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由于频道、栏目所追求的整体风格不同,接收群体的整体喜好取向不同,具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会偏重于其中的一种表达样式,并以这一表达样式为主,适当兼容其他样式。风格是有声语言表达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风格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声语言表达者之间气质、性格等差异的外化。

第三节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

根据乔姆斯基的观点,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规则把声音和意义联系起来的能力,也可称为语言知识;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则是这种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7]那么,在本书中所提出来的有声语言表达的语体能力既归属于语言能力,也归属于语言运用范畴,是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交叉。

有声语言表达主体的语体能力指的是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长期的创作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依据具体语境,为实现传播目的而进行的认知、适应、表现、修正语体的综合能力。

语体的认知能力——直觉判断属于何种语体类型。

语体的认知能力依赖于有声语言表达者的语体直觉。语体直觉是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运用和语言训练中养成的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的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体的敏感,是表达者在感知文本的刹那不经逻辑推论而对语体整体认知、洞察的一种心理现象。有声语言创作主体的语体直觉更多地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能力,一方面依赖于创作主体在语言方面的天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创作主体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对经验的总结,是逐渐培养起来的敏锐感觉。在很多情况下,对语体的认知往往会“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语体的认知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基本的语体图式的判断、适应方面。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千百次的重复,它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格固定下来。”有声语言表达创作者在长期的语言处理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体式、组织规律、词语的内在含义、情味等就自觉不自觉地以“格”的形式巩固和积淀在有声语言创作者的心理结构中,并且形成一种极其敏感的感应通道,一个个“格”组成了“格的结构群”和“感应通道网络”。这样,当他在重新接受言语符号特性编码时,意识就会与自己头脑中的“格”相契合,立刻触动心弦,以自动化方式对号入座,迅速感知并做出正确判断,将内容和形式联系起来。

语体的表现能力——选取适切的表达样式与表现格调。

当语言的形式和语言的内容在有声语言创作者头脑中对位之后,面临的就是如何选取恰切的表达样式和表现格调来对文本内容进行转化和阐释。

语体和有声语言表达样式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直接的关联,语体要求其表达样式与其总体特点相协调。同时,这协调不是绝对的、教条的、僵硬的一对一关系。换言之,语体与语体表达样式之间不具有唯一性,同一种语体可以有丰富多样的表达样式,而同一种样式也会存在不同的表现格调。

关于表达样式。在不同的电视新闻节目中,由于频道、栏目所追求的整体风格不同,接收群体的整体喜好取向不同,具体的电视新闻节目往往会偏重于其中的一种表达样式,并以这一表达样式为主,适当兼容其他样式。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具体节目中可根据该节目的整体性要求选取、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达样式。以《中国新闻》为例,其定位是“向世界报道中国,以中国人的视点报道世界”,以显示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为宗旨,追求清新明快、亲和淡雅的整体格调。形式上,既有对新闻的播报,又有与前方记者、专家的连线对话,还有对世界各大报纸新闻的播读、评说。有声语言表达主体在将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在坚持电视新闻语体总体特点的前提下,根据不同要求进行相应的有声语言表达样式的转换。

再说表现格调。“艺术家独特的气质,会使他所描绘的事物带上某种符合于他的思想本质的特殊色彩和独特风格,左拉给自然主义下的定义是:‘通过艺术家的气质看到自然’……气质就是商标”。[8]刘勰《文心雕龙》中也说“吐纳英华,莫非性情”,语体的有声语言表达也是和表达者的内在气质、性格等联系在一起的。在同一语体表达样式阈限内,还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差异。风格是有声语言表达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特点,风格的差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声语言表达者之间气质、性格等差异的外化。即所谓“播如其人”。播报式是《新闻联播》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性质而选择的一种语言表达样式,人们熟悉的《新闻联播》中的几个播音员也都遵循着这样的表达样式,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每一个人的语言又各有独特之处——李瑞英干练利落、邢质斌大气规范、李修平温柔绵厚、罗京刚毅冷峻、王宁稳重敦厚……

语体的修正能力——反省、反观之后的自我修正与提高。

有些有声语言表达者不管什么内容、什么语体类型全部都是一种感觉、一个味道,以一种语体表达样式以不变应万变,这固然是语言功力不足的问题,是这些表达者缺乏语体敏感,缺少语体表达判断能力、表现能力的一种反映,更是缺乏自我修正能力的体现。

语体修正能力是有声语言表达创作主体对语体的认知由感性向理性的提升,是对感性认识和自我掌握情况进行的反思和超越。在修正过程中,创作主体把自己对语体的直觉所形成的感觉和印象抽象化,找出语体运用的规律与特征,提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对文本中有问题、不合适的地方提出指正意见;在表达过程中根据具体语境及时调整、修订语体表达样态;由于有声语言表达是遗憾的艺术,在创作活动结束后,总会发现不尽如人意之处,反省、总结创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改正的正确办法,下次表达过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注释】

[1]张颂:《中国播音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13页。

[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滕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7页。

[3]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第144页。

[4]杨建民:《艺术感觉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6页。

[5]《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792页。

[6]刘勰:《文心雕龙·夸饰第三十七》。

[7]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8]莫泊桑:《爱弥·左拉研究》,见《自然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2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