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研究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研究

时间:2022-11-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压力源作为工作压力的成因,是工作压力研究的基础。目前,关于工作压力源的认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本研究将依据Weiss的压力源理论,力图发现“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特点,探讨“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原因,分析工作压力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缓解工作压力的建议。由“工”的时间长短造成的工作压力差异无统计上的显著性。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工学结合”学生到企业中去顶岗工作的主要目的还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研究

摘 要:本文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压力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压力整体水平偏高,来源于组织结构,风格的压力最多,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少;工作本身、组织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压力源方面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职业发展压力的差异与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有直接关系;“工”的时间长短与压力源存在差异,在专业类别上的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差异明显。

关键词:工学结合 工作压力 压力源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人类进入到工业社会后,随之而来的技术革命和全球化催生着社会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工作压力日益凸显,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表现和生活质量。因此,工作压力也就成了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不同的研究者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对工作压力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各自对工作压力的认识,从而形成众多的工作压力认识学说。有学者将这些工作压力学说概括为两大类:压力特征学说和压力的复杂构成与动态过程学说。

在工作压力研究的前期,研究者主要从环境刺激、主体特征、压力作用结果等方面来探讨和分析压力的特征,强调从压力特征来认识和界定工作压力的本质。压力特征学说对工作压力的这种研究和认识是一种静止和孤立的观点。而随着压力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者改变以前从单维、静态的角度研究工作压力的做法,转而使用系统的、动态的观点去描述和阐释工作压力,将工作压力看作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而使得对工作压力本质的研究开始倾向于复杂构成与动态过程的认识,对工作压力问题的探索也有了越来越全面的、系统的理解。复杂构成与动态过程学说将工作压力理解为是一个动态过程,其研究不仅包括压力结果和压力的一系列作用过程,同时也包括了压力源。由此可见,两类工作压力学说的研究尽管在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不一致,但二者都重视压力源的研究。

压力源作为工作压力的成因,是工作压力研究的基础。目前,关于工作压力源的认识,不同研究者的研究结果也不尽一致。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作压力源理论是Weiss的五因素压力源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作组织中的压力源主要由工作本身、职业发展、组织中的角色、组织中的人际关系、组织结构/风格五因素构成。

本研究将依据Weiss的压力源理论,力图发现“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特点,探讨“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原因,分析工作压力对“工学结合”学生的影响,进而提出缓解工作压力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本研究在重庆市的中等职业学校中随机选取有“工学结合”经历的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共发放问卷101份,剔除无效问卷6份,最终获得有效问卷9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4.06%。其中,男生85人,女生8人;模具专业44人,数控专业47人;“工学结合”学生“工”的时间在1年及以上68人,“工”的时间在0.5年及以下27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4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问卷是在参考Weiss于1976年编制的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基础上,针对“工学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改编,最后形成了17个项目的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问卷”,考察了“工学结合”学生来自工作本身、组织角色、组织结构/风格、组织人际关系和个人职业发展五个维度的压力状况。该问卷以李克特(Likert)七点计分法对各项目进行评分,由“1~7”分别代表“非常不符”、“比较不符”“有点不符”、“介于之间”、“有点符合”、“比较符合”、“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工作压力越大。

3.统计方法

收集的数据统一录入电脑后,对数据进行筛选,然后使用SPSS 11.0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总体状况

表1 “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水平分析

img11

由表1可以看出,在五个主要压力源上,“工学结合”学生压力得分最高的是组织结构/风格,其次是职业发展;而在人际关系这个压力源上得分最小,其次是组织角色。

(二)“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性别差异

在工作本身、组织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四个压力源上,男生的压力小于女生,而来源组织结构/风格的压力却是女生小于男生,但是这五个压力源上的差异并没有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如表2所示)。

表2 “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压力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img12

注:*P<0.05**P<0.01

(三)“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的专业差异

模具专业的学生在五个工作压力来源上的得分都低于数控专业的学生(如表2所示),而且在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上的得分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其次差异较大的是组织角色压力源上的得分,差异接近0.05的显著水平。

(四)家庭经济状况对“工学结合”学生工作压力造成的差异

工作压力在家庭经济条件因素上的差异,通过表2可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工作本身、组织角色、职业发展、组织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风格五个压力源上的得分都低于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而且两类学生在职业发展压力源上的差异显著。

(五)“工学结合”学生“工”的时间对工作压力的影响

“工学结合”学生因为“工”的时间长短在工作压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如表2所示),在工作本身和职业发展上,“工”的时间短的学生得分高于“工”的时间长的学生;而在组织角色、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风格上的得分恰好相反,“工”的时间长的学生高于“工”的时间短的学生。由“工”的时间长短造成的工作压力差异无统计上的显著性。

四、讨论

“工学结合”学生与其他职业教育的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的“工”、“读”时间几乎各占一半,甚至“工”的时间比“读”的时间还长,所以他们大部分学习都是在顶岗实习的工作中完成,工作就是他们的学习。这样,“工学结合”学生就会比其他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有更多、更真切的工作体验,来自于工作的压力也比任何其他教育形式下的学生更多。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也正好说明了“工学结合”学生的这种特点。在整体的工作压力水平上,“工学结合”学生体验较大,平均值达到4.16;而从来源上分析,他们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于组织结构/风格和自身的职业发展,较少来自人际关系。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工学结合”学生到企业中去顶岗工作的主要目的还是学习,他们的许多工作技能、方法和经验等都还不具备,让他们突然进入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就会显得不知所措,但又要按学校和所在企业的要求完成任务,因而压力倍增。另外,“工学结合”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尽管能为所在的企业做一些生产工作,但他们毕竟不是企业里的正式员工,所以企业里的许多日常组织、管理都把他们排斥在外。同时,他们在企业里工作又一定程度上耽误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往往出现工作与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生冲突。这样就造成“工学结合”学生一方面对企业的组织结构/风格难以真正理解,另一方面又担忧自己的职业发展前景,因而就出现了“工学结合”学生感觉来自于组织结构/风格和自身的职业发展上的压力较大。当然,也正因为“工学结合”学生不是所在实习企业里的正式员工,这就使他们与企业里的正式员工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冲突,反而让他们更容易与这些正式员工交往,再加上他们还是学生,思想单纯、性格活泼开朗,容易与人相处,所以他们的人际关系较好,从而也就较少体验到来自于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

在性别差异上,男生与女生相差最大的是人际关系、工作本身和组织结构/风格三个压力源。对女生来说,来自于人际关系和工作本身的压力比男生大,而男生在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男女学生的胜任特长及其性别角色有关。一般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有更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不怕脏、苦、累的精神,而“工学结合”学生到企业里主要顶岗实习的就是脏、苦、累的生产第一线的岗位,需要工作者的动手操作能力强,这就让男生比女生更适应工作。也正由于男性比女性更适应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所以生产第一线的企业员工也主要是男性,这就使得“工学结合”女生与他们相处和交往就没有男生那么方便和容易,因而人际关系也就受到影响。在性别角色定位上,我们的社会一直以来就认为男性应该比女性负更大的责任,反映在工作中就是男性要比女性做得更好。而做好工作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组织,认识组织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但是正如前面的分析,“工学结合”学生毕竟不是企业里的正式员工,他们被排斥在组织管理之外,对组织的结构和风格知之甚少,这就使有强烈愿望做好工作的男生比只有较低愿望做好工作的女生体验到更大的压力。另外,本研究在取样过程中存在的性别偏差也是造成“工学结合”男女学生压力体验不一样的重要原因。

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一样的学生,他们在工作压力的体验上表现出不同特点。本研究发现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在职业发展压力源上显著地感受到比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大的压力。这可能与两类学生对自己的定位有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较多的艰辛,希望能尽可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他们往往在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时更有可能与自己的实际和社会现实相符,而家庭经济不困难学生在职业定位时会少一些顾虑,使自己的职业期望与现实差距较大,一旦与社会现实交融就会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体验到更大的压力。

在“工”的时间长短这个因素上,时间短的学生对工作本身和职业发展有更多的压力,而“工”的时间长的学生对组织角色、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风格有更多的压力。“工”的时间短的学生由于比“工”的时间长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实习、操作的机会少,由此学习和掌握的方法、技能也比较少,对职业的发展认识没有“工”的时间长的学生充分,处理一些有关自身学习和岗位工作的能力欠缺,因而会在工作本身和职业发展上感受到更多压力。相反,由于“工”的时间长的学生在所在的企业时间长,对企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了解得更深,自身在企业中遭受的不如意可能会更多,这就使他们会对组织角色、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风格体验到较多压力。

“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压力在专业差异上表现出数控专业的学生普遍高于模具专业的学生,而且在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上的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非常显著水平。究其原因,这可能与这两类专业学生所做的不同工作种类及其要求不一样有关,但具体原因还需要深入研究。

五、对策与建议

本研究根据Weiss的压力源理论,把工作压力分解到工作本身、组织角色、组织结构/风格、组织人际关系和个人职业发展五个压力源上,并从“工学结合”学生的整体水平、性别、家庭经济条件、“工”的时间和专业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他们的工作压力的状况和特点,并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1)“工学结合”学生的工作压力的整体水平较高,其中,来源于组织结构/风格的压力最多,来源于人际关系的压力最少。

(2)在工作本身、组织角色、组织人际关系和职业发展四个压力源上,女生的压力大于男生;而男生在组织结构/风格上感受到比女生更大的压力。

(3)经济困难学生在职业发展压力源上体验到的压力显著低于家庭经济不困难的学生。

(4)“工”的时间短的学生在工作本身和职业发展压力源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而“工”的时间长的学生在组织角色、人际关系和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上感受到更多的压力。

(5)数控专业的学生在五个工作压力源上体验到的压力都高于模具专业的学生而且在组织结构/风格压力源上的差异非常显著。

人们对工作压力的认识从单维概念发展到现在普遍接受的多维概念,使得我们可以更有效地对工作压力进行预测、缓解和预防。而多维概念的一个主要观点就是压力是由个体特征、环境特征、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基于此,再结合本研究的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增强认知能力,学会使用合理的认知评价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外界环境的刺激本身是中性的,它并不能引起个体的压力反应,只有通过个体内在的认知评估系统,外在的压力源才会产生压力。从压力的这种形成机制来看,外在环境刺激对一个人能否产生压力体验,其认知评估系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当个体的认知评估是积极的,即使环境刺激是消极的,压力状况也不会太糟糕;反之,当认知评估是消极的,即使环境刺激是积极的,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压力体验。所以,提高“工学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学会使用积极、合理的认知评价方式去评估压力源,能有效缓解自己体验到的压力。

(2)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可以使压力事件的强度相对降低,不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则有相反的作用。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常识,当一个人遇到打击或挫折时,如果他拥有别人的关心、有用的社会信息以及强有力的社会支援,那么,他的抗压能力就会提高,能更好地抵抗压力。心理学学家House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企业里的员工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就可以大大降低工作压力。因此,使“工学结合”学生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对缓解他们的工作压力大有帮助。比如,与学生多做交流,定期深入学生中了解他们生活、学习和工作问题,建立学校与企业联合会,帮助学生处理偶发事故,为他们排忧解难等。

(3)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当个体的人际关系和谐,交往的范围大,人缘好,他可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多,能够使他在面对压力时可以更有效地消除或缓解压力的不利影响。许多研究也显示,亲密的和可信任的人际关系是压力的有效缓冲器。“工学结合”学生由于性格相对随和,思想较单纯,容易接受别人,也容易被人接受,但他们可能在人际交往的方式方法和自我表达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反而影响自己与别人的交往。这就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对他们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更好地与人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加强心理辅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会影响他对压力源的反映。一般情况下,心理健康者都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即使遇到消极的刺激也会尽量从消极的背后寻找积极的因素,从而感受到更小的压力;反之,心理健康水平差的人,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态度,感受到更多的压力。因而,学校要重视对“工学结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工学结合”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健康的心理,这是他们抵抗压力、缓解压力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许小东,孟晓斌. 组织工作压力的两维管理模型构建研究[J]. 管理评论,2004,16(8):37~42

[2] Weiss,M.E. Effects of work stress and soeial support on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ers[J]. MIS quarterly,1983,7(l):29~43

[3] 黄晓悦. 职业初期工作压力与倦怠的衍变关系纵向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7

[4] 杨国枢. 心理学[M]. 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661~663

[5] 郑红梅,修任城. 工作压力管理[J]. 管理评论,2003,15(10):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