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核心竞争力概述

大学核心竞争力概述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大学竞争力,是指大学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实现大学功能的各种能力体系。所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参与社会竞争所形成的融入其内质中并支撑其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系统的总和。所谓大学的基础竞争力,是指为大学自身发展起重要支持作用并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量因素。

一、大学核心竞争力概述

所谓大学竞争力,是指大学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实现大学功能的各种能力体系。大学的竞争力还包括对社会文化经济政治进步的贡献能力。

大学竞争力分为一般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关键部分,因此人们一般关注的主要是核心竞争力及其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结构及其设计。

随着中国加入WTO,大学不仅要面临国内同行的竞争,而且要面对国外大学的挑战。大学依靠什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核心竞争力。

1.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理论

对于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持不同要素理论观点者会作出有所差异的表述。

(1)从技术论出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结构要素是“技能、知识、组织”三位一体的复杂体系。

第一,技能是主要方面,是核心。技能要素包括特色化教学培训能力、科研能力、成果转化能力或服务方式等。

第二,知识、组织实际上是资产,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积累的结晶。作为资产,分为有形与无形两种:有形资源投入所形成的有形竞争力容易模仿超越,而无形资源形成的竞争力,最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构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部分。

无形资产分为“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力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四类。其中:构成市场资产的要素是学校声誉、社会选择倾向、学生受欢迎度;构成知识产权的要素是发明专利、各种版权专利以及各种设计专利等;构成人力资产的要素是学校成员的整体文化知识素质、创造力、组织领导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等;构成基础结构资产的要素是管理文化、校园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流以及社会金融关系等。

(2)从知识论出发,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指以知识为基础的大学竞争力诸要素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换言之,构成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就是大学的知识体系及其知识创新竞争力,大学为了实现其总体目标,获取、配置可利用的资源,采取各种有效策略,成功地实现大学功能的各种能力体系。

(3)从资源论出发,大学核心竞争力以资源为基础、以三大职能活动为中介、以核心能力为支点在大学管理运行机制作用下而产生的整体能力。

持资源论者,由于力图将核心竞争力与核心能力分开,故对核心竞争力这个“整体能力”的结构描述显得比较模糊,给人的感觉它似乎是游离于学校所有资源之外的一种“超资源”,又似乎是依存于大学各种资源和核心能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其构成要素似乎只有人力资源及其在利用自身学科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时的派生物——群体成员活动能力的概括,又似乎涵盖了大学运行所必需的人力资源、学科资源、财务资源、校园文化和学校声望等。大学的竞争,实质上是这些优势资源的竞争。[9]

2.大学核心竞争力的三个结构层面

(1)核心竞争力。所谓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大学参与社会竞争所形成的融入其内质中并支撑其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系统的总和。

第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由人力资本质量、学术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文化势能与教育传播能力等五个要素构成。在上述五要素中,以管理经营能力为核心要素,它本质上反映出组织的知识与智慧协调与整合力及其组织成员的集体学习力。

第二,上述五要素对应于以下五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作为影响大学发展张力的组织文化价值体系与组织成员的精神风貌;二是作为影响学校发展水平与社会学术声誉的核心资源的师资队伍;三是作为影响学校发展水平与社会学术声誉的基础资源的学科专业制度及其课程知识体系;四是作为影响学校最终产出的声望资源的毕业生质量及其社会贡献;五是作为影响学校知识与智慧整合水平并形成独特优势的制度规则体系及其管理经营艺术。

上述五个方面,以知识技能独特性(人力资本独特性)、文化价值独特性和资产独特性构成一所大学保持持续发展与竞争优势的关键。

(2)基础竞争力。所谓大学的基础竞争力,是指为大学自身发展起重要支持作用并促进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量因素。它包括教学科研设施、物质保障和管理机制。教学科研设施主要包括教学科研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物质保障主要包括学校运行经费和教育学习活动的场所状况;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学校内外行政和人力资源等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完善程度和配置功效。

(3)环境竞争力。所谓环境竞争力,是指影响大学发展的外部诸要素。

第一,在外部诸要素中,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及其政策和高等教育体制状况为最主要要素。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及其政策,主要指国家经济实力及其国际竞争力状况,以及国家通过总体发展战略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及其政策设置,它涉及对大学的资源投入,高等教育体制状况,主要指政府对大学的政治资源配置。

第二,在外部诸要素中,除政府以外,包括诸如公众的教育意识、态度与价值取舍等对大学发展也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上述三组竞争力要素中,核心竞争力居于核心层面,处于统领地位;三组竞争力要素中,前两种为大学可控,而第三种为大学最不可控。

3.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与特征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特点与特征在于:技能独特性、消费者价值性、资产专用性、价值可变性、不易模仿性和动态发展性。

(1)所谓技能独特性,即大学在整合学校知识与智慧资源中有独树一帜的协调经营能力,比如独特而优秀的学术传统,别人无法模仿。

(2)所谓消费者价值性,一是这里的校园文化精神与学术传统别具一格,二是只有这里的教育服务最具价值,三是只有这里的学术能做得最好。

(3)所谓资产专用性,即由于长期的积累,其无形资产可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比如北大、清华,哈佛、耶鲁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文化底蕴与社会品牌为别的学校难以仿效。

(4)所谓动态发展性,即核心竞争力在形成之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变化:一是与时俱进、升级转换,永葆特色,二是优化整合、量变质变,永葆变迁。

4.大学核心竞争力的能量源:学习力与知识智慧整合力

如前所述,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参与市场竞争所形成的融入其内质中支撑其竞争优势的、独特的、可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系统,它由人力资本质量、学术创造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管理经营能力和文化势位与教育传播能力等五个要素构成。五要素中,人力资本是基础和统领要素,它决定着其他四要素,而人力资本的质量又关键取决于资质形成的学习力及其知识与智慧整合力。

(1)高校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力资本的竞争,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学校成员的学习力竞争。

第一,学术创造能力的关键是“知识工作者”的能力,作为知识工作者的教师和学生,没有善于“学”与“习”的能力,学术创造是无法实现的;管理经营能力的外在形式是整合资源的能力和增强办学效益的能力,而关键点却在于管理经营者的战略“创新力”;文化势位与教育传播能力表现为全体师生员工所拥有的文化精神强力以及体现于他们身上的风格品位。这些无不跟他们的资质密切相关,而这些资质的生成都取决于背后的学习力。

第二,作为天然的学习型组织,大学既具有其一般特征,又有其自己的特殊性:其一,知识是大学创造的最主要资本,在资源配置的要素中,知识是最主要的配置力量;其二,大学拥有高能级和高素质的人才群体,他们的智慧能级决定着资源配置的水平;其三,创新是大学存在的价值,也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创新的动力源是学习力。

(2)大学的知识智慧整合力。大学的学习力与知识智慧整合力体现在个体学习力和组织学习力两个方面。[10]

第一,个体学习力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快速全面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适时更新观念的能力;学术创新能力。

个体学习力结构包括三个层面,即:学习力原发层面,学习力内化层面,学习力外化层面。学习力原发层面包括:学习的意识、兴趣、动能、意志和价值观等;学习的内发层面包括:现有的知识素养、智力、记忆力、理解力、思考力、观察力、分析力和评价力等;而学习力的外发层面则包括所学知识的适应力、应用力、发散力和创新力等。

三个层面之间既相互叠加,又相互包容。

第二,组织学习力由学习意识、学习机制和知识智慧整合三个层面构成。

其一,学习意识是指大学组织对于学习的一种认识,它决定着组织自身对待学习的态度、动机和决策。

其二,学习机制是指学校组织学习的制度与机制设置,是促进组织成员开展学习和增强学习力的保证。

其三,知识智慧整合是指在学习意识的指引和学习机制的保证下,组织开展引导成员间自觉有序的优势互补并达致知识与智慧互补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引导校内知识流动和价值链增值的科学管理与经营过程。

(3)大学的进步、创新和发展,本质上是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两方之间的相互运动及系统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一,知识系统与学习系统的相互生命运动,体现为一系列的知识流动与智慧互补过程。

根据学者艾达米的分析框架,大学内部知识流分为两种:一是从外部环境流向学校的知识流;二是从学校流向外部环境的知识流。大学知识流的重要运动特点,就是教师不间断地获取与处理知识信息并不断更新原有的知识信息的过程,其完整流程是:新知识信息根据教师需要从外部源源不断地流入大学;在学校内部,通过组织培训、学习和合作等整合手段,最终形成“内部诀窍”——教师互补性智慧智能,它为组织成员所共享和传承。

经过知识流动与智慧互补过程,大学既形成引领市场又引导社会发展的声誉和形象,又以其拥有的独特知识信息资源优势向外部广泛传播发散。

第二,知识系统与学习系统作为两个有机统一的生命体,其运动过程紧密相伴,不可分割。它们的运动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组织内部成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分为知识获得、知识共享和知识利用三个层面:一是知识获得。知识获得包括知识的选择、更新和创造;二是知识共享。知识共享主要为组织成员间知识信息的发散和智慧智能的优势互补;三是知识经营。知识经营主要为新知识信息的内向积累与创新和外向迁移与服务。三个层面有机运动的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流”流动和学习的过程。

第三,知识系统与学习系统的良性与持续运动,使大学既形成引领市场又引导社会发展的特别声誉和形象,又形成以其拥有的独特知识信息资源优势向外部广泛传播发散的能力。知识系统与学习系统的良性与持续运动过程所体现的本质,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组织成员学习力和以智慧互补为目标的组织整合力,两种力有机统合,构成大学的核心竞争力。

(4)作用于知识系统与学习系统有机统一的是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促进,生成了大学的另外一个“流”——“价值的增值流”。

第一,价值链有两条:一是主价值链由学校相关部门实施,即:教务部门组织教师运用富有学校特色的设计课程知识体系,将“原材料”——中学生培养成用“新知识”装备起来的大学生或研究生;学术部门组织教师及其科技创新成果,为社会提供新知识和新科技产品。二是辅助价值链为主价值链运行的支持系统,由学校科技主管部门运作,其过程是通过“知识流”,将知识实现社会价值转化。这里,知识流动的过程,就是价值的增值过程。

第二,作为创造知识及其知识增加值的基本单位,大学的知识系统和学习系统的载体都是知识,知识流、价值链是贯穿其中的主轴线,而促使知识流与价值链有效运行的,是组织的“学习力”及其智慧智能整合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