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高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浅议高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工学结合”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对正确理解“工学结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仁者见仁,者见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家对其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主要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

浅议高职“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

王晓琼[1]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 成都市 611130)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然而其究竟包含哪些内涵和外延,目前对此的理解因不同的国家和因不同的人而异,在运用过程中也造成了诸多混乱。本文从“工学结合”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对正确理解“工学结合”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工学结合;内涵;外延

“工学结合”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目前关于“工学结合”概念和内涵的表述较少,而与之相关的概念如“合作教育”“产学研结合”“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等的表述却很多,在这些表述之间有许多混淆和混用的地方。事实上,这些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它们彼此之间并不完全相同,如果不加区别地将这些概念相互通用或替换是不恰当的。所以厘清“工学结合”及相关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以使我们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准确的定位,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能够真正地把握其要领和方法,从而获得更好的效果。

一、工学结合的基本含义

关于“工学结合”一词的解释,在我国的辞典、百科全书和相关的工具书中很难找到,各种期刊和论著也很少对这个概念进行界定和表述,为此我们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对“工学结合”字义的解释来理解“工学结合”的基本含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工学结合”的“工”是指工作即生产劳动,“学”是指学习,即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这里所讲的“学”是听讲的意思,主要指在学校听老师进行的课堂教学。顾名思义,“工学结合”就是指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即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主体是学生。由此,本书所指“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在企业和学校两个主体之间接受技能培训和理论培养的职业教育形式,是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

“工学结合”的特点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实施,企业与学校共同承担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与文化教育,学生同时具有学徒与学生双重身份,体现职业教育的实用性,突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性,强调与岗位对接的课程设置和采用企业的评价标准。即学校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学校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工学结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一年分为三学期,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的工学交替形式,也有一个星期几天学习几天工作的建敎形式(台湾),也有每天半天学习半天工作的半工半读形式,还有勤工俭学、订单培养、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和岗位见习等形式。无论是什么形式,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学生的工作作为学校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并给予相应学分。

“工学结合”形式的教学特征表现为“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其载体是综合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让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具体体现为教学内容呈开放性和职业性,真实的职业体验和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多为教、学、做合一,即理实一体、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等;教学场地为学校(教室)和企业(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师结构为“双师型”(“双师型”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对教师个体而言,要求专业教师不仅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的专业操作技能,具有教师和“工程师”的双重知识与能力结构;二是对学校教师群体而言,要求教师队伍必须在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的结构上保持合理的比例,即学校教师和外聘行业企业专家为主体,兼职教师占较大比例,使教师队伍整体具备“双师”能力);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双证”融通,即学历证书的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内容相互融合沟通,其核心内容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要涵盖相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应知、应会的全部内容,并以此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

二、“工学结合”的内涵

关于工学结合的内涵,仁者见仁,者见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专家对其理解有所不同,但是主要内涵还是基本一致的。

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工学结合”的内涵的解释为“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与之相关的、为真实的雇主效力且通常能获取报酬的工作实际中,然后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

我国国内专家对工学结合的内涵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即一部分专家认为工学结合是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与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

第二种情况:即还有部分专家认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时间、工学交替的方式,让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另一部分时间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企业参加岗位生产实习,形成学习——实习——再学习——再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种情况:即另一部分专家认为“工学结合”的内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去理解,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工学结合”是指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适合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工学结合”是指职业学校在遵循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学生的培养采取课堂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实习、实际工作等实践学习环节有机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只是指一般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主要强调的是职业岗位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实际工作的结合。学校(或学校与企业、行业、区域或其他用人组织)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确保工与学的内容、工与学的环节以及工与学的转换过程的正常实施,使实施结果达到学校、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要求,最大可能地保证学生就业。工学结合中的工,其本质还是学,只不过是一种由学校教室到实践(实验、实训、实习、企业实际工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作者认为“工学结合”的内涵具体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主体有两个:一个是学校,一个是企业,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工学结合”要充分体现工作和学习并重。

第三,“工学结合”要求工作和学习深度融合。

第四,“工学结合”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第五,“工学结合”要求企业、高职学院、学生等多方参与。

第六,“工学结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结合。

第七,“工学结合”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第八,“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三、“工学结合”的外延

“工学结合”强调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其外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学结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具体应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路线,坚持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同时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它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过程、本质与规律,为我们高职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工学结合”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好运用。

第二,“工学结合”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的高度凝结。首先它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把学校教育由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走向实践过程为主;体现了我国“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第三,“工学结合”是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教育制度的真正体现。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对当时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在高职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第四,“工学结合”是学校培养和社会需要“零距离”结合的一种最佳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为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有机结合,强调、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好模式。

第五,“工学结合”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工程”和“学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工程”的管理和对“学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纪律、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第六,“工学结合”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一种有效的助学方式。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完全依靠家长的供养,使学生无法自立自强。“工学结合”的方式,学生可通过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培养自立自强的信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对部分家庭收入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也可以减轻家庭负担。

第七,“工学结合”是让学生尝试劳动是一种积极的工作探索。“零距离”培养、“双交叉”都是使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就能适应工作要求,“工学结合”可谓是学生对未来工作的一种探索和学习。

总之,“工学结合”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但是它的核心要领就是“做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我们把将它作为永恒的课题去研究它、把握它,使它的意义更加深远,使我们的高职教育探索出更多的路子。

参考文献

[1] 丁胜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教育新闻网-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2009-07-14

[2] 工学结合的内涵与外延.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

[3] 刘少奇.关于两种劳动制度和两种教育制度.刘少奇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干部会议上的讲话,1964-8-22

【注释】

[1] 作者简介:王晓琼(1964—)女,汉族,研究员,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