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从业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瑞士联邦工业大学高等教育中心主任M·L·戈德斯密德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曾就大学毕业生获得职业成功的问题作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得到并归纳出使大学生顺利就业并取得职业成功的五个要素: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人际关系技巧; 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有效的工作方法;敏锐的、广阔的视野。[35]
在这里,我们通过观察IBM和万科的校园招聘条件,来分析企业所关心的大学生的能力架构。在IBM中国区,对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有几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是服务意识,即能不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去想问题;第二是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是沟通的能力;第四是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职业操守和商业道德。国内的万科公司,则认为以下四个方面是对应届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第一要具备积极、主动、开放的心态;第二要具备重要的专业知识;第三要具备良好的学习心态;第四要具备很好的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市场需求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挑剔。由于大学生的特点在于高学历、无经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寄予厚望。据调查,用人单位很看重基本解决问题能力、协作精神、自我管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大学生还比较欠缺,值得引起深思。
——独立性。18岁标志着人生进入了成人阶段,“独立”这一概念应当深深地扎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的毕业生心中。近年来我国的学校开始组织“成人礼”、“成人仪式”等活动,鼓励青年人成为社会上独当一面的有用之材。而现实中,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不少大学生还没有在心理上“断奶”,小事自己当然能做主,但大事还得靠家长帮忙拿主意、想办法。他们基本上是在“五靠”中一路走过来的——考大学靠压(家长监督学习),报志愿靠拍(家长拍板决定),上大学靠供(家长出学费、生活费),找工作靠关系(家长找人运作),选择职业靠感觉(没有个人兴趣能力分析,家长凭经验)。据调查,大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选专业、定职业、找工作等一系列大事的人不超过40%。[36]一到毕业找工作的阶段,家长们忙得不亦乐乎,要么求人引荐,要么陪儿女壮胆,这种舐犊情深的举动使得大学毕业生的依赖性不断加深,反而会降低他们自主出击的勇气,也降低了用人单位对他们独立性和自信心的评价。
——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前大都有“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豪迈情怀,渴望在五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创造一番业绩。但当他们在真正的生活激流中前行时,发现现实与他们的想象相距甚远,甚至发现生活中的一些消极现象完全与自己的意愿相悖,并由此产生不安或不满情绪,进而轻易地改写自己的理想坐标。实际上,要改造世界,首先要接纳世界,这并不是鼓励大学生消极等待、向困难和不良现象低头,而是应当避免对社会生活作出简单和片面的估计与认识。适应社会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与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知识技能、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处理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健康状况等密切相关。
——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有人做过这样的统计,人们除了8小时睡眠以外,在其余的16小时中,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人际交往,沟通信息。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他和杨振宁合作研究共同打破宇宙守恒定律的成果,许多进展就是在吃饭时的交流中解决的。大学生要想在工作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平时大胆参与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走上工作岗位后,每个人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自己的社会经验、为人性格和处事方式,这就需要有效地和别人建立沟通,让别人了解你的想法。
——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解决问题能力。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经验、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知识、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就业不仅要靠知识,更要靠知识学习能力和转化能力。因此,要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职位,拼的就是实力,就是看谁学得多、学得快、转化得好。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时代和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避开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核心知识点,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形成从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赢得胜利。
此外,还有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等。为此,一方面需要大学生以专业知识作为走向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另一方面,需要大学生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接受一个新任务时,知道从哪个地方入手,从哪个地方寻找自己可能需要的信息来源,这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
与市场需求条件日趋苛刻相比,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虽然这些问题不完全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其中也有社会的责任、教育的责任,但作为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在大学期间就能关注到用人单位的需求方向,认识到自己面临的考验,并努力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无疑能够为自己将来参与就业竞争、走向光明的职业前程增加成功的砝码。
【注释】
[1]张抗私著:《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2]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发布的《2010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转引自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 fortune/2010~09/10/c_13489419.htm。
[3]张抗私著:《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4]杨伟国著:《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页。
[5]冯淑婷:《今年就业莫喜莫悲》,《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第3期。
[6]清华大学课题组:《就业状况又如何》,《光明日报》,2012年6月26日。
[7]赖德胜、孟大虎等著:《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25页~26页。
[8]赖德胜、孟大虎等著:《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59页。
[9]张抗私著:《就业问题:理论与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页。
[10]姚裕群著:《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11]张翼:《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与需求》,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1174_2.htm。
[12]吕程:《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构与误读》,《中国青年研究》,2010年第9期。
[13]注:买方市场是指供给大于需求、商品价格有下降趋势,买方在交易上处于主动地位,有任意选择商品的主动权。卖方市场则与之相反。
[14]张小建主编:《中国就业的改革发展》,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305页。
[15]注: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主要是指一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微小变动所作的反应。就业弹性所指主要就是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所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就业弹性越大,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高,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明显;而当就业弹性较低甚至是负值时,单位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的水平就越低,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就业的作用就越不明显。就业弹性系数计算方式为: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速/产值增速。
[16]杨伟国著:《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112页。
[17]注:麦可思将“低就业群体”定义为从事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和半职工作,并且在本地区月收入处于最低的25%的毕业生。这一群体包括自愿低就业和非自愿低就业两种类型。
[18]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中国教育新闻网,2012年6月12日。
[19]冯淑婷:《今年就业莫喜莫悲》,《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年第3期。
[20]穆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分析与思考》,《青年探索》,2008年第4期。
[21]麦可思研究院编著:《就业蓝皮书——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76页。
[22]孙海峰:《谁挡了大学生就业的道》,《中国青年报》,2009年4月1日。
[23]曾学文著:《中国转型期就业潜力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24] 麦可思-中国2011届大学生就业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中国新闻网,2012年6月12日。
[25]清华大学课题组:《就业状况又如何?》,《光明日报》,2012年6月26日。
[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7]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8]帅相志主编:《市场经济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3页。
[29]赵婷婷、吴蕾蕾、樊文强:《大学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与就业的相关性分析——对本科毕业生的网上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朱效娟、徐安兴:《本科院校专业设置预测探析》,《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年第6期。
[30]马于军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48页。
[31]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失业》,《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总第166 期) 。
[32]张翼:《中国未来劳动力人口的供给与需求》,见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09zgshxs/content_17101174_2.htm。
[33]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4]姜继红著:《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85页~186页。
[35]朱若霞、马小洁:《略谈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 年第1期。
[36]马于军著:《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