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方寸之地的视觉传达

方寸之地的视觉传达

时间:2022-05-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余朝晖设计一枚小小的刊徽,似乎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雕虫小技,然而它却能使“方寸之地,意象万千”,给一本期刊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刊徽设计中的图形,是由具象的图案与抽象的符号构成。在高校学报刊徽设计中,文化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示。在高校学报刊徽设计中,用中国书法及篆刻构成的标志较为普遍。

朝晖

(咸宁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设计一枚小小的刊徽,似乎是不被人们重视的雕虫小技,然而它却能使“方寸之地,意象万千”,给一本期刊带来意想不到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项优秀的刊徽设计往往具有超时空的、丰富的美学价值,犹如符号一样简练,信号一样明确,旗帜一样鲜明。刊徽设计作为现代视觉传达系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表现力。在琳琅满目的高校学报中,我们经常看到:几乎每个刊徽均有其独特的寓意,反映主办单位的精神风貌,彰显刊物的办刊理念。因此,一项好的刊徽设计,定能增强科技期刊的形象识别,而且给读者带来视觉上的美感享受。

一、刊徽的视觉美

综观高校学报的刊徽设计,无论是图形、文字,还是符号、字母等构成的视觉元素,都能强烈地传达给人们某种心理感觉或意念,能给人以更广阔自由的联想空间,让人回味无穷。

(一)动感的图形。刊徽设计中的图形,是由具象的图案与抽象的符号构成。具象图案形象性强、生动活泼、含义表述清楚,具有强烈的识别性、说明性,能给人明确而深刻的印象。例如,《浙江大学学报》以传统的“求是鸟”为主体所构成的刊标设计,保留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浙大校徽中“求是鸟”的基本形状。通过对传统“求是鸟”图形结构的简化,强化了“求是鸟”形象的气质特征。又如《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标志主体图形元素取材于东汉时期的“汉画砖舞蹈人”,以此图作为创作元素,意在挖掘舞蹈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传承性,并借此体现《北京舞蹈学院学报》对中国舞蹈事业发展的使命。再如《黑龙江大学学报》以一条舞动的黑龙为图案,极具动感,蕴涵着黑大学子包容四海、吐纳百川之胸襟,是民族特色与地域色彩完美结合的典范。

(二)幻化的汉字。汉字之美,历经数千年的锤炼,纵越文化的长河,谱写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在高校学报刊徽设计中,以汉字作为符号的形式来进行标志的创意,不乏其例,一方面能给期刊增加识别性,另一方面由于汉字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也能给读者带来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情趣。比如,《北京大学学报》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构成“三人成众”的意象,突出北大的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大学,因大师而大,更因大学生而大。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整个徽章简洁大气,线条流畅规整,蕴涵丰富。又如,《河南大学学报》刊徽图案为正圆形,外圈与内圆为蓝色,象征理想与广阔的发展前景;蓝底上的“河大”两字为由右至左的篆书,给人悠久的历史文化感;校名下方的水浪,象征位于黄河岸边、中原文化与文明发祥地的河南大学历史悠久。再如,《贵州大学学报》运用了篆书的表现形式,将贵州大学的简称“贵大”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体现了现代感、融合感和贵大的历史积淀。

(三)舞动的字母。在刊徽设计中运用英文字母全称或者缩写作为标志的设计元素,同样能增强刊徽的寓意及其识别性。比如,《青海大学学报》以“青海大学”的英文字母“Q”和“U”为主要构图元素,其中红色图案犹如初升旭日,象征朝气蓬勃、蒸蒸日上;蓝色图案形同飞翔之鸟,寓意展翅高飞、鹏程万里。整个图案简洁明快、内涵丰富,展示出青海大学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又如,《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刊徽采用与校徽相同的表现方式,“ HUST”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校名首字母缩写,含义深远,颇具特色。

二、刊徽的文化美

刊徽的文化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念,是其性情特质、气质理念全方位的释放与阐述。在高校学报刊徽设计中,文化美主要通过以下几点展示。

(一)传统图案的文化诉求

我国的传统图形样式不计其数,可以说一切凡能在图案中表达人们期盼的吉祥、寓意内容的,均能成为现代刊徽设计中的素材。例如:动物、植物、器物、人物以及祥云、水纹、火纹、回纹、意纹、团花、边花、中国结等等,无不体现出深植于人们内心的民族意识和情感需求。其中,追溯到距今6500年前大溪文化的“太级图”造型,是中国吉祥符号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图形,在刊徽设计中运用得较为普遍。它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俗称阴阳鱼,两条鱼的内边衔和得天衣无缝,两条鱼的外边是正圆。太极图的5线是所有线形态中最具美感的。在圆形中形成了正极和负极的重复,显示了互相依存而又相互对立的内涵,形象地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体现了道家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理念。比如,《云南中医学院学报》就较好地运用了这一图纹,将太极图的对立统一、永恒运动、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特征延伸到办刊理念中,体现了刊物的专业属性,也折射了本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和历史文化特征。

(二)汉字书法的文化神韵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以汉字为载体,以点画、笔法、书势为内质的抽象造型艺术。书法的构成不过是几种简单的墨色线条,然而确是“造型之造型,抽象之抽象,动静之交汇,时空之凝聚,自我之至深至微的表现”。书法艺术从观察自然界万物姿态得到启示,靠单纯的线条架构,匠心结体而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绎出千变万化的视觉艺术形象,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与风格,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美。比如篆书的清丽、古朴,隶书的雍容高雅,正楷的端庄大方,草书的奔放流畅,行书的纵情挥洒。这种美正是我们在商标标志设计中所刻意追求的。伴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书法艺术已由单一化的表现走向多元化发展,并运用到艺术设计行业的各个方面。在高校学报刊徽设计中,用中国书法及篆刻构成的标志较为普遍。比如《上海戏剧学院学报》由四个人组成一个繁体“戏”字,用篆书草写的形式,将其中的某些笔画作不经意的人形变化,动态随意却又不破坏字的整体构形,集意象美、动态美、抽象美为一体,反映了设计者高超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养。

三、刊徽的意韵美

刊徽的“意韵美”,主要指潜藏在刊徽中需要整体把握的那种若隐若现、朦胧婉转、情感悠远的意境和韵味。美学告诉我们:“丰富多彩且生动形象的审美欣赏,主要是通过想象来完成的。”“美的内容,总是表现为由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组成的外在形式,这种审美对象的形象性,决定了美感的直觉性。”从审美的角度看,刊徽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个性,图必寓意、形必传情,不同的结构形式,给人以不同的美感,它具有人类思想感情韵调和节奏,变化出无穷无尽的鲜明形象,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意韵。通过主观与客观、现实与超现实之间形的转换寓意的融合,不但能使观者在心理上得到愉悦的审美享受与精神鼓舞,而且还能引发更丰富的联想,将视觉传达变得更有趣味性和新奇性。

从广义的审美视角看,高校学报刊徽中,无论从蕴涵生命力的线条、虚实相生的结构,还是到绚丽多姿的色彩表现以及整体布局的章法,所表现的视觉冲击力,都超越了一个无限情景交融的思维空间。在这个意趣盎然的精神世界中,观者都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天马行空,悠游自在,充满落拓之势;或风行雨散,润物开花,竭尽萧疏之美,内心体会到不同表象形态之间的平静与和谐。这其中,就包含了客观与主观、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观察与感受、构思与传达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辩证统一关系。

从艺术作品所要表达的结构要素看,任何一种视觉美要真正进入具有实际存在的感性空间中去,都必须以一定的视觉意象作为媒介,以某种自身的视觉和谐来构成,也就是作品中不同媒介组织相调和而显示出的某种形态特征,而这种意象媒介表现之下的体验便是意韵问题。也只有意象媒介得到充分发挥,使笔触上的豪迈与活泼、情态上的佳妙意象与内在感触相结合,画面才能反映出视觉的愉悦。所以,每当见到一幅优秀视觉作品并被深深打动心坎那一刻,广大受众就会充分感受到意象的微妙韵味变化。在这个有限美妙交融的世界里,艺术家运用的任何美质都可以创造出自然感性与心灵理性的和谐存在,并不断引导广大受众的视觉审美朝向显示宁静清朗的、愉悦满足的和有韵味的、充盈着真情与生命力的艺术精神发展。通过真实、灵活、生动的线条、不同的表面肌理、流畅的色彩,凝结出具有象征性的、无限意韵生动的视觉传达形式。沉浸在人、自然、艺术神韵的完美结合之中,使作品与自然灵感相沟通,最终表达无限的艺术创意和视觉愉悦,获得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精神升华。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整体意识、生态意识、人文导向、雅俗论、多元论倾向等,均对刊徽设计有着良好的启迪。我们只有把握好刊徽设计的精神实质与内涵,通过“无限张扬的言语符号”,去感悟那份“纯粹的声音”,更好地继承优秀传统所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并使其视觉化、形象化,结合现代设计特色,让这样一种文化气韵在设计作品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才能为作品增添更多的神韵,实现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完美融合,从而使刊徽设计更加充满旺盛的生命力。

(原载《编辑之友》2010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