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专题文本的形态特征的分析

新闻专题文本的形态特征的分析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而言,电视新闻专题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专题的主题鲜明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是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观念革新的体现,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

二、新闻专题文本的形态特征

电视新闻专题从生成形态上看,记者在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入调查采访的基础上,对事实和问题作出分析,在最适当的时机予以传播,用对事实详尽的展示、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分析引起观众深层的思考。从构成形态上看,电视新闻专题最集中地代表了电视新闻的表现手法和报道技巧。它是故事化的叙事,有故事情节,有悬念,叙事结构也很灵活。它是形象化的叙事,用画面展示环境、场面、细节,以及人物形貌、动作、表情等。它是新闻事实的真实反映,又有强烈的主体意识渗透。它是纪实性的,也有创意性。它调动电视新闻的各种表现元素,导播、主持、记者,录播、现场,语言、文字、同期声、播报语、录音资料,画面、照片、图片、动画、字幕、特技,音乐、音效等等,艺术地表现新闻事实。因此,它是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形式之一,是电视新闻的艺术品牌。“它在尊重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渗透着创作者浓重的主体意识,具有较强的创造意识。它注重营造诗一般的意境,抒发创作者的主观思想情感,蕴含深邃的哲理意念,给观众以独特的审美感受”[13]。具体而言,电视新闻专题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传播的目的性与时宜性

一般而论,消息类新闻是比较随意的信息传播,有信息则发。而新闻专题有很强的目的性,它是有计划的、经过策划和组织的新闻事件报道。正是如此,它的传播是时宜时效,也就是在时代和现实需要的时候推出。《追沙溯源北行记》开头是记者主持的一段话:

现在是4月8日的下午,我所在的地方是首都机场,在前天也就是4月6日的时候,曾经有一场大的沙尘暴袭击过北京,导致了几十架航班被延误。今天我看到秩序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天气还是有一点儿昏暗,据中央气象台的预告,在明天,也就是4月9日的时候,还会有一场更大的沙尘暴要袭击北京。其实这些沙尘主要是来自于内蒙古的一些沙漠,其中离北京最近的一块大的沙地叫做浑善达克沙地。再过一会,我和我的两个同事就要坐上飞机,我们要到这个沙地去看一看袭击我们的这些风沙到底是怎么产生的。[14]

在沙尘暴一次又一次地袭击北京的时候,人们自然会想到沙尘暴是怎么来的?面对沙尘暴,我们能做什么?追沙溯源,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无疑是现实最重要,最需要的。这就是这个专题的新闻传播的目的性和时宜性,也是这个专题突出的新闻价值所在。

2.主题的鲜明性与深刻性

新闻专题属于深度报道形态,它区别于电视消息等其他报道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不仅要对新闻事实的基本构成进行深层次报道分析,还要充分揭示新闻事实的社会意义价值,鲜明地表现出时代的、社会的主题。新闻专题的主题鲜明性和深刻性的特征是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观念革新的体现,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当今社会的信息传播飞速发展,广大受众已不是像原来那样从不知到知之的需求,当他们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后,更想知道这些事为什么会发生,会怎么发展,这些事对自己、对社会会有什么样的影响等。而这些内容属于新闻事实的深层次信息,靠简要的消息报道是无法做到的。专题新闻在电视新闻中就承担起了这一重任,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如《追沙溯源北行记》不是停留在北京的沙尘暴来源于浑善达克沙地,也不是就沙尘暴谈沙尘暴。它深入地报道了浑善达克沙地沙随风成暴的生态变化和多方面的、深层的原因:

泥土沙化——

【记者主持】

这个土堆(一个孤零零存在的土堆——引者注)只是浑善达克沙地生态退化的一个缩影,在710万公顷的沙地上,像这样残存下来的土堆已经寥寥无几了。沙地中大部分土地已被沙化,而且沙粒细小, 60%以上的沙粒都小于0.25毫米,因此,很容易借助大风迁移。

植被破坏——

【记者主持】

在这片沙地上,我们几乎随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树的残骸,特别是我们发现这个地方,在我身后就是一片大的树根,很多很多的树根,给人一种特别沧桑的感觉,但这些树已经枯死了。从它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可能在十几年前、二十几年前,这就是一片非常美丽的树林,可能很多树在这里生长着,但是现在这些树都已经没有了。它们去哪儿了呢?

【采访】

[李梦友(锡林郭勒盟林业局工程师)]原来这浑善达克沙地,整个都是前面看到的那种大榆树,特别多。还有灌木柳林、黄柳、红柳等等的灌木也特别多。草的植被一般都是30到40厘米,整个覆盖率是50%到60%,是相当漂亮的。尤其是生长季节,要花有花,要草有草,要水要水,确确实实是美丽的锡林郭勒盟大草原,人们来了以后心情特别高兴。可是由于不合理的利用,乱砍滥伐……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破坏植被,这是整个浑善达克荒漠化的主要原因。风一大把沙子都刮到北京去了,所以严重到以后一根草都不长,就像前面那一片,你们看看,一根草都不长。

沙地流动——

【配音】

在沙地中,我们的镜头捕捉到了这样一组细节:无数细细的沙粒在风中悄悄地移动,无声无息,无止无休。看上去似乎很有趣,但真正的危险就隐藏在其中。就是在这样的移动中,从前的草场成了今天的荒漠。40年间,浑善达克沙地中流动沙丘的面积增长了17倍,今天,沙漠化土地在以每年1万公顷的速度递增。

【采访】

[魏德平(锡林郭勒盟林业局局长)]据国家卫星监测,沙漠每年以2%的速度向前推进,也就是每年以1.8公里的速度向北京方向推进。如果再不采取根本性的措施,国家要不高度重视,加以治理,可能若干年以后,这个沙子可能就要推进北京城,北京就有被沙漠埋没的危险。

文本不仅回答了是什么,也回答了为什么,还分析了会怎么样,把事实的本来面目和深刻的本质、重大的社会价值意义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3.内容的典型性与丰富性

在现代新闻传播中,媒体不再是单纯的记录员和传声筒,他们都在寻找机会说话,表现出传媒人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这是新闻传播观念的一大变化。就电视新闻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电视新闻以消息类为主打。90年代初以来,电视新闻专题类节目(纪实性深度报道、调查评论、新闻谈话类等)兴起和迅猛发展,这就是媒体传播观念转变的一个很好的证明。媒体用自己的声音实现着对社会生活的引导,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新闻传播职能,而新闻专题具有主题的鲜明性与深刻性,就是媒体说话的重要武器之一。

要说话,首要的问题就是说什么。要说什么,当然最关键的是选择新闻题材。这就决定了新闻专题的题材内容必须是典型的,丰富的。新闻专题文本的题材内容典型性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敏感地反映着时代社会生活跳动的脉搏。当今世界,是一个全面竞争、瞬息万变的世界,当今的中国更是一个深层革新、迅速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受众是敏感的,新闻传播更应该敏感,以满足受众对社会的敏感区的关注。电视新闻专题就把它的题材内容重点放在社会的一些敏感区上。比如政治变化、国家和民族大事,与人民息息相关,休戚与共,是每个受众最为敏感的东西。经济发展的趋势,市场的动荡变化,物价的涨跌起落、就业的难易好坏等,与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当然成为电视受众关注的热点。道德风尚善恶、教育水平高低、疾病灾难防治、自然环境好坏等,直接影响着人们生存和生活的软硬环境,无疑是人们最为关注的对象。电视新闻专题的题材内容正是这样触及受众视觉最为敏感的区域,深刻地反映出社会生活。如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新闻专题一等奖作品《钟南山:直面“非典”》(中央电视台,作者:王志张士峰王扬孙海南陈洪奕)和二等奖作品《艰难的“粮改”》(黑龙江电视台,作者:韩海钢伊欣苗壮)、《抢救白鲟行动》(宜宾电视台,作者:郭彬张才勤贾君平张作军编辑:李萍),都是反映的社会变革和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敏感问题。

新闻专题文本题材内容典型性的另一方面,是反映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规律,揭示出典型意义。客观世界的事物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有的是本质的,有的是非本质的;客观世界的现象纷繁复杂,有的现象只是社会肤浅的表象,有的却反映着社会的实质。电视新闻专题就是在这各种各样的属性中挖掘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在这纷繁复杂性的现象中发掘出事物的实质和发展规律,使新闻具有表现社会典型意义的价值。比如“下岗”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命运,有关的题材无疑很重大,但下岗的题材内容很多,新闻专题得拍出典型性来。《“凉皮苗老太”传奇》获奖后,编导韩蕾说:“以前我一直不敢碰这个题材,因为没有这个把握:假如我们去拍下岗工人,我们到底想说什么?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给他们同情吗?号召社会给他们捐款吗?托哪家公司安插一个清洁工吗?如果这样,那就还是局限在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的层面,而且即使是针对人,这也不是他真正所需要的,他不仅需要解决暂时的温饱,还需要彻底解决生存问题,更需要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坐标,从而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直到听说了苗大娘的故事后,我们才找到了这个答案:要给他们为生活去奋斗的勇气,给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去拼搏的信念——这才是他们最需要的,能真正彻底改变他们命运的出路。”[15]苗老太具有典型意义,她帮助下岗职工的方式是培训他们,引领他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出路,这是解决下岗职工问题的实质。这也是这个新闻专题的传播价值之所在。

4.叙事的理性和感性统一

每一个新闻专题都是一个新闻故事,但专题却不能满足于新闻故事,它要挖掘故事背后的东西,引起受众感动和思考;挖掘故事中人们的情感和态度,引起受众的反映和共鸣。因此,新闻专题在叙事中要重视事实的深刻性,对事实进行深层剖析和理性思考;用故事的情节、悬念吸引受众,用形象感染受众,用人物情感和音乐情感等打动受众。如《追沙溯源北行记》中叙述风沙的形成,从孤零零存在的土堆,引出土地沙化,探求事物的因果:多年的过度放牧、掠夺性伐木,导致原生植被破坏,沙地生态退化。叙事中采用事实引申出因果联系,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具有强烈的思辨色彩。在叙述植被破坏的事实时,用形象联想的手法,用对比的手法,把感性和理性、思辩与艺术感染、情绪情感共鸣结合起来。

【配音】

在沙地的顶端,一棵已经枯死的断树出现在我们面前,残风中它默默伫立,有谁知道它曾经经历过什么,又曾经目睹过什么呢?

【采访】

[李梦友(锡林郭勒盟林业局工程师)]所以我们搞林的,我搞了一辈子生态,对这种破坏树木、植被的情况,看了以后心里头特别难受。我们把一棵树、一根草都看成小孩一样的亲切,破坏了,我从心里头特别的难受。

结合画面,用抒情的配音激起受众的情绪。接着用记者形象性的叙述和访问人还原事实的描述,引起受众的联想;从茫茫荒沙中树的残骸,到有花有草、有林有水的美丽锡林郭勒盟大草原,对比中让受众去思考。再用访问人形象的比喻表达出深沉的、浓烈的情感,引起受众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当然,新闻专题表现的理性,不是像评论等议论性文体那样,由作者站出来分析评说的,而是融注在叙事之中,融入在画面的形象造型艺术之中。

5.表现的多样性和艺术性

电视新闻专题一方面综合运用了电视新闻的各种表现要素和手法,另一方面又富于创意创新,因此,它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艺术性。

第一,穿插组合的叙事结构。

一般而言,电视新闻专题是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它不是单纯写实纪录那样从始至终地复制事实,完全按照事实的发生、发展顺序构成线性结构,而是根据主题表现和升华的需要,利用蒙太奇艺术,对事实中最有故事情节性的、最能表现主题的部分或片断进行时空穿插组合,构成以横式为主的叙事结构。这种横式组合结构中,利用声画互补的优势,可以自由地转换时空,营造感人的情节,非常灵活,也具有强烈的张力。如河南电视台1997年12月18日播出的人物新闻专题片《盲人李飘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写一个自信自强的盲人生活。文本以艺术创意开篇:[李飘海拉二胡的剪影音乐声中推中片名——盲人李飘海],使人联想起那个生活漂泊辛酸,创造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著名艺人瞎子阿炳。但他不是瞎子阿炳,李飘海的故事从他的修理部开始。文本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而是按表现人物性格的生活情景构成。故事开始在他的修理部修锁,同期声讲述童年——提水、做饭——修收音机,播导语叙述他60年代开始钻研收音机,1992年获奖——机主取修好的收音机,不要钱——骑三轮车到饭店修理收音机——修电视机——为女儿洗脸、缝衣服,同期讲述收养女儿的经过——和女儿上街,买东西,到五保户家——播导语讲述他帮助人、救济人、捐款的事迹。看起来是不经意的组合,但却是人物事业天地、家庭生活、精神情操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时空转换穿插组合中,自然、纯朴的叙述表现出人物原生态的生活,给了观众一个真实的、鲜活的人物形象。

第二,丰富细致的细节表现。

电视新闻专题文本用色彩鲜明的画面来表现人和事,展示生动感人的事件场景,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表情含理、真实优美的效果。而这一切,都有赖于丰富而细致的细节表现。细节是表现人物、事件、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单位,丰富的细节使叙事更丰满逼真。有时一个典型的细节蕴含非常多,非常深刻,往往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细节是新闻专题的血肉,是新闻叙事美的艺术体现。有了细节,故事才真实、感人;有了丰富而典型的细节,才创造出完美的意境,实现其文本的审美价值。如《盲人李飘海》中李飘海修好收音机不要钱的情景,画面、同期声抓住了这一细节:

李飘海:不要钱……

机 主:不要钱?

李飘海:不要……不要钱,走吧……说不要就不要。

这个细节不仅仅表现出人物“给别人修理电器,只要不赔,能不收钱就不收钱。只当做一件好事,回报大伙对他的关心”(播导语)的精神品格,也表现出他倔犟的性格。细节在专题片中的这种表现,正像欧阳宏生先生在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专题片综述中所说:“《奥运追梦人——何振梁》对何振梁的一个个特写镜头,在奥运申办成功那一瞬间的细节描写,反映了奥运追梦人何振梁的人格魅力,表现申办奥运梦想实现后欣慰的心理。《李官奇》中李官奇伏案研究的画面,在实验室工作的情景,在京西宾馆接过由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发明金奖等一系列细节令人难忘。这些专题片作者成功的捕捉到了一个个感人的细节,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表现出一种完美的意境。”[16]

第三,浓情寓理的口语艺术。

在电视新闻中,新闻专题区别于其他体裁的一个最重要方面,就是对新闻事实的意识渗透和情感注入。意识渗透和情感注入,除了用画面造型艺术表现外,当然也运用语言艺术来表达。电视新闻专题文本中的语言首先是口语,特别是播导语,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口语。它有口语的通俗简洁、明白晓畅的优点,又有书面语表意精确和富有文采的特点,尤其注重情感的注入,注重深刻而富有哲理的寓意,使语言极富艺术感染力。广州电视台1994年6月1日播出的《粤海情融天山雪——一个新疆流浪儿童的故事》(李威沙),标题就充满了情感和哲理。文本开头的播导语以对比的手法抒情:

朋友,在你温暖的家庭中,或者有个七岁的儿子擦着鼻涕,玩着众多的玩具;又或者有个七岁的女儿尚在你身边撒娇……

朋友,你可曾想象得到一个弱小的幼童,如何浪迹街头、漂泊社会的悲惨情景吗?

文本的结尾用一段深情而充满哲理的议论表达出新闻专题深刻的主题:

广州和新疆尽管相隔遥远,但生活在祖国这个大家庭里的各族人民都是血脉相连。虽然,这个万里寻亲的故事已经圆满结束,但是铭记在各族人民心间的兄弟般情谊却磨灭不了。

一个优秀电视新闻专题文本的语言总是包含着如诗如歌的词句,也包含着能启迪人们思索的警言妙语。

第四,多元表现的个性风格。

电视新闻专题主体意识参与和艺术追求,以及广泛的题材和电视新闻的各种构成要素、表现方法的自由应用优势,使它能创造、创新,树立自己的个性风格。电视新闻专题文本作为一种纪实性的文本体裁,它的个性主要体现在题材、叙事方式、表现手法等多元化表现上。

在题材处理上,不同的题材必然表现出不同的表现手法,不同的题材内容必然表现出不同的创作倾向。写事的营造戏剧效果,写人的塑造典型形象;关注重大变革的趋“硬”,关注民生、人本的趋“软”,这是常规。电视新闻专题的“创意”,就在这种常规中求变化,通过题材的不同处理形成文本的个性风格。如无锡有线电视台1997年12月7日播出的《“麦德龙”冲击波》(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写市场体制变革,是“硬”新闻。但这一专题文本以“麦德龙”国际超市进入无锡市造成的强烈影响为切口,硬题软化,表现出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观念的变化。这种宏观选题、微观选材、以小见大是新闻专题文本中题材处理的一大特色。

在叙事方式上,电视新闻专题文本可谓不拘一格。有全程纪实,有横断面截取,有现场同期,有实录组合,还有仿真模拟(在业内一般称为“摆拍”)等。如《盲人李飘海》是按表现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的实录组合:自信自强,靠修理电器创下自己的一片天地;善良、高尚的精神品格:收养弃婴,修理电器不收钱,捐款助人;坚强、倔犟的个性:钻研电器电路、照顾女儿生活等。专题的叙事围绕主题,采用画面时空转换穿插组合。2004年度中国广播电视大奖专题片《紧急营救——生死十小时》,记录浙江金华双蜂弗矿“2·27”矿难营救行动。专题叙述十小时生命大营救过程,以现场记录与模拟拍摄巧妙结合,叙事生动而真实。

在表现方法上,电视新闻专题文本充分利用电视新闻的各种表现手法,图像、声音、环境等同期纪录叙事,播导语言叙事、画面叙事,画面描写、语言描写,语言议论、文字说明,音乐抒情、音响烘托等,在善用不同的文本中形成自己的个性表现风格。比如《“凉皮苗老太”传奇》靠现场同期声来叙事,来表现人物的个性和内心世界,完全可以说,它是几个重要的当事人(包括主人公)众口讲述了一个感人的人物故事。当事人的真切讲述,主人公的个性化语言,受益人激动的、发自肺腑的感恩语言,“它是极为朴实的,是实实在在的,是直探到人们心灵底层的。它极少刻意的雕琢、精心的摆布、居高临下的评说,它把推拉摇移、特技、音乐、记者问话等这些主观‘动作’都减少到最低程度,小心地让观众忘记拍摄者的存在,使之全身心地进入所拍入的世界。”[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