破的教师。

学校的科学发展需要教育科研的引领。创造教育的学校,更应该思考:创造,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正在做什么?我们还能做什么?

一所学校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几乎都是繁杂的细小事件,这些小碎片经过积累和沉淀,拼接成学校发展的历史,而教育科研是连接的主线之一,和田的管理者希望借助科研的力量,系统思考,着眼儿童的全面发展;联系比较,寻找事件的异同;聚焦目标,突出主要事件。从课堂以“问题为核心”的探究到“创造课堂要素”的提炼应用;从“创造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到“创造教育学校文化”的梳理规划,用科研系统串联细小事件,让学校创新发展彰显科学性和逻辑性。

科研是一项严谨的行为,严谨首先以务实为基础。而创造教育学校的科研试图开辟的是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研究道路。尤其想通过儿童的视角,关注“这一个”学生自己全新的过程体验的展开,通过实践支撑起研究的脉络;强调持续发展,在发现、尝试、改变、挑战、冒险、错误中成长,在不断反思和超越的过程中体现研究的价值;最后,我们将不断调整教育心态,“娱”教于乐比“寓”教于乐更为重要,科研也能在严谨之外更多一些亲切和体验。

对任何一所学校而言,教育科研都不是一件简单易行的事。尤其是在和田路小学这样的创新学校,我们试图更多地关注儿童的观点,面对“不一般”的孩子,做“非一般”的教育,想有所突破就需要寻找更多的创意,教育科研对于我们而言就更具现实意义。在过去,我们依靠科研的引领进行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尝试,在将来,我们期望借助科研的前瞻力量,继续执着于创造教育的未来创想。让创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理想。在创造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进程中,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