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时间:2022-10-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正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大学生个人成才、高校育才多方面的特点和需要;它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外延

1.就业能力的定义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是根据大学生就业竞争市场提出来的,但随着研究和实践的进展,这一概念已远远超过了就业本身。它不仅体现在就业环节,而且还延伸至前期的培养和就业后的发展等各环节。因此,这一概念有其充分的生存依据和发展空间,有其更加明确的目的和意义。

国内外常见的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或描述有:第一,就业能力又称就业力,是长期以来求职者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积淀和养成的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第二,所谓就业能力是指人们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第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通过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及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的能力,其评估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生产能力;二是大学生参与社会互动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第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业能力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

尽管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总的说来,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它不单纯指某一项技能、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是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正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大学生个人成才、高校育才多方面的特点和需要;它是大学生赢得社会认可、赢得事业成功的关键,也是就业竞争的核心要素。

2.就业能力的内涵

关于就业能力具体包括哪些能力,至今仍没有定论。针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探讨比较多,有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有从培养者的角度,也有从毕业生角度等各个方面对就业能力进行研究的。

(1)从社会需要的角度

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对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基础。1993年美国缅因州对求职人员胜任素质曾提出八个要求,即自尊、成就动机、基本技能、特殊职业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技能、组织认知技能。

一些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素质要求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人才招聘方面,用人单位首先注重的是毕业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团体合作精神、毕业学校的名气、踏实刻苦的精神、社会适应能力、持续的学习能力等五个因素;在最后阶段,创新精神、实践经历、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四个因素将成为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具有层次性并逐步提升。事实上,无论是学校的供需见面会还是社会上的人才招聘会,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招聘职位以基层工作人员为主,所以一般的用人单位大多根据基层因素进行招聘,主要着眼点在于应聘者是否具备做好一个普通员工的素质,因此专业基础知识、正确的工作态度、道德修养和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考核指标。

(2)从培养者的角度

有人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性能力是前提,专业性能力是关键,差异性能力是核心。基础性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专业性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创新性与创业性。

有人认为,毕业生就业素质的构成分基本素质、中层素质和精英素质。基本素质是毕业生“市场准入”的基础条件;中层素质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决定性因素;精英素质是毕业生顺利走向社会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

有人认为,在内容上,就业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思想能力、实践能力、应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学习能力是指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就业能力的基石;思想能力是指思维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政治鉴别力、社会洞察力、情感道德品质的综合体现,它是毕业生思想成熟与否的标志;实践能力是指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就业环节中的点睛之笔,是各种能力综合应用的外化体现;适应能力是指在各种环境中驾驭自我的心理、生理的调节能力,它是毕业生就业乃至完成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角色顺利转变的关键。

有人认为,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应具有五个要素:一是正确的就业动机及良好的个人素质;二是人际关系技巧;三是掌握丰富的科学知识;四是有效的工作方法;五是敏锐、广阔的视野。有研究认为,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包括责任感、找工作和得到工作的技能、推理和问题解决能力、健康和安全习惯、个人特质。

有人认为,毕业生就业应具备的普遍性能力有自我决策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

有人认为,毕业生要提高就业能力,就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拥有正确的择业心态,摆正就业心态,拓宽就业渠道。

(3)从毕业生的角度

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面对未来的职业,在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训练基础上,需要深入了解和认识自我,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掌握就业政策法规,做好职业选择准备;加强就业心理锻炼,增强心理承受力;注重就业信息收集,有针对性地选择用人单位;掌握求职方法技巧,促进成功就业;加强社会适应能力锻炼,促进角色转换等。

有人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基本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毕业生对自身所学专业课程的理论掌握能力、行业相关知识、企业知识等基本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是一个毕业生在应聘某职位时所应该具备的基本专业能力。其次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这些基本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前提条件,具备这些能力,不一定能满意就业,甚至无法就业,但没有这些能力,那么就业真的成了一个问题。同时还要包括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其中主要包含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是一定的求职技巧方面的知识。

英国著名高校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对“就业能力”下的定义是:“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知识、个人职业素养,并且鼓励、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的实现将在他们未来的职业与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着眼于学生全面的与长远的发展。”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拥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其职责包括指导学生准备简历,向学生传授求职技能,对学生进行职业测评,一对一地帮助学生总结求职经验教训,举办招聘会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等。但这只是实现就业的具体措施,是为了达到短期的目的。在谢菲尔德哈莱姆大学,更重要的是要把就业能力培养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真正具备自主学习、把知识转变为技能、适应环境变化等多方面的能力。

我们认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一般应包括基础性能力、专业性能力和差异性能力三个方面。其中,基础能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正确的就业动机、应聘能力、适应能力等,相当于“产品的包装形象”;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职业岗位所需的特殊技能等,相当于“产品的质量”;差异性能力包括个性化、创新性与创业性,相当于“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3.就业能力的外延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随着就业市场的动态变化、毕业生心理的不断调适渐渐变得更加丰富。它慢慢渗透于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从业和创业的各个环节中,也因此融进了更多的内容。

我们认为,毕业生就业能力在其外延角度上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生涯规划能力,即毕业生经过认真思考和广泛查询资料,得到教师、家长的意见指导,制定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涯规划能力因此成为了就业能力的一部分。

第二,应聘求职能力,即通过应聘获得自己所满意的工作的能力。应聘求职能力包含自我认识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应变能力、展示自我能力、社交能力等。

第三,工作实践能力,即运用所学知识做好具体工作的能力。在校大学生应在学好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等的培养,最好是一专多能,具有从事两种及以上不同具体工作的能力。

第四,社会适应能力,即毕业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要求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应当包括自我激励能力、对社会环境的洞察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对信息的获取与运用能力、拓宽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计划能力、自我决策能力和学习能力、适应变化的创新能力、自身心理调节能力、经受挫折的忍耐力和为目标奋斗的毅力等。毕业生应适时地调整自己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在了解社会环境变化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第五,创业突破能力,即顺利就业的毕业生继续在职场学习锻炼,使自身就业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提高,并走上自主创业的能力。这是就业能力的最高层次体现,它标志着就业能力的最高水平,也是广大就业者追求的自我实现目标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