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符号的传达

符号的传达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符号传达的忠实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发信人必须具有进行信息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自觉地根据所要传达的信息,严格遵循符号规则,在系统中选取若干合适的符号,构成能恰到好处地承载该信息的信文。推及一般的符号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符号对应于汉字;二是符号的文化价值对应于抽象信息;三是文化现象就对应于汉字文章,即信文;四是解码规则仍对应于文字系统的词汇学与文法学规则。
符号的传达_符号学Ⅰ——文化符号学

1.传达的基本过程

既然符号系统就是为了抽象价值的传达,那么先来看一个符号系统究竟是如何实现这种传达的,也就是传达将有怎样的基本过程。这个基本过程如图2-16所示,是由信道连接起来的前后两个子过程所构成。在左侧浅灰色框中是发信人的编码过程,在右侧浅灰色框中是收信人的解码过程。

(1) 编码过程(Encoding) 所谓编码过程,是发信人将一个想要进行传达的,复杂、抽象的信息利用符号来实现可感化的过程。如图2-16所示,这个可感化过程的就是利用符号构成一个称为信文的构成体。这一过程是在发信人心理空间中实现的。为了便于厘清关系,在编码子过程中凡信文与信息还都加上标志①,记为信文①与信息①,以示与解码过程中的信文与信息相区别。

图2-16 传达的基本过程

为了便于理解,还是以汉字符号为例进行说明。所谓编码过程,就是用汉字来进行遣词造句、书写文章的过程。选取符号就相当于“遣词”构成信文就相当于“造句”乃至“书写文章”,而所书写的文章就是符号的可感化“信文”。在利用汉字进行遣词造句、书写文章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点,必须根据所要传达的信息,在汉字系统中选取具有合适语义的,合适的汉字单字,这也就是所谓的遣词;第二点,必须由所选取的单词构成句子,进而书写出一篇能恰到好处地承载该复杂信息的,结构完整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信文,这个过程就相当于造句。凡汉字文章都有它的实体,如笔者现在所书写文章的实体就是这一本书,它可以在信道这一物理空间中复制、传送。复制、传送本书的信道就是由出版社、印刷厂、发行机构等组成的产销渠道。经过这一信道,本书就能携带着笔者文章中的信息实现传达了。由此可见,之所以要利用文字来撰写文章这种信文,既由于抽象信息需要信文来实现可感化才能实现传达,又由于抽象的信息需要有物理实体才能在信道(产销渠道)中实现批量复制、并传送给多数的读者。但是为了遣词造句,恰到好处地承载信息,就必须遵循汉文的词汇学与文法学的规则。

推及一般的符号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符号对应于汉字;二是文化现象中的文化价值对应于文章中所要传达的抽象语义;三是信文,即文化现象,对应于汉字文章,信文是可感的,必然具有物理实体,可以在物理空间中进行复制,实施传递;四是编码过程中所必须严格遵循的符号规则,就相当于书写文章时所遵循的词汇学与文法学规则。所以说,符号的编码过程就相当于书写汉文时严格遵循汉文规则进行“遣词造句”的过程。

为了符号传达的忠实实现,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是发信人必须具有进行信息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自觉地根据所要传达的信息,严格遵循符号规则,在系统中选取若干合适的符号,构成能恰到好处地承载该信息的信文。

(2) 解码过程(Decoding) 所谓解码过程,就是收信人在所接收到的信文中遵循符号的规则重建信息,即重新读取其中所承载的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在收信人心理空间中实现的。为了便于厘清关系,在解码子过程中,凡信文与信息还都要加上标志②,记为信文②与信息②,以示与编码过程中的信文①与信息①相区别。如果实现的是理想的忠实传达的话,那么,信文②必须与信文①、信息②必须与信息①完全相同。

为了便于理解,还是以文字符号为例进行说明。它就像读一则用文字书写的文章一样,读者必须完全掌握,并严格遵循与发信人在书写时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规则来解读。这就像作者如果用汉文的规则来书写,那么读者也必须懂得,并严格遵循汉文规则来读取。作者如果遵循日文的规则来书写,那么读者也必须严格遵循日文的规则来读取。如果读者不掌握作者书写时所遵循的文字规则的话,作者写得再清晰,读者看得再真切,结果仍是亮眼瞎子,对其内容仍将一无所知。这就是所谓双方没有共同语言。所以,如果发信人确实具有实现信息忠实传达的强烈主观意愿的话,他就必须研究并掌握收信人所擅长的语言,并用收信人所擅长的语言来进行语言交流。所以当他向中国人传达时,就得说中国话。当他向日本人传达时,就得说日本话。也就是得利用收信人所能听得懂的语言来说想要说的话,而决不能强求所有听众用你所擅长的,而是他们所未掌握的某种语言来进行交流。除非你根本就没有实施传达的主观意愿,那你在交流中就无所谓是否用了听众所了解的语言了,这就像荒诞派的诗。但是从听众的角度而言这不是故弄玄虚,就是故意刁难了。所以,只有利用听众所擅长的语言进行言说,听众才能顺利地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来实现信息的重建,只有这样忠实的传达才能顺利地实现。

推及一般的符号系统,需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符号对应于汉字;二是符号的文化价值对应于抽象信息;三是文化现象就对应于汉字文章,即信文;四是解码规则仍对应于文字系统的词汇学与文法学规则。所以符号的解码过程就相当于汉文的读取过程。只要在信道中不出现影响信文传送的“噪声”,那么接收到的信文②就与发送端的信文①完全相同;如果解码过程中所使用的解码规则与编码过程中所使用的编码规则完全相同的话,就能使解码过程中重建的信息②与编码过程中所要发送的信息①也完全相同,符号的忠实传达就能实现。这时发信人如有实现文化价值忠实传达的强烈主观意愿的话,就要千方百计地掌握,并遵循广大收信人所熟练掌握的编码规则来进行信文的构成。这样,收信人就能利用自己所熟练掌握的符号规则来进行信息重建,正确地读取其中的文化价值。

2.传达的构成要素

可见,为了顺利完成上述的传达过程,如下几个传达的构成要素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构成要素就是发信人、收信人、符号、符号规则、信文与信道六项。下面就来分析各传达要素的性质,以及它们在传达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1) 发信人(Addresser) 发信人既是传达的发送者,也是信文的编制者,以它为代表构成了传达的始端。但是,在一个传达过程中,发信人可能出现如下状况:发信人可能在线、也可能不在线;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实施传达的主观意愿;甚至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发信人。

发信人是否在线,有如下两种情况:一是发信人在线。即发信人出现在收信人接受传达过程的同时,例如讲演就是一个传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信人,就是主讲人,必然与收信人,即听众接受传达的过程同时存在;二是发信人不在线。即发信人不出现在收信人接受传达过程的同时,例如刚才笔者在读四书中的《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但是,据说执笔书写《大学》的是孔子的门徒曾子(前505-前432),他作为发信人,刚才在笔者接受传达过程的同时又在何处呢?虽然他早在将近2500年前就已经永远地“下线”了,但传达过程仍在继续。

在传达过程中,根据发信人是否存在实施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发信人存在实施传达的主观意愿。不论是在线地举办一个讲座也好,不在线地撰写一部著作也好,都存在发信人实施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二是发信人根本就不存在实施传达的主观意愿。如一名罪犯在作案现场留下了作案的蛛丝马迹,这些都将被破案人员作为犯案的“信文”来接受,进行破案。但在犯案现场留下这些蛛丝马迹的却决非发信人,即罪犯的主观意愿之所为,但是传达过程还是出现了。当然,这种传达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就颇有局限性了。诗人写诗,尤其是荒诞派诗,就不一定存在实施忠实传达的主观意愿了。

在传达中,究竟是否确实存在发信人,也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发信人存在。不论发信人在线与否,也不论发信人存有实现传达的主观意愿与否,即可能信文是他刻意的构成,也可能信文只是他无意间留下的蛛丝马迹,反正是出于他的“手笔”。二是发信人根本不存在。如信文根本没有人为的成因,只是源自客观的现象。例如医生给病人看病,他把病人身上所表现的种种症候,或所有病理检查的数据等,都看成是由符号编写的信文,来读出病人所患的病名。这种传达病名的信文源自自然事件,根本就没有人为的信文构成行为,也没有发信人。

总之,在传达过程中,发信人可能是在线的,也可能是非在线的;发信人可能存在传达的主观意愿,也可能不存在传达的主观意愿;甚至发信人也可能存在,也可能根本不存在。这些必将影响传达的样态。如果要实现忠实的传达,那么不仅必须存在发信人,并且发信人必须存在实现忠实传达的强烈主观意愿,否则必然无法实现忠实传达。至于发信人是否在线,则并不影响传达是否能忠实实现。

(2) 收信人(Receiver) 收信人是信文的接收者,更重要的,它还是信息的重建者与受驱动的对象,它构成了传达的终端。因为传达的根本目的首先是“达”,然后是对收信人的“驱动”。如果没有收信人,那么信息既无处可达,更无人可驱动,传达不但失去一切意义,并且根本不可能存在。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收信人都必然、也必须存在。只有收信人的存在,才可能有传达过程或意指作用的成立,只有收信人的存在才会有传达驱动的对象。如笔者的本书,只有各位读者的出现,读者的受驱动,才是本书所希望实现的传达,否则就失去了一切意义。并且,在一般情况下,收信人都是一个社会性的群体,以特定个人为收信人的情况几乎绝无仅有,除非在具有隐私性的通信中。

总之,收信人必须存在,是传达过程成立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3) 符号 为了抽象信息的传达,就必须有能承载复杂信息的,结构完整的可感载体,这一载体就是信文。而编制这个可感信文的,则是可感的单元符号。就像书写汉字文章时承载字义的最小单元就是汉字,在汉语的言说中承载语义的最小单元就是单词。除了语言符号之外,还有众多的非语言符号,有时一个眼神就成为一个承载有“爱意”的符号;有时一举手、一投足就是一个承载有某种人际关系的符号;有时连一个时间的长短、一个空间的位置,凡是能被感知的形式都有可能构成一个礼仪符号。凡符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曾在符号过程中经赋义赋值,而承载有抽象的内容或价值。这在语言传达中,所使用的单词将其表现得最为完整。又如设计符号系统中,可能是由形状、色彩与材质等要素构成能承载某种意义,即文化价值的符号。

总之,符号就是构成符号系统的组成单元,是实施抽象信息传达的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4) 符号规则(Code) 凡有人要想利用汉字书写文章、传达信息,首先就得学习并掌握汉字的单字字形与字义间关系的文字学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遣词;其次还必须学习并掌握单字与单字间接续关系的文法学规则,只有这样才能进行造句。不掌握、不遵循这些规则,就无法具备利用汉字系统进行遣词造句、书写文章,实现信息传达的任何可能。所以,作为一个可用于信息传达的语言系统,首先就必须具有严密的词汇学规则与语法学规则。同样道理,有谁想要利用某个符号系统进行信文构成,实现信息传达,他首先也得学习并掌握该符号系统的符号规则,并遵循这些规则进行符号的“遣词造句”。除非你根本就不打算传达些什么,而胡乱涂鸦,或者只想留给收信人自由猜测的、尚未形成符号系统的自由艺术。所以,为了信息的传达,就必须构成恰到好处地承载有该信息的信文。为了能实现传达,构成恰到好处地承载有该信息的信文,就必须遵循该符号系统的规则。所以该符号系统首先必须具备严密的符号规则。在信文编码阶段所遵循的符号规则,也可称为符号的编码规则。

如果有谁想要阅读汉字的文章,他首先需要学习并掌握汉字单字字形与字义间关系的文字学规则,以及有关单字与单字间接续关系的文法学规则。不然就无法具备阅读汉字文章、接受信息传达的任何可能。所以,作为一个能在信文中重建信息的语言系统,也必须具有严密的语言规则。也就是说必须具有严密的词汇学规则与语法学规则。同样道理,有谁想要在某符号信文中实现信息重建,首先也得学习并掌握该符号系统的符号规则,并遵循它进行解码。在信息重建阶段所遵循的符号规则,也可称为符号的解码规则。并且该符号系统首先必须具备严密的符号规则,即严密的符号语义学规则与严密的符号语构学规则。

所以,符号规则不仅是恰到好处地承载信息、构成信文的依据,也是在信文中重建信息的依据。为了信息的忠实传达,发信人所遵循的编码规则必须严密、无缺陷,收信人所遵循的解码规则也必须严密、无缺陷,并且两者必须完全相同。不然就像与一个两岁的幼童说话,无论如何都说不清,或者就像说话人只会说汉语,听话人只能懂日语,永远无法说到一起。

一般来说,一个符号系统都有自己的符号规则。是否有符号规则是一个符号系统所固有的特性。是否有符号规则还是一个符号系统成熟的标志。所以,凡相同的符号系统必然有相同的符号规则,凡具有相同符号规则的系统也就必然是相同的符号系统。反之,不同的符号系统有不同的符号规则,具有不同符号规则的符号系统也就必然是不同的符号系统。只有在相同符号系统中才有信息忠实传达可言,也就是说,只有在具有相同编码规则的符号系统中才有信息忠实传达可言。

符号规则一词译自英语的Code,在不同学科中,乃至同为符号学中多有不同的翻译,有的译为代码,有的译为编码,有的译为符码等。至少前两者有一定的歧义,这作为科学的术语是有不妥的,只有符码与符号规则一词的意义相同。读者在阅读各种不同的著述时切切注意,不要因作者或译者的用词不当而引起混淆或误解。而本书就采用直白的汉语,称为符号规则。从而在编码时有符号编码规则,在解码时有符号解码规则,不至于产生误解。

(5) 信文(Message) 为了传达一个复杂的抽象信息,构成一个恰到好处地承载这种信息的可感信文是不可或缺的。信文就是以各个符号为单元构筑而成的,具有完整结构的可感符号构成体。所以信文与单元符号一样,也具有可感性。如一篇文章是一个信文,一首歌是一个信文,一篇科学论文、一阕舞剧、一封电报的报文,乃至一段再简单不过的表白、一个礼仪行为、一个产品也都是一个信文,它们都具有可感的形式,它们都各自承载有复杂程度不同的抽象信息。信文还与单元符号一样,它们也都有物理的实体。如一部著作、一篇科学论文、一封电报报文都有用纸张印制的实体;一首歌、一个表白都有声波这一物理实体;一阕舞剧、一个礼仪行为都有存在于时、空的物理实体;一个产品更有特定物质性的物理实体。凡物理实体,都有可能成为人类各种感官感知的形式。凡有物理实体,就能在物理空间中实现复制,凡有可感形式,就能在实施传达时为人们所感知、所识别,从而就能为人们所理解、所把握。

为了能恰到好处地承载信息,信文的构成就像利用文字遵循词汇学与语法学规则进行“遣词造句”一样,必须严格地遵循符号的编码规则进行构成。并且所遵循的编码规则还必须严密、无缺陷。并且,只有能同样掌握与编码规则完全相同的解码规则的收信人,才能利用这一解码规则对信文进行解码,实施信息的忠实重建。

信文既是信息的载体,还是系接发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纽带。当信文通过一个不理想的信道时,就可能产生失真,即收信人端的“信文②”与发信人端的“信文①”的不同。这样必然会使收信人所重建的“信息②”与发信人所发送的“信息①”有所不同,从而不能实现忠实的传达。所以要实现忠实的传达,也就是要保证“信息②”与“信息①”相同,那么,首先就必须保证“信文②”与“信文①”的相同。

信文一词译自英文的Message,它像一封信或一个电报的报文一样,是可感的。但国内在符号学的译著中有众多的翻译,有的翻译成“信息”,有的翻译成“讯息”“资讯”“传言”等。但“讯息”一词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由科学院系统对科技术语所作的规范化活动中,一概被规范为“信息”一词。而“资讯”则是孤悬海外的港台地区对信息一词所使用的术语,大陆上一时沿用者竟趋之若鹜、视为时髦。其实该三词皆同义,都是指抽象的内容而言,所以,将之作为可感的信文的术语使用甚为不妥。至于传言,虽保持了它的可感性,但难以视为科技术语。其实,早在通信(Communication)技术中就已广泛使用Message一词,并由科学院系统统一定译为“信文”。如电报业务中的报文就是当年最主要的信文。所以,本书仍沿用拙著《设计符号学》中所使用的“信文”这一译词。因为信息是抽象的,而信文才是可感的,也才可能具有物理实体。

(6) 信道(Channel) 所谓信道,也就是连接编码过程与解码过程的,用以传送信文物理实体的物理空间。由于接受传达的收信人往往是广大的社会群体,所以在信道中还必须进行信文物理实体的“大量复制”。一般来说,信道还有天然信道与人工信道之分。像教师在教室里上课,其话语就是信文。这个信文的物理实体就是声波,传达声波的物理空间,即信道就是充满空气介质的教室空间。这个信道不用说是一个天然信道,因为信文的物理实体声波,在这个信道中是自动地实现复制,传送到所有学生的耳朵。在这个信道中毋须发信人对它施加任何人工的干预。又如笔者所撰写的本书书稿也是信文。这篇信文在笔者撰写(编码过程)完成之后,也需通过信道实施其物理实体的复制与传递。在这一信道中需要经过人工的编辑、排版、印刷等众多环节进行复制加工才能成书,并需通过发行渠道才能将本书传送到每一位读者手中。所以,这个信道是一个人工信道。在这个人工信道中所必须实施的处理包括两个方面:①通过信道技术,对信文物理实体实施批量复制的生产过程;②通过流通渠道,将信文物理实体分送至多数收信人手中的流通过程。

信文在通过信道时,免不了因种种原因而产生失真的可能。诸如声波传送中,因他人或它物所发出的与信文无关的一切其他音响的干扰,而一定程度地被屏蔽;又如印刷媒体色彩工程再现中因措施的不完善而产生色偏这一系统误差,以及印刷物污损、不清等的随机误差;又如电视媒体的系统参数设置不妥而出现的系统误差,或因雷电与工业电波等因素可能引起的信文随机误差,它们都将使图2-16中的信文②不再等于信文①而产生失真。全过程中的这种因误差而产生的失真现象,都被等效地视为一种信道噪声附加于信道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