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在高职教育中运用广泛,但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理解则有区别,本文作者从“工学结合”概念入手,对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对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工学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王晓琼

摘 要:“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在高职教育中运用广泛,但对这些概念的内涵理解则有区别,本文作者从“工学结合”概念入手,对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了解析,对高职教育管理和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辨析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目前关于“工学结合”概念和内涵的表述较少,而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的表述却很多,在这些表述之间有许多混淆和混用的地方。事实上,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如果不加区别地将这些概念相互通用或替换是不恰当的。所以厘清“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工学结合”的真正含义,以使我们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能够准确地把握其要领和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工学结合相关概念辨析

(一)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最初源于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的教授赫尔曼·施奈德提出的合作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每一个专业都有许多内容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尤其是对工程师的培养来说,光有大学课堂和实验室的教学是不够的,很多工程领域的知识,只有通过亲临现场,同专业人员一起工作才能学到。1906年,已任该校教务长的施奈德,提出了一个校内学习与校外工作轮换进行的合作教育计划,并取得了成效。随着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并形成广泛的影响,美国于1962年成立了合作教育委员会,1963年在委员会的推动下成立了合作教育协会,并在《1965年高等教育法》中被确定下来。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WACE)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协会成员来自四十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标志着这一教育模式得到各国普遍的认可。

关于合作教育,国内外在对其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同时,对其有着不同的理解,也给予了多种解释,具体代表性的解释有如下几种:

1.世界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的实践中,然后将在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见识带回学校促进学校的教与学。”

2.美国国家合作教育委员会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式,它将课堂学习与在公共或私营机构中有报酬、有计划和有督导的工作经历结合起来;它允许学生走出校门,到现实世界中去获得基本的实际技能,增强学生确定职业方向的信心。

3.加拿大合作教育协会的解释(在其1997年编写的《合作教育工作手册》中)是:将人们对合作教育的不同解释概括为三种:一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校内的学习与校外真实的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教育策略,学生在校外的工作往往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课堂学习和与学生所学知识有关的校外工作分阶段结合起来的教育方法;三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学生参加真实的工作作为常规,使其成为课程设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的教育计划。

4.美国合作教育规模最大的东北大学(在其2001年4月主持召开的“全国合作教育大会”中)的解释是:合作教育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

5.肯尼斯·赖德1987年在美国出版的《新时期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 New Era)一书中对合作教育的诸多基本因素进行了描述并总结道:“合作教育是经验学习观念(the Concept of Experiential Learning)的一种特殊应用,它将学生参加生产性的劳动列入课程中,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职责。”

6.我国对合作教育也有过一些解释,较为典型的是1991年4月中国产学合作教育协会的成立大会上,当时的国家教委高教司副司长王冀生对合作教育的内涵、范畴和基本特征所做的概括:第一,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质是学校和产业部门共同实施的人才培养过程;第二,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基础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理;第三,产学合作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学生既在学校学习,又有一定比例的时间到产业部门通过参加生产实践进行学习;第四,产学合作教育的关键是实现政治与业务、知识分子与工农、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上述观点和见解虽然从合作教育的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这些不同的视野对合作教育进行了解释,但是,他们的对合作教育的内涵理解还是殊途同归的,即合作教育的实质是把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和校外的生产实践结合起来,从这些解释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合作教育”这一概念已不再是某个国家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一项教育政策或教育形式,是比美国“合作教育”更加宽泛的概念,具有更大的内涵和外延。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涵盖了包括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模式和日本的“产学合作”等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这些解释大大丰富了合作教育的理论,对合作教育的实践产生了重大的指导作用,也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从字面上解释是学校与企业双方围绕某种目标开展合作的一系列活动,其概念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首先,校企合作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与企业的多层次、全方位合作,使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方向更适合企业的需求,并依托企业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校教育功能与企业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更愿意接收学生,并据此提高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其次,校企合作是以校企互利双赢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能成才为目标,以所教、所学、所用对接为基本要求,以学生就业为关键环节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法。

再次,校企合作体现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对此,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这样的论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校企合作主要运用在职业教育中,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它是高职教育大力倡导和推广的一种基本的办学模式,是高职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和条件;同时,高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又是校企合作的最有效和最有代表性的表现形式。目前高职教育界常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两者合在一起表述为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产学研结合(产学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高等学校要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就一定要开展科学研究。教学与科研结合得越好,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就越高,这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的一大基本职能,除了为社会输送人才以外,科技服务是重要内容。学校科研水平越高,对社会的服务就会越好,学校的声誉也越高。

关于“产学结合”理解,目前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是李小峰在其“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一文中的论述,从广义的角度认为产学合作的“产”指的是“产业”,即包括除学校以外的第一产业(农业)、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及其他)等社会各产业部门以及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学”是指广义的教育,包括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事业、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合作”指产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和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之间的结合。从内涵的角度认为“产学合作”包括三个层面:

第一,宏观层面,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发展战略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结合,即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依靠教育。

第二,中观层面,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相结合,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优势互补,合作办学。即产业部门支持和参与办学,教育部门为产业部门服务。这一层面的结合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校企合作办学。

第三,微观层面,产学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即教育要与生产劳动、服务、管理活动相结合,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这一层面的结合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学合作教育,是深层次的产学合作。

在这三个层面的结合中,中观层面的结合是微观结合的前提和条件,因为如果没有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的合作办学,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教育;反过来,微观层面的结合又可以加强和促进中观层面的结合,因为在实施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能够增进了解,从而找到更多的结合点;同时,中观、微观层面的结合的实现又是实现宏观结合的基础,因为只有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相结合,真正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促进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为国家、地方的社会经济建设培养大批急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合格的高级人才,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关于“产学研结合”,目前有多种解释,具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

第一种的理解是“产学研结合”的“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产学研结合是产业、教育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这种解释是从宏观层面上进行的解释。

第二种解释是产学研结合的“产”不仅是单纯意义上企业生产,是指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具有真实性的就业岗位环境,这里不应包括校内的实验和一般性的实习环境。产学研结合的“学”就是把学生的学习过程放到未来就业的岗位环境中去,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和熟悉他们将所从事的工作,从而在心理和技能上产生适应,并在此形成培养目标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产学研结合的“研”在高职教育中应有如下三种含义:

(1)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研究。即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应具备把握专业领域内技术进步总体趋势的能力,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加强对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成为名副其实的产学研结合“双师型”教师。

(2)对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教学研究。在技术进步高速发展的今天,每个专业、每门技能都在快速的变化,因此高职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要紧跟社会需求,不断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

(3)对变化中的社会需求的研究。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所以应用技能培养和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教育的一大特点,对此,需要高职教育对社会需求进行连续跟踪和研究,并具有及时清晰的认识和一定的前瞻性。

这种解释是特指的高职教育的产学研结合,是较微观的解释。

在职业教育界,认为“产学研合作”系由国外的“合作教育”演变而来,由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三次易名而定,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使用的“产学研合作”与本科高等院校所指的含义有差别。目前产学研合作在职业教育中具有代表性的阐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泛指用人单位)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

关于“产学研结合”,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根据OECD(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归纳,世界各国“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下列七类:

第一,一般性研究支持:企业界以捐款、成立基金、捐赠设备与其他研究设施等方式,协助大学进行各项研究。

第二,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大学的研究人员与企业界就个别课题建立非正式的合作研究关系。

第三,契约型研究:企业将部分研发活动委托大学进行,以契约方式和大学进行特定项目的合作研究。

第四,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大学与企业界进行知识与人员的合作交流。

第五,参与政府资助的共同研究计划:政府列出专项预算,资助企业和大学共同进行研发。

第六,研发联盟:各国政府提供资金补助,由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组成研发团队,共同合作申请项目。

第七,共同研究中心:在大学中设立共同研究中心,大学与企业的合作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行,校企双方共同确定中心的研究方向与内容。

在我国,产学研结合又称产学研合作,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现代科学研究、高等教育和生产部门相互合作、共同发展的重大举措。

纵观世界发达国家高职教育模式,大多突出“工学结合”教育,例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以行业为主导的“TAFE”模式等等。他们的成功让我们看到工学结合模式有很多优点,也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与产学研结合不同,产学研结合的主体依托是教师、科研人员,主要是通过科研项目作为载体,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提高生产,同时也提高科研与教学水平,学生参与和受益面不大。而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很多利益。美国1961年在福特基金会支持下进行一次调查,形成的“威尔逊—莱昂斯报告”认为:工学结合、产学合作,可以让学生们在一线岗位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使学生“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深对社会和人类的认识,体会到与同事建立合作关系的重要性”,“大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和自我判断能力”,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己环境适应能力的机会。”“有助于学生就业的选择,使他们有优先被企业录取的机会”。

(四)工学交替

“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它是学生在全日制学校学习期间把整个学习过程分为几个阶段被安排到企业等现场实习的一种教学形式,按照由基础到专业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的工程实践交替进行的一种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或重要环节。学校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企业的实际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顶岗或定岗工作。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方法,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该培养模式运行过程中,学校的老师和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负责对学生的指导和考核,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在我国,工学交替模式最早是上海机械工程大学纺织学院在20世纪80年代从加拿大引入的,采取的形式是将一年分为三个学期,每一学年中有两个学期是在学校接受理论教育的长教学学期,一个学期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实践的短工作学期。

工学交替操作性大于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五)半工半读

《教育大辞典》中将半工半读定义为部分时间劳动、部分时间学习的办学形式,也是学生参加一定劳动、挣钱读书的求学方式。可以看出“半工半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边工作边学习,二是为学习而工作。半工半读在宏观层面上是一种教育制度,在微观层面是工学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我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半工半读使用得非常多,刘少奇在《办好半工半读学校》一文中这样定义“半工半读”:“一半时间劳动一半时间上学的制度,使工作和教育相互成为休息和鼓励。”在20世纪70年代是由厂矿、企业、公社主办,或在中等技术学校、大专院校附设半工半读班,学生一部分时间学习,一部分时间劳动。学习内容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一种成人教育形式。可以看出“半工半读”有两个基本的含义:一是边工作边学习,二是为学习而工作。如今,半工半读又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教育部原部长周济在2005年3月2日的职业与成人教育年度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再一次提到“大力提倡‘工学结合’‘半工半读’……”。

二、相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1.“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如图1所示)

img8

图1

“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都是由“合作教育”发展演变而来的,或是合作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工学结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的,校企合作是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基础和条件,工学结合、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又是校企合作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时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又是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都是建立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基础上的。

2.“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如图2所示)

工学结合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作教育”是顶层的概念,工学结合及其相关概念都是在合作教育概念之下的操作层面上的概念。

第二,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中观层面上的概念,工学结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的技术上的,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又是两种较为具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办学模式,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建立在高职学院进行人才培养具体操作和实践规范层面上的概念,工学结合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产学研结合,是我国在特定的形势下对合作教育特有的称呼,而且这种校企合作的方式为高职学院与企业全方位的合作,不仅解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工学结合的教学需要,还要求高职学院和教师要加强适应社会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而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和社会需求研究,提升高职学院和教师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也是建立在高职教育学院具体操作和实践规范上的概念。

第三,工学交替和半工半读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基础上的两种具体表现形式,是基于学校教学具体操作层面上的微观概念。

img9

图2

参考文献

[1] Dale Williams.Learning from Working.Southwest Publishers, 1967

[2] Nancy Chiang.A Guide to Planning and Implement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s in Post-secondary Institutions.Canadian Association for Cooperative Education, 1988

[3]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operative Education”.Northeastern University, USA Apr.2001

[4] Kenneth G.Ryder,James W. Wilson and Associates.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a New Era.Jossey-Bass, 1987, 8

[5] 中加产学合作教育研讨会组委会.中加产学合作教育研讨会论文集,1993(26)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108

[7] 邓小平同志论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8~9

[8] 李小峰.“工学结合”的相关表述及其历史渊源.职业教育研究,2007(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