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关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关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时间:2022-11-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汉大学作为第一批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遇到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有关问题调查研究报告

——以武汉大学为例

艾天军 余 丽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正在由试点转向全面展开。武汉大学作为第一批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遇到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我们通过问卷对武汉大学的教师(包括博导和硕导)和研究生(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进行了抽样调查,本文结合问卷反馈的数据对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调查对象与调查工具

以武汉大学实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培养单位的导师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随机发放问卷326份,回收32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回收率87.7%。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博导57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19.9%,硕导54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18.9%,博士研究生95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33.2%,硕士研究生80人,占有效调查对象的28%。

调查问卷除调查对象的身份外,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了解程度;第二部分为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支持程度;第三部分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调查对象的影响;第四部分为调查对象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后遇到的问题和建议。每一个部分都由若干个小项目组成。

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是通过对相同或类似问题的回答来了解不同调查对象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了解程度、支持程度方面的差异和共性,通过对这种差异和共性的分析来推断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在实际执行中被了解和被支持的程度。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影响这一部分主要是想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执行后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由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开始实施的时间不长,没有客观的数据来反映这个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查对象的主观看法来从侧面了解;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则是对事先通过访谈和座谈等了解到的调查对象比较关心和集中的几个问题,通过问卷来看这些问题在实际执行中被调查对象关注的程度。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导师与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了解程度(见表1)

表1    导师与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了解程度

img55

分析结论:

博导与硕导相比更关心改革,原因是博导为招收博士生要交纳科研津贴,加上各级部门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行宣传、解释的对象主要是博导,所以博导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了解要大于硕导。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相比更了解改革的政策,说明博士研究生更关注改革,原因是读博士成本更高,牵涉的因素更多、压力更大。

这说明导师与研究生对培养机制改革的关心主要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对改革的背景不是很了解,不太了解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二)导师与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支持程度(见表2)

表2    导师与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支持程度

img56

分析结论: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规定博导必须缴纳科研津贴,而硕导没有这个压力,但从问卷反馈的信息看,硕导反对培养机制改革的比例更大,这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博导对研究生培养体制改革更了解,了解得多就支持。二是改革后总体上博士生的待遇有所提高,而硕士生的待遇有所下降,所以硕导对改革的支持要小一些。同样的原因,博士生支持改革的比例要大于硕士生。

导师与研究生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支持程度是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对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了解得多就支持说明改革的大方向是得到支持的,但目前改革在导师和研究生中的支持率不到50%,这说明改革还需要深化和加大宣传。

(三)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影响(见表3)

表3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对导师与研究生的影响

img57

续表

img58

分析结论:

1.博士生科研津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指标费)的缴纳使导师的经济压力增大了,这有助于改善师生比例,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助教、助管工作不管是导师还是研究生都大力支持,参加社会工作、文体活动、社会活动总体得到支持,但支持率明显低于助教、助管工作。这说明凡是能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措施都能得到欢迎,也说明大家关注的主要是改革中的经济问题。

3.导师在研究生的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压力和责任感大增,这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虽然导师的这个变化短期内在研究生看来不明显。

4.对改革后研究生科研、学习积极性的总体评价略有提高。

(四)导师与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见表4)

表4    导师与研究生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与建议

img59

续表

img60

分析结论:

1.导师为招收博士生提供科研津贴时碰到的问题主要是科研经费紧张,这实现了改革的目的之一,有利于资源配置,减少导师争指标的现象,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至于财务制度上的原因,主要是导师缴纳的指标费需要从科研经费支出,而目前纵向科研经费特别是“973”等项目的经费支付科研津贴的渠道并不畅通,这个是教育部和科技部等部门规定的衔接问题。

2.对于奖助学金的评比是由导师决定还是学院统一评比这两个模式,大部分同学、老师都认为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导师支持分到导师名下的多一些。对奖学金的评比指标,导师主要选择综合表现,说明导师对研究生的评价并不是单一的。而学生中选科研的比例最大,因为科研客观一些,学生觉得这样公平,这是研究生最看重的。对于实际评比结果,研究生基本认可。

3.目前的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下学校对不同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投入比例是相同的,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导师和研究生认为应该提高基础学科资助比例,另外,导师倾向于进一步提高博士生的待遇。

三、小  结

本次调查结束后,武汉大学和其他实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高校提高了奖助学金的覆盖面和额度,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但就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而言,大家最关心的依然是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制度和导师的科研津贴制度。下面结合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对这两个制度进行进一步探讨,作为本文的小结。

1.奖助学金制度

以奖助学金制度代替以前的公费、自费制度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重点,这和武汉大学校院两级财务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实际上是一个利益的分配和投入问题。从总体上说,对研究生培养的投入越多,越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但在投入一定时,如何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研究生的奖助学金制度的设计就很关键了。首先是奖助学金的评比比例和评比时间问题,改革后按照文件规定的奖助学金比例折算,博士生中的70%、硕士生中的60%实际可以不用缴纳学费,这与改革前基本持平。至于助研助学金也就是每个月的补助,博士生每个月800元或者1 000元,100%享受;硕士生中的70%每个月300元,优秀研究生奖学金则有较大幅度提高。总体上硕士生的待遇与改革前相比略有下降,博士生则有一定幅度的提高。基本奖学金和助研助学金一年一评。从本次调查来看,支持以奖助学金代替以前的公费自费制度的导师和研究生只有20%左右。导师和研究生主要反对的是奖助学金的评比比例和评比时间。原因是在这个比例之下奖助学金涉及利益太大。拿不到奖学金或者没拿到一等基本奖学金对于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压力。实行公费自费的时候,虽然也有部分博士生缴纳学费,但应届生基本上是公费。另外,一年一评的压力虽然能使研究生用心科研,但又不能安心科研。博士生,特别是基础学科的博士生,要做出一定有创新、有深度的成果往往需要几年的时间,而奖学金的压力会促使博士生发“短平快”的文章,也容易在研究生、导师中间引起矛盾,不利于博士生的培养。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培养单位和导师将博士生的基本奖学金和助学金打通,平均分配或轮流享受,使奖助学金制度名存实亡。

2009年,在教育部有关文件基础上,武汉大学进一步提高了研究生的待遇,从2010年开始,全日制博士生在全部享受基本奖学金(不用缴纳学费)的基础上,每月可以享受1 200元助研助学金,硕士生全部享受每月300元助研助学金。

这解决了上述博士生奖助学金评选比例和评选时间的问题。博士生待遇提高后,能满足基本生活需要,可以安心科研。但硕士生的待遇提高有限,从人才培养长远考虑,可以进一步提高硕博连读生的待遇,这既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也有利于研究生长远规划自己的科研,更有利于博士生的培养。在给博士生提供了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对于奖助学金制度要进行进一步改革,包括评选的程序、奖助学金的种类设置等。总的原则是奖助学金制度能激励创新,鼓励优秀研究生脱颖而出。

2.科研津贴制度

改革后博士生导师必须用科研经费为招收博士生缴纳科研津贴,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指标费。在改革之前,博士生的奖助学金基本来自国家和学校,博士生导师招收博士生没有缴纳科研津贴一说,这就导致在招生中博导争着招收博士生,另外,博士生奖助学金经费来源单一。从博士生导师的科研经费里面拿出一部分用来提高博士生的待遇有其必要性。国外导师用科研经费给博士生缴纳学费、发放津贴是一个普遍的做法。

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看,科研津贴的缴纳使导师在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过程中压力和责任感大增,这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也使博士生招生中争指标的现象大大缓解,有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导师缴纳科研津贴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有两个:一是部分学科和导师科研经费紧张,缴纳科研津贴存在困难;二是科研津贴作为人员经费,在科研经费特别是纵向经费里面的比例很低,有的项目里面甚至没有,用科研经费支付科研津贴的渠道并不畅通。

第一个问题可以通过科研资助基金解决一部分。第二个问题则主要是教育部有关规定和科技部等部门规定的衔接问题,涉及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高校的科研经费一般是投向硬件,如仪器、设备、试剂等,只有极少部分投向软件,如人员。有的导师的科研经费按比例能支出的人员经费不够缴纳科研津贴,还有一些项目的科研经费不允许有人员经费这个支出,使部分导师虽然有科研经费,但却无法缴纳科研津贴。

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的科研硬件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一些重点院校与国外相比已经差距不大。而科研经费每年持续增加,可以考虑把相当的科研经费投入人员经费,特别是提高博士生的待遇上来,使他们在创造性最强的年龄能安心科研。

研究生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达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出更多创新成果的目的,建立研究生奖助学金制度、导师为招收博士生缴纳科研津贴都是必要的,但不是全部,导师的选聘、评价、退出机制,研究生的招生,科研经费的管理,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等都要相应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