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语言能成为主持人进行传播符号必须达到的标准

有声语言能成为主持人进行传播符号必须达到的标准

时间:2024-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先生的话浅显地说明,主持人在运用有声语言作为其传播符号时,普通话是其基本前提。从这个解释不难发现,有声语言能成为主持人的传播符号,至少须在如下几个方面达到标准:1. 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在空气中的振动,具有物理的属性。与声母一样,主持人要想把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传播符号,也得刻苦训练掌握单韵母的发音。

一、有声语言

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过:“口头语言能力高,不是‘口若悬河’说个不停,也不是指词藻美丽,才华出众,或者诙谐幽默,引人发笑,更不是孔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那种会说迎合他人爱听的好听话,而是指能用基本的标准语,即普通话,有力而得体地达到说话目的。”张先生的话浅显地说明,主持人在运用有声语言作为其传播符号时,普通话是其基本前提。从这个解释不难发现,有声语言能成为主持人的传播符号,至少须在如下几个方面达到标准:

1. 语音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它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产生于物体在空气中的振动,具有物理的属性。同时,语音又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因而还具有生理的属性。更重要的是,语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必须是全社会约定俗成的,所以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按照传统的分析方法,总是把一个单音节分解成声母、韵母两部分,再加上一个贯通整个音节的声调,也就是说汉语普通话中的每个音节通常都是由声、韵、调三部分组合而成,而掌握汉字的声、韵、调也正是掌握标准普通话的基础。

声,即声母,是指位于音节开头的辅音,往往是字音准确的基础,汉语普通话中也有某些音节不以辅音开头,习惯上被称为“零声母”,如“乌”、“衣”等。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共有21个辅音声母,即b、p、f、d、t、g、k、h、j、q、x、zh、ch、sh、z、c、s、m、n、l、r。根据发音位置和发音部位、发音方法以及发音时声带是否颤动和气流的强弱等特征。这些声母又可以被区分为双唇阻、唇齿阻、舌尖前阻、舌尖中阻、舌面阻、舌根阻、塞音、擦音、塞擦音、鼻音、边音、送气音、不送气音、清音、浊音等,具体分类及发音方式见下表:

普通话辅音发音要领表

img10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加之各地域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以及人员迁徙等诸多原因,在我国境内除了汉语普通话之外,还存在着北方方言以及吴(江浙)、湘(湖南)、赣(江西)、闽(福建)、粤(广东)、客家话(主要在闽粤台地区)等七大方言。即使是北方方言,也在不同地域之间存在很大差别,又可在地域上区分出华北话、东北话、西南话、晋语、徽语等,甚至即使是晋语,晋南、晋北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这不仅为不同地域间的人们相互交流带来了许多不便,也使人们在学习和使用普通话时有很大困难。作为主持人,尤其是面向全面受众从事传播的主持人,要使自己的传播能够顺利到达受众那里,为受众所理解,在语音方面达到普通话的要求既是主持传播的题中之义,也是工作要求。因此,主持人使用有声语言作为符号的第一步就是要在普通话的语音上过关,针对一些方言区h、f,n、l,r、l不分以及平翘舌不分的具体情况,要刻苦训练,争取在语音上达到汉语普通话的要求。

韵,即韵母,是指普通话音节里声母以后的部分,也是字音响亮的关键。普通话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也有的韵母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韵母按结构可分单韵母,即a、o、e、i、u、ü、i(前)、i(后)、er,其中a、o、e、i、u、ü都是舌面元音,i(前)、i(后)是舌尖元音,er是卷舌元音;复韵母即 ia、ie、ua、uo、üe、iao、iou、uai、uei、ai、ei、ao、ou;鼻韵母,分别是an、ian、uan、üan、en、in、uen、ün 等8个复合鼻尾音n韵母,也叫前鼻音以及ang、iang、uang、eng、ing、ueng、ong、iong等8个复合鼻尾音ng韵母,也叫后鼻音。按开头的元音发音口形,韵母又可分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四类(具体参见下表)。

普通话韵母总表

img11

有些方言的韵母跟普通话韵母不完全相同,也为这些地区的人们学习普通话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例如,有些方言中两种鼻韵母并没有什么区分,或者都读成鼻音n收尾的,或者读成ng收尾的;如湖南话、客家话等把i和 ü都念成i,如东北不少地方把o韵母的一些字读成e韵母,西南不少方言把e韵母读成o韵母等。与声母一样,主持人要想把普通话作为重要的传播符号,也得刻苦训练掌握单韵母的发音。

调,也叫声调,汉语音节所固有的,可以区别意义的声音的高低和和升降。普通话声调可分为四类,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为了表示声调的实际读法,普通话的声调通常通过调值来表现。所谓调值也叫调形,指的声音高低、升降、曲直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调值通常采用五度标记法记录。如下图所示:

img12

声调除了可以纯正字音区别词义外,也是汉语普通话字音抑扬的核心,因而也是学习和掌握标准普通话,区分汉语普通话与方言之间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比如,从调类来看,普通话是四个调类,而方言则有三个调类的,甚至还有十个调类的。普通话的调值有平调、升调、降升调和降调,而有的方言则只有平调、升调、降调,而没有升降调,也有的方言里的升降调又恰好是普通话的降升调等,主持人只有明确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掌握正确的普通调声调。

当然,即使全部弄清楚了方言与普通话声调的对应关系,并且能正确地读出普通话中每个字的声、韵、调,也还不一定能精确地掌握和运用汉语普通话,这是因为汉语普通语在语音言面还存在语流音变的情况。所谓语流音变,是指在语流中,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或是在连续发音过程中由于受到相邻音节的相邻音素的影响,一些音节中的声母、韵母或声调会发生语音的变化。普通话中最典型的语流音变是轻声、儿化、变调和语气词“啊”的变化,另外还有词的轻重格式。如下图所示:

img13

轻声,是指在语流中有些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变为一种较轻较短的调子。普通话中的轻声往往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地道”、“东西”、“大意”等词语,一旦读轻声则在意义上与其字面意思有较大的差别。在普通话中读轻声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语气词“吧、吗、啊、呢”等,如来吧、吃吗、好啊、困着呢。

2. 助词“的、地、得、着、了、过、们”等,如在我们生活的自然界里,盛开着无数美丽的鲜花。

3. 名词的后缀“子”、“头”等,如木头、柱子等。

4. 重叠名词、动词(有时也包括形容词副词)的后一个音节,如哥哥、弟弟、看看、逛逛等。

5. 表示趋向的动词,如起来、过来等。

6. 方位词或词素,如天上、城里、地上、乡下等。

7. 习惯用法,如秘书、老婆、相声、商量等。

在普通话中,单韵母er不能与声母相拼。它除了自成音节之外,还可以与其他韵母结合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韵母转变为卷舌韵母,这种现象叫做“儿化”。儿化在普通话里可以起到修辞和表示语法功能的积极作用。如:

表示喜爱、亲切的情感:小孩儿、老伴儿;

表示少或小的意思:一会儿、铜子儿;

表示区分词性:这幅画儿画得真不错;

表示区分词义:火星儿等。

变调:音节在连读时,声调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变调。一般包括上声变调、去声变调、“一”字变调和“不”字变调和重叠形容词的变调。

其中上声变调的规律是:单音节单念或在句尾时不变调;在非上声前变半上,如我们、普及等;两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前一个上声变得近似阳平,如指导、美好等。

去声变调的规律是:去声在非去声前一律不变,在去声字前则由全降变为半降,如意义、奉献等。

“一”字的变调规律是:单用或在句尾念本调,非去声前变去声,去声前变阳平,夹在重叠动词之间念轻声。

“不”的变调规律是:单用或在句尾以及在非去声前念本调,在去声前变为阳平,夹在词语中间念轻声。

重叠形容词的变调规律则是:可变为阴平也可不变。

2. 词汇及语法

有声语言是否能够成为主持传播的传播符号,除了在语音方面达到普通话标准之外,在词汇和语法上也必须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否则,即使在语音方面解决了声、韵、调的问题,同样可能在交流中存在困难和不便,比如在词汇上,普通话的词汇整体格局是双音节化的趋势很明显,有丰富的子尾和儿尾词,而南方方言则有为数不少的单音节词,如普通话的“舌头”、“螃蟹”,粤语叫“脷”、“蟹”,普通话中的“筷子”、“丈夫”,闽语叫“箸”、“翁”等。还有在使用表示程度的语词时,普通话中一般使用“很”、“太”、“真”、“挺”、“非常”、“十分”等词汇,而方言中则有“忒”、“特”、“贼”、“蛮”、“巨”、“超”等。再比如在语法方面,粤语方言有修饰语后置的现象,如广东话“你行先”,在普通话里就是“你先走”的意思,这在普通话中是看不到的。虽说随着经济发展,有些强势方言的词汇开始为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受众所能理解和接受,如人们现在一般也知道“东东”实际上是普通话中“东西”的意思,但毕竟理解和接受的人数有限,理解和接受起来尚需要时日。而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一员,主持人所使用的有声语言必须是能够为全体受众所理解,能够与受众之间存在共同的语义空间才利于其传播的,因此,如果不是针对某些区域受众的传播(如闽南语方言广播等),主持人在有声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方面就应该真正实现“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目前,在主持人使用有声语言作为传播符号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除了方言,在语言中还夹杂着不少外来语和网络语言的现象,如除了大量使用广东话中的“哇噻”,造成所谓的听取“哇”声一片之外,还会时不时夹杂上一些诸如“Fans”、“Fashion”等英语以及“偶”、“顶”等网络常用语,而这不管是从有声语言作为传播符号的角度,还是普通话的定义上来讲这都不能算是一种好现象。

3. 句式

作为大众传播人际化的产物以及主持人在角色定位上的平民化体现都要求主持人在使用有声语言作为重要的传播符号时,除了要达到汉语共同语即普通话在语音、语汇及语法方面的要求之外,还必须在有声语言上体现出应有的人际交往特色,必须使其语言口语化,符合人际交往的特点。如尽可能把单音节词变成双音节词;把不上口、不顺耳的书面语改成口头语;不用或少用文言或半文言的语词,非用不可时要作出通俗化、口语化的解释;不用同音异义的词与谐音修辞格;少用和不用生僻的成语、典故、隐语、行话或术语;不用或少用倒装句等。这是因为一方面大量过于书面的单音词和同音异义词的出现会造成受众在理解时的歧义,另一方面,也不符合受众对广播电视媒体随意视听的实际情况,使其无法听清和理解主持人的传播内容,从而影响受众的视听情绪和传播效果。

当然,主持人在使用有声语言做传播符号,在追求有声语言的口语化同时,也必须警惕其语言的随意化和过度人际化。毕竟,主持人的有声语言属于“汲取书面语的精粹口语”,介乎书面语与日常口语之间,主持人在使用语言的时候,仍需顾及语言的完整性和意义的明确性。如果主持人在主持传播中过度强调语言的口语化,或是频繁使用语义结构不甚完整、需借助特定语境才能理解的简单句式,或在语言中加入大量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和口头禅。如有的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总离不开“啊”、“吧”、“吗”、“呢”,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口语交际的特点,但这种词汇用的多了,不仅影响信息的完整表达,还会超出受众对主持人话语冗余信息的可容忍度,容易给受众留下主持人语无伦次、拖沓啰嗦甚至低俗痞气的不良印象,影响主持人的传播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