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境”

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境”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书将在广义语境的约定下,观照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的区别性特征并继而进行表达创新的研究。但是,首先,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意境生成机制具有稳定的共性;其次,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意境形态与其他媒介的语言传播有着规律性区别。

第三章 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境”——主体在场的幻象世界

有人说媒介联合是传媒发展的大趋势,实际上只有纸质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的本体功能发展成熟,媒介联合才能发挥1+1>2的威力。当前,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挖掘各个媒体深层结构的规律和潜在的优势,才是媒体实事求是发展的根本。

谈广播有声语言须简单交待一下其表达的语境。语言表达的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有些语言学家把狭义语境定义为“语流语境”,即显现在语言结构中的上下文;把广义的语境称作“情景语境”,一般指参与者的主观因素以及时空等客观因素。[1]在此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张颂先生把广播电视有声语言传播的语境概括为: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传播的“上下文”,即在广播电视媒体的话筒前,表达主体播出的面向听众的话;广义的语境不仅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包括“具体对象的量和质、有声语言的内容形式、表达的出发点和归宿、前馈和反馈”等。[2]广播语境与一般言语交际语境最大的不同在于,很多听众的主观因素与传播和收听的客观因素是不确定的,需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作出预设。比如,节目播出的时段与听众收听状态的关系预测、收听环境的分析预测、听众即时的心理反馈,等等。由于存在这些难以彻底解决的不确定性,表达主体必须培养设置自己的对象感,不只是应用在传播当时,在播出前就必须根据调查、经验、预测、联想或者想象对“看不见”、“摸不着”的听众状态和收听环境进行“察言观色”、“随机应变”。一般人际言语交际语境中的不确定性比大众传播语境中的不确定性少得多。“只能被听到”是表达主体最显著的心理主观因素,广播有声语言传播因这种独特的语境主观因素而具有了区别性特征。本书将在广义语境的约定下,观照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的区别性特征并继而进行表达创新的研究。

广播有声语言传播是具有极高艺术性的言语传播行为,其表达创新的艺术属性无须赘言。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的领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范畴,那就是意境。广播的有声语言表达创新正是在这个美学空间中展示出其有独特表现的潜质。

意境,“应该是指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氛围以及可能触发的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3]意境虽然有隐显、藏露、盈亏、明暗、浓淡、虚实、曲直、深浅、清浊、工拙、粗精、动静等之分,意趣各异,层次有别,品位不同。但是,首先,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意境生成机制具有稳定的共性;其次,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意境形态与其他媒介的语言传播有着规律性区别。借鉴蒲震元先生的观点,境分虚实,而且虚实相生。“意境从实境(直觉形象)到触发虚境,产生幻想、联想、扩想形象,同时凭借艺术家或鉴赏者情与理辩证相生的认识与想象能力,进一步造成实境与虚境的相互包容、渗透和转化的完整意境,是经历了原象-原象的综合或分解(幻象)-联想象-扩想象的自发或自觉的表象运动过程,亦即从实境到浅层虚境到深层虚境的运动过程。”[4]一个“生”字将意境的实境和虚境置于动态性的创造和审美机制中,它对本书最重要的启发在于,从实境和虚境动静相宜的包容、渗透和转化的切入点去考察广播有声语言表达的意境特征,从而发掘广播有声语言传播的本体性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