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消息文本的开头的介绍

新闻消息文本的开头的介绍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讯头是新闻消息文本特有的构成要素,是消息文本体裁的标志,置于消息文本正文的开头,平面媒体中以异体字标明。导语导语是新闻消息文本叙述新闻消息的开端。它以精练而生动的文字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新闻消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消息文本体裁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例二的导语是第一个自然段,这是中国新闻消息文本导语的主要结构形式。

二、开头

开头对于任何文章文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古人讲究在诗文开篇中即把整篇文章的主旨、目的表现出来,成为统领整个文本的语义中心和结构纲目。从作者角度看,一个好的开头带活整个文章的思路,文章便能顺手地写下去;对读者来说,好的开头既有读下去的吸引力,又便于把握文章脉络,读懂读通。反之,开头漫无边际,言之无物,或语言干瘪,平平淡淡,作者无法写下去,读者更读不下去。俄国著名作家伊凡诺夫早期有篇小说开头写道:“在西伯利亚是不生长棕榈树的。”诗人勃洛克翻开小说,只读了开头便放下不读了。他说:“这是我知道的。”从小说来说,“我知道的”是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的。如果对新闻来说,“我知道的”,甚至是人人皆知的,那就是没有新的信息和信息内涵,更不会有人看了,新闻传播的价值就因此而丢失了。

中国新闻叙事类的两个主体形态:消息和通讯(新闻专题),都非常重视开头,而且其语义构成和结构各具特点。

1.消息文本的开头

新闻消息文本,有独特的开头方式。其开头单元由两个结构要素构成:讯头和导语。

(1)讯头

讯头,也称消息头,是新闻消息的来源,其作用在于明确表明某条消息的版权关系,强调其新闻价值。[6]讯头是新闻消息文本特有的构成要素,是消息文本体裁的标志,置于消息文本正文的开头,平面媒体中以异体字标明。如《中国地铁列车今天穿过天安门广场》:

本报北京天安门9月28日15时15分讯(记者李丹 雷风行)5分钟前,一列银灰色的地铁列车,在距离地面2.8米的地下,首次穿过世界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

讯头由发稿单位名称、发稿时间、地点、类别构成。类别有“讯”和“电”。本地媒体本埠消息为“讯”,有“本报讯”、“本报×日消息”、“本报×地讯”、“本报×地×时讯”、“本报记者×地×时报道”等格式。外埠消息稿源称“电”,基本格式是“本报×地×时电”,由通讯社发的消息是“×通讯社×地×时电”、“×通讯社×地×场所×日×时电”等格式。

广播电视新闻多采用现场录音、录像报道,因而消息来源很少用“讯头”结构,而在消息最后说明消息来源。如“这是记者×××报道的”等。广播新闻和电视口播新闻的消息有时也用“消息头”,其基本形式是“本台消息”、“本台记者××报道”、“本台记者×××地报道”。

(2)导语

导语是新闻消息文本叙述新闻消息的开端。它以精练而生动的文字揭示消息的主要内容,是新闻消息文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消息文本体裁区别于其他新闻文体的重要特征。导语在整个文本中主要作用有三点:立意、定纲和诱众。立意是反映出新闻事实的重点和轮廓,使读者一见便知是什么新闻消息,什么样的消息;定纲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成为新闻文本主体展开的纲要,整个文本叙事的导向;诱众是吸引受众,激发受众往下阅读的兴趣。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正式开头,从结构形式看,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个单元。如《我军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21日已有大约30万人渡过长江。渡江战斗于20日午夜开始……

《羊城家家插鲜花户户食有鱼》:

春节前夕,各路鲜活家副产品涌进广州。讲究朝鱼晚肉、餐餐要鲜嫩蔬菜的老广,这回也大有口福。

……

《杨善卿坚持十年办露天英语班》:

5月中旬,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在汉口滨江公园摄下了一组镜头:

公园的一角。一座中国式的凉亭。它东临滔滔长江,西傍巍巍江堤。

天色微明。凉亭旁的空地上,一个两鬓苍苍、精神矍铄的老叟正在高声朗读英语,同时做着形象化的动作。他的四周站着五六十个身倚自行车、手持课本的人……

这就是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武汉市第六中学教师杨善卿开办的露天英语办。这个不收学费的英语班,已在这里经历了十个春秋,先后有四百多人到此求学。

被人们誉为“社会园丁”的杨善卿,现年65岁。

……[7]

例一的导语是正文的第一句话,与主体之间结构上连在一体,中国早期的新闻消息文本常采用这种导语结构形式。例二的导语是第一个自然段,这是中国新闻消息文本导语的主要结构形式。例三的导语是由几个自然段构成的一个语义单元,这种导语在“散文式”新闻文本中用得较多。

导语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是随着电报在新闻传递中的应用而产生的。从导语的语义要素构成看,它历经了三代的发展。

第一代导语,是美国新闻学家休曼提出的。他认为,新闻宜将要点列于第一句。无论新闻长短如何,其精髓宜列于第一节内。凡“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何故”之答语,能概括于第一节内最妙。此后近半个世纪,“五个W”的导语一直是新闻消息文本导语的构成模式。如《十四名下岗工竞得道路保洁权》:

3月24日上午,随着青岛市教师之家礼堂一声清脆的拍卖槌声,青岛市南区14条道路保洁权被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在竞标中夺走。[8]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等基本要素齐全。

第二代导语,是20世纪50年代《纽约时报》编辑主任特纳·卡特利奇提出的。他在《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中说:“我们认为,再也没有必要,也许永远不会再有必要把传统的新闻‘五要素’都写进一个句子或一段中——何人、何事、何时、何地与何因”。这种导语只是根据需要选择一、二个最重的新闻要素来构成导语的语义内容。比如同样是总统被刺,林肯总统遇刺时,报道写道:

今晚大约九时半,在福特剧场,当总统同林肯夫人、哈里斯夫人和罗斯少校在私人包厢看戏的时候,有个凶手突然闯进包厢,从背后接近总统,向总统开了一枪。(1865年4月15日《纽约先驱报》)

总统今晚在一剧场遭枪击,可能伤已致命。(纽约联合通讯社,1865年4月14日电)

例一与例二虽然繁简详略有别,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却一应俱全,是第一代导语。

肯尼迪总统遇刺时,《纽约时报》1963年11月22日报道的导语是:

肯尼迪总统今天遇刺身亡。

只有时间、人物和核心事件要素,属于第二代导语。

第一代导语、第二代导语都强调导语的“五W”新闻要素,其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全要素,后者强调最重要的元素、部分要素。这只是一个多与少的问题,导语语义构成实质并没有改变。真正对导语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散文式”的新闻文本,其导语没有固定的语义构成模式,或间接包含某个或某几个新闻要素,或只是事件构成的细节元素等等。如还是总统遇刺,福特总统遇刺后合众国际社(1975年9月6日)报道的导语是:

今天晴空万里,阳光明媚,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

这里虽然间接地提示了新闻事件的一些要素,时间、人物,但并没有急于交代事件,而是设置了一个悬念,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吸引人往下读。

新闻学界有人把这种开头称为“第三代导语”,也称之为“散文式”开头。认为“第三代导语的特点就是无特点,也就是说,它没有固定的写法,往往是根据具体情况而灵活处理,随物赋形。当然,不管它如何七十二变,导语的品格,它的引导、诱导功能是始终不变的”。[9]

2.通讯文本的开头

报刊通讯、广播通讯、广播电视新闻专题,无论是记人叙事,还是访谈调查,同消息相比,除了事实的翔实具体外,还在于对事实本质的发掘。深刻的新闻主题意义和事实全面的表现,使它具有更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因此,这类新闻文本,以报刊通讯文本为代表,其开头追求的正是这种震撼力和感染力。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开头: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这个开头以哲理的议论、浓情的笔调、排比的语言,概括出新闻人物崇高的思想、精神和品格,表达了新闻的主题思想。

通讯(新闻专题也是)文本开头的语义构成不拘于新闻的诸要素,而比较侧重新闻事实的深刻意蕴和新闻文本的主题思想,注重开头对读者的吸引力。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1)主题意义式

开篇入题,整个开头的语义由新闻文本的主题思想或新闻事实的深刻意蕴、作者对新闻事实的深层思辨等意义要素构成,是全文的语义中心。如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的开头: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事情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这个开头的语义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者对新闻事实深层思考而产生的情思、情感;二是新闻文本的主题,也是后面三个新闻故事体现出来的意义。开头包含了整个文本的语义中心句:谁(我们的战士)是最可爱的人。如上举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开头,其语义构成有三个要素:一是人物的最可贵之处,也就是主题“领导干部楷模”的内涵,“崇高、忠诚和无私”;二是新闻事实传播的价值意义体现,“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三是新闻主题意义和新闻传播价值意义的载体,也就是新闻主体事实,“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这是整个文本的语义中心句。

(2)事实纲要式

开头概述全文的内容,对新闻事实作概括性总述。其语义构成内容是新闻事实要素的宏观提炼,对全文的语义构成起着纲领和导向的作用。如《“小机”斗“大机”——记发生在大连市的“三师出走”风波》开头:

鸡年大连出新闻,“小机”咄咄斗“大机”。

“小机”者,成立刚两月、人数不满百的村办乡镇企业——大连渤海机床厂也。

“大机”者,成立50年、职工6000多人的大型国有企业——大连机床厂也。

市场竞争,企业较劲,本不足为奇。奇就奇在“小机”厂从厂长、副厂长、技术部主任、生产部主任到几十名技术骨干,全都来自“大机”。

用“大机”厂长周魁的话说:“简直是用刀子一块一块从我们身上挖走的!”

事情,还得从去年秋天说起。[10]

乡镇小企业与国有大企业竞争,争的是人才,人才出走对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这是文本开头的语义构成内容,也正是全文的纲领。接下来文本就是这样构成的:大厂的总经济师、总设计师、总会计师助理出走乡镇企业,办小厂;波及大厂,有近50名骨干投奔小厂;小厂红红火火,大厂元气大伤;人才出走对大厂带来的严重影响;人才出走的原因。

(3)场景情节式

以新闻事实的重要场面、情节或细节开头,其语义构成只是全文语义中的一个构成部分,但却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新闻事实的某一特征语义。《追求——记社会主义实干家、优秀知识分子栾茀》开头这样写道:

X光片子清晰地显示出:在病人左股骨与骨盆的衔接处,有一片发亮的物质,它侵蚀、破坏了周围的骨组织,它就是凶恶的肿瘤——骨癌。

北京某医院的一位鬓发斑白的主治大夫,放下片子摇了摇头说:太晚了,癌细胞已经扩散,按照常规,病人最多还能活两三个月。

大夫步履蹒跚地走到窗前,把前额贴在玻璃上,深深惋惜的目光,久久地凝视着庭园中央——这X光片子的主人。

……[11]

全文叙述了栾茀对党的教育事业孜孜孜不倦地追求、把心血溶入教育事业之中的事迹:从在台湾毕业回大陆,编写讲义、著书立说、编译书籍……到他生命结束,开头的这个情节虽然不是直接写栾茀,但它却是栾茀生命的转折点,是新闻事实的关键点。而正是这样,“我还能为党干些什么呢?”在生命的最后一段,对党组织的追求,在垂危中写关于山西工业体制改革的建议书,起草长达一万多字的《煤大办学思想》等等。这些情节,更衬托出栾茀的生命价值。

电视新闻专题经常以富有感染力的影像画面开头,一下抓住观众。如《盲人李飘海》:

[李飘海拉二胡的剪影 音乐声中推出片名——盲人李飘海]

[李飘海在无线电修理部 修锁]

李飘海的家在河南省临颍县繁城回族镇,家庭成员有他,还有女儿艳艳。家里头本来有三间大瓦房他不住,非住在这里,他说住在这里方便。[12]

一个盲人在修锁,结合播导语,有三间大瓦房不住非要住修理部,人物的性格形象已露端倪,也为以下的情节展开做了铺垫。

情景场面、情节细节是新闻事实中的特殊语义成分,也是新闻事实中最鲜活、最生动的构成元素,以此构成开头单元,改变了新闻文本的常规结构顺序,避免了文本结构的呆板。同时它鲜活生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可以更加吸引读者往下读。

(4)新闻背景式

以新闻事实的某种背景或新闻文本发生的背景开头。这种开头虽然只是起着对事实补充或烘托的作用,但它却更能体现出新闻事实的深刻意蕴,表达文本的深层语义。

以新闻事实的某种背景作为开头,就像文学作品中人物出场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一样:给予人物特定的环境,可以更加突出人物的特殊性格、形象,更具有典型意义;交代故事发生的特殊背景,可以更加显示故事的特殊性质,使故事情节展开更具有故事性。如穆青等采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头:

1962年冬天,正是豫东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最严重的时刻。这一年,春天风沙毁了20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30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10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就在这样的一个关口,党派焦裕禄来到了兰考。

……[13]

人物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出场,决定了他要面临的困难,也决定了人物形象的特殊性,从而凸现新闻事实的深层意蕴。开头的这一背景铺垫,使整个新闻事实的展开有了明确的方向:治理三害。同时,开头单元展示这个背景,也给读者造成悬念:焦裕禄何许人也,能受命于危难之际?如此重的灾害,他能治理吗?怎么治理呢?读者急于读下去,读完之后,掩卷而思:焦裕禄,不愧为县委书记的榜样!这就是文本这种结构安排所追求的传播效果。

以新闻发生的背景开头,实际上是开宗明义指出新闻采访写作的目的,包含了对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导向因素,利于读者有意识地去把握新闻事实、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因此,调查、访谈类的通讯、新闻专题常采用这样的开头。如《菜价追踪》开头:

近一个时期,京城菜价上涨,有些细菜比肉还贵。

为了搞清菜价上涨的原因,记者来到北京的大“菜园子”——山东寿光市,从源头开始,行程千余里,对蔬菜价格变化作了一次全过程追踪。[14]

读者也会在这个“菜比肉贵”的背景下,以“搞清楚”为目的阅读全文。读完全文,不仅只是了解到菜价贵的直接原因,也会认同新闻事实的价值意义:“北京蔬菜从第一批发至零售,差价多在100%左右,这就成为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5)通讯文本开头单元的形式

通讯,也包括新闻专题等新闻文本开头的形式非常灵活,没有定格。可以是一个自然段,可以是几个自然段组成的“序曲”。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序曲”共有七个自然段,1、2自然段交代焦裕禄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场(三害肆虐),3、4自然段写他面对现实是怎样的思想准备(杀出一条路的决心),5、6、7自然段写他如何出场(直接到灾情最严重公社大队去)。作为整个文本的一个独立部分,有时也和作为整个文本结构的一个平行单位。如《北京有个李素丽——21路公共汽车跟车记》,全文分十七节,开篇就是:

(一)

雨点如断线的珠子砸在雨伞上,她的脸上、胳膊上都溅上了雨水。她招呼乘客上车。

拥挤的人群变得有序了:他们一个个在雨伞下跺脚,脱下雨衣,折好雨伞,抖去雨水,依次上车……

她就是李素丽。中等身材,30多岁,海蓝色的套装整洁得体,淡妆轻抹的脸上,闪动一双笑眼。[15]

又如《访厕所》,整个文本分为六个部分,每部分有小标题,开篇就是一个小标题:

百觅不如一嗅

有位旅游外宾,在中国吃了一顿又一顿佳肴后,俏皮地对主人说:我们都爱进餐厅,就怕上厕所。你们中国人的“入口”工作是世界一流的;可惜“出口”工作实在太差。

这几年,旅游点的厕所问题突出地摆到了各级政府领导面前。难道小小一个厕所,真是那么难解决吗?为此记者参观了北京不少公共厕所,访问了有关部门。

说得不客气些,北京市公共厕所的特点是:简陋、臭气大。……难怪有人幽默地说:要找北京的公共厕所,“百觅不如一嗅”。

……[16]

这种结构看似不独立,但它们是文本的开端,具有开头的语义构成特征。例一写人物,一个生动的场景中人物出场,然后再介绍人物。而这个场景选取的是人物的一个特殊的工作情景,是人物工作和精神风貌的缩影。例二以一个事例为背景开篇,指出新闻文本发生的原因,提出了文本要反映的问题,这是新闻文本的主旨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