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工学结合”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和没有这种经历的学生,应当具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特点。本研究通过比较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年级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没有此种经历的中职学生差异,探讨“工学结合”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工学结合”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摘 要:采用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195名中职学生进行抽样研究,结果发现: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4.38,明显低于没此经历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4.52,但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个体差异非常明显;同时,工学结合中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年级和专业特征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因素上的差异不明显。

关键词:工学结合 自我效能感

一、研究目的

“工学结合”是近两年来职业教育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近几年教育部相继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相继出台职业教育的指导性文件以及“工学结合”的试行意见,积极促进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进入更深层次、更为关键和核心的领域。中职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企业的实际锻炼中拓展知识体系,提高实际动手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工学结合”的经历使得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比其他同学应当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自我效能感是Bandura社会认知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自我效能感与结果期望不同,结果期望是指个体对自己行动后果的知觉,而自我效能感则是人们对自己行动的控制或主导。一个相信自己能处理好各种事情的人,在生活中会更积极、更主动。按照Bandura的理论,不同自我效能感的人其感觉、思维和行动都有所差异。自我效能高的人会选择更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为自己确立较高的目标并坚持到底。对于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和没有这种经历的学生,应当具有不同的自我效能感特点。

本研究通过比较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专业、年级及家庭情况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与没有此种经历的中职学生差异,探讨“工学结合”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二、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职学生进行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实际回收199份,回收率99.5%,其中,有效问卷195份,有效率98%;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问卷96份,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问卷99份。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基本情况一览表

img16

(二)研究工具

1.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了中文版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是一个领域特定(domain-specific)的概念,因为一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较高的自我信念,在另一方面可能并不是这样。但研究者也发现有一种一般性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他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最早的德文版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系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编制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目前该量表已被翻译成至少25种语言,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中文版GSES已被证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信度方面,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其内在一致性系数和一星期间隔的重测信度均比较接近于1,即有较高的信度;效度方面,其中10个项目和总量表分的相关也比较高,本文也在后面有相关的研究结果。该量表项目主要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比如“遇到困难时,我总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等。

本量表研究采用了李克特量表的形式,每个项目分为七点,测试者在非常不符合、比较不符合、有点不符合、介于之间、有点符合、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中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分别记为1~7分。由于量表为单位量表,没有分量表,因此只统计总量表分,即将10个项目的分加总除以10为总量表分。

2.统计工具

本研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对研究对象的原始数据进行录入、整理,以及基本的统计分析。本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相关分析、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

三、研究结果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信度效度分析

信度方面,本文采用克朗巴哈信度系数法(Cronbach α)来度量,一般而言,信度系数达到0.70以上,便符合行为学研究中问卷法的要求。本次研究中,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显示Cronbach’s Alpha系数为0.886,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此系数为0.788,均超过了所建议的0.70,说明量表中各个项目之间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而一致性程度越高,测试项目就越有意义,其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就越强,即此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效度方面,本文通过建构相关系数矩阵(Relation Coefficient matrix),得出各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项目与总量表分数的相关系数,以检测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效度。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在量表中10个项目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在0.58~0.765之间,平均水平保持在0.70;同时,量表的10个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91~0.77之间,虽然有个别系数低于一般显著水平,但整体水平仍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同时,没有“工学结合”经历学生在量表中10个项目与总量表分的相关系数落在0.464~0.686之间,各个项目之间相关系数落在0.101~0.54之间,整体具有一般显著的相关性。由以上数据表明,本文中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还是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二)“工学结合”经历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特征分析

众所周知,实行“工学结合”,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实际的工作经验,使他们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被用人单位录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毕业生快速实现由学生向职工的角色转换。然而,此经历对于每个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采取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200名中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根据整理统计结果,分别从性别、年级、专业及家庭经济情况对中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1.性别特征分析

对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和没有此经历的学生两个独立样本进行t检验,得出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img17

从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有“工学结合”经历的男女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且从均值水平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然而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男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从总量表分的均值水平上可以看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优于女生。对比两个独立样本的学生,有“工学结合”经历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明显低于其他男生,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然而同时注意到,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个体差异明显大于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

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一方面,有“工学结合”经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同时,就两个样本总量表分分析,有“工学结合”经历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4.377 9,明显低于没有此经历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4.523 7。另一方面,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一般而言,男生自我效能感水平明显高于女生。这估计与性别角色观念、社会期望以及社会现实等因素有关。

2.年级特征分析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其一般自我效能感总量表分均值为4.377 9,由于政策、学生自身学习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的安排,被测中职学生一般会在二年级选择“工学结合”学习实践模式,以便在三年级能够更好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为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统计结果中可以得到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总量表分均值分别为4.462 5和4.1,且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总量表分上也呈现大三学生最高,大一学生最低的现象。

3.专业特征分析

整理统计数据后可以清晰地看出,被调查的学生当中,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全部没有“工学结合”的经历,而模具与数控专业的学生全部具有“工学结合”的经历,就模具和数控两个专业进行有“工学结合”经历的自我效能感分析,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出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只包括模具、数控两个专业)

img18

由表3可以看出,在被测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中,模具专业与数控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从总量表分均值可以看出,数控专业的学生较模具专业有着更高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所有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总量表分均值为4.523 7,他们虽然没有进行“工学结合”的学习模式,但是其自我效能感介于有“工学结合”经历的模具专业和数控专业学生之间。一方面,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中,数控专业的学生较模具专业有着更高的自我效能感,但并不具有显著差别。另一方面,可能由于政策、专业特点以及样本抽样范围限制,被测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参加“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4.家庭经济特征分析

调查问卷中,我们将被测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分为富裕、小康、普通、比较困难和很困难五个选项。整理数据后本文分别对有“工学结合”与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在被测学生群体中,无论有没有“工学结合”的经历,个体的自我效能感究其家庭经济情况均没有显著差异,即家庭经济状况对中职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并没有太大影响。

四、讨论

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各地中职学校积极推广,本研究在对自我效能感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综述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影响因素问卷,分析和探讨了被测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性别构成差异分析

总体来说,有“工学结合”经历的中职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为4.377 9,明显低于没有此经历学生的总量表分平均值4.523 7。统计数据体现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使中职学校的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工作技能和理论知识,而且可以更快地融入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对自身的认知更加清晰。

在性别构成上,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在性别上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然而没有“工学结合”经历的男女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从总量表分的均值水平上可以看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明显优于女生。对比两个独立样本的学生,有“工学结合”经历的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明显低于其他男生,而女生没有显著差异。这种现象可能与我国传统观念有关,我国传统对男性的理解和期望是积极进取,而对女性的理解和期望是顺从的,个体在性别角色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从而获得相应的性别角色心理和行为模式。传统的观念也影响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教育态度,例如在专业选择、就业方面和成就要求方面就表现出了差异,认为男生应该选择相对具有挑战性的专业与职业,女生则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相对高。同时,目前用人单位对男女性别有意无意地差别对待,现实传递的这些信息也可能进一步影响到男女大学生对自己胜任环境的总能力判断。

(二)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其他构成讨论

本研究具体从年级、专业、家庭经济情况以及工作年限几个方面分析研究结果。首先,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其一般自我效能感介于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之间。可能由于政策、学生自身学习时间和社会实践时间的安排,被测中职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掌握了基本工作理论知识后,一般会在二年级选择“工学结合”的学习实践模式。而且,大三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学习生活后,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适应增强了,同时也对现实有了更全面深刻的了解,所以提高了应对环境的信心。

其次,电子技术专业的学生基本全部没有“工学结合”的经历,而模具与数控专业的学生全部具有“工学结合”的经历,其中,模具专业与数控专业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具有显著差异。但是从总量表分均值可以看出,数控专业的学生较模具专业有着更高的自我效能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竞争的日益剧烈,社会越来越需要复合型人才,学生自身的竞争意识在加强,他们知道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把专业知识和技能学好,还要在其他相关领域广泛涉猎知识和技能,这种情况的出现缩小了专业之间的差异。同时,由于被测群体是中职学校的学生,他们是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受教育者,中职教育在所有专业内都强调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直接影响“工学结合”经历的各专业学生在判断自己的应对能力时差异并不显著。

最后,无论有没有“工学结合”的经历,学生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家庭经济情况均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点说明,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水平的发展,教育政策的完善,城乡差别在缩小,不同家庭经济情况的学生个体接受教育和技能训练机会的差异在缩小,尤其是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及就业方面,由生源造成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所以家庭方面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带来的影响不明显。

五、建议

经过上述研究分析,根据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结果,下面针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出相应建议。

(一)校方定期组织各项培训实践活动,使学生们提前步入社会面对挑战,尽力完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中职学校应该从个体成功经验和体验角度入手,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训练,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和技术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从而增强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积极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机制,鼓励更多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企业实地参观考察,顶岗锻炼,让学生不仅能有机会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同时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其他各方面的处世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他们应对环境中各种挑战或事件的总体信心。

同时,为中职学生提供相关训练和教育,注意积极情绪的培养,并为他们的消极情绪的调节和宣泄提供机会和场所;进行赏识教育的同时不忘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例如可以开展拓展训练等活动,利用学生学习、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积极构建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的教育网络,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努力改善学生们的自我效能感

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创造孩子成功的机会,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同时给予鼓励和肯定,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除此之外,其他关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中还发现家庭人际关系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相关显著,所以营造和谐的家庭关系,以及父母自身应对处境的自信乐观以及成功经验都有利于个体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当学生身处学校环境中,学校或班级提供学生施展各种才艺的活动或机会,使学生除了从学习上获得成就感、自信心外,还可以在其他方面获取成功经验和体验,教师注意发掘并重视学生的闪光点以及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进步,引导营造良好的班风,鼓励学生相互协助、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学生合理竞争。同时,社会各界应该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和社会舆论的作用,加强宣传社会上与大学生身份处境接近的成功人士事迹,提供大学生锻炼与施展才能的平台,尽量营造公平和谐的发展空间,并在制度上给予保障,这将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应对环境的总体信心。

参考文献

[1] Zhang.J.X,.& Schwarzer R.(1995).Measuring optimistic self-beliefs:A Chinese adaptation of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Psychologia,38(3),174~181

[2] Bandura,A.(1977).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191~215

[3] 董奇. 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10~250

[4] 付梅. 大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社交焦虑.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477~47

[5] 郭俊彬. 自我效能感与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78~79

[6] 黄文锋,徐富明. 大学生学习适应性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的关系. 中国临床心学杂志,2004,12(4):369~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