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传播符号

广播传播符号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的传播媒介拥有各自独特的传播符号系统。人声语言,即广播中人物说话的言语部分处于整个广播符号系统的核心地位,主要指包括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语言,记者采录的现场语言等。广播的非语言符号系统由音乐、音响以及有声语言的非言语部分构成。与理性化的语言符号不同,非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主要诉诸受众的情感,其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用来弥补语言符号在情感表现上的不足。

第二节 广播传播符号

符号在人类传播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2]。符号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大类。语言符号是人类所特有的也是最为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以语音和字形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的符号系统。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如汉语、英语)为语言符号,而以其他视觉、听觉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如人的面部表情、动作、外貌、衣着以及声音的语音语调等。

不同的传播媒介拥有各自独特的传播符号系统。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印刷媒介主要运用文字、图片、图表等静态符号来传递信息,广播媒介运用有声语言、音乐以及音响等声音符号来传播信息,电视媒介运用声音、文字以及图像等视听符号来传播信息。

一、广播的语言符号

广播是听觉媒介,声音是构成广播媒介传播符号系统的唯一元素,是广播媒介传递信息的载体,其符号系统主要由有声语言、音乐与音响三部分构成。

有声语言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符号系统,是人们传播信息、交流思想的工具。人声语言,即广播中人物说话的言语部分处于整个广播符号系统的核心地位,主要指包括播音员、主持人的播音语言,记者采录的现场语言等。主持人的播音语言是指广播节目中主持人在演播间里的口述语言;记者采录的现场语言是指在事件发生现场所录制的人声语言,包括记者自己的口播报道以及采访对象的言语等。

与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相比,声音是广播媒介传播信息的唯一通道。因此,在表情达意时广播需要将抽象的文字材料经由词汇、语法、语调重新塑造,转化为听觉材料呈现给听众,新闻、体育、娱乐、服务等信息都是通过人声语言传递给受众的,人声语言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起告知的作用。

二、广播的非语言符号

广播的非语言符号系统由音乐、音响以及有声语言的非言语部分构成。与理性化的语言符号不同,非语言符号所承载的信息主要诉诸受众的情感,其表达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作为人类表情达意的辅助手段,用来弥补语言符号在情感表现上的不足。

(一)音乐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是一门以声音为表现手段的艺术形式。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多种元素的律动组合,音乐将人类细腻多变的情感诉诸听众。通常情况下,音乐语言不是现实世界的客观再现,而是具有写意性。在情感的表现力上,往往比理性的有声语言更深邃,也更有韵味,是广播节目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广播节目中音乐所起的不同作用,我们可以将音乐划分为标志音乐、间隔音乐、补充音乐、背景音乐等不同类型。

(二)音响

音响是指除了有声语言、音乐之外的其他声响,包括自然环境、动物、机器工具以及人的行为动作等发出的各种声响。与音乐的写意性不同,音响注重写实,例如海浪拍打堤岸的响声、清晨公鸡的鸣叫声、婴儿的啼哭声等,这些声响都是大自然或者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广播节目中的音响可以分为实况音响和音响效果两大类。

实况音响“是新闻事物或新闻人物自身的声音,实况音响必须确实是新闻事物、人物所发出的真实的声音,运用在报道中必须是能表现新闻主题、有助于表现事物形象特征、传达现场气氛的具有新闻价值的声音”[3]。在广播节目中,运用实况音响往往能够真实地还原出事情发生时的现场环境,增强信息的真实感与可信性。例如,在广播新闻节目中,记者现场采访的实况录音往往比主持人的语言表述更具说服力,在还原事件发生时真实现场的同时,给听众身临其境的感受,实况音响的环境写实效果是任何文字、语言、音乐符号所不具备的。

实况音响对于叙事也有一定的帮助。人类某些生活状态往往会伴随着一定的声响,典型的实况音响可以代替言语来进行叙事。例如,公鸡的报鸣声意味着清晨的到来,汽车往来的马达声与鸣笛声意味着主人公正身处喧闹的街头,电闪雷鸣的声音意味着大雨将至。除了具有叙事功能,实况音响还增强了广播叙事的画面感与故事性,如听见火车的鸣笛声我们眼前会浮现出火车在铁轨上快速通过的画面,听见鸟鸣声我们会联想到茂密的森林、斑驳的光影。

实况音响还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包含了背景环境中的空间信息与方位信息,体现了声音的全方位性。合理运用实况音响可以帮助听众加强听觉的“景深感”,给人一种空间幻觉,如听众可以从脚步声中判断出与人物距离的远近。

(三)音响效果

音响效果是戏剧、电影或其他舞台演出常用的创作手段之一。它主要是指通过专用的器具和技法,模拟或再现各种自然界真实存在的声响,如风声、雨声、枪炮声等,以烘托环境气氛,增强艺术感染。与实况音响不同,音响效果不是真实的现场声音再现,而是传播者制作出来或者转借过来的声音。它只具有真实感,不具备客观的真实性,主要起到强化节目的表现力、夸张人物的情感、渲染氛围等功效,被广泛地运用在文艺性广播节目、娱乐性广播节目以及广播剧中。

(四)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

副语言是指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并伴随语言的声音。副语言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咳嗽声以及因惊恐而发出的喊叫声等;另一种是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语顿、音质、音高、停顿等。第一种属于音响范畴,第二种属于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

声音在本质上是一种波动,物体振动空气就形成了声波,声波传播出去,刺激人的听觉器官,使人对声音有了感知,这种感知就包括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音量、音调、音色。音量,也称“响度”、“声量”,指声音的大小;“音调”也称“音高”,指声音的尖利或低沉,与“音调”高低有关;“音色”也称“音品”,指声音的悦耳或嘈杂。

声音的音量、音调、音色的不同组合,作用于人们的心理,就有了丰富的内涵。因此,有声语言的副语言部分常被作为强化说话人言语信息以及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增强了声音感知性与表现力。例如,通过音色与音质的不同,听众可以判断出说话人的性别、年龄、性格特点等信息;音高与语调的不同传达了说话人的情感信息;语顿与静默往往用于表达特定的含义与情感。因此,同样的声音,不同的人听来,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对喜爱的声音,会百听不厌,对厌恶的声音,则会拒之千里。

总之,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即所谓以声取胜、以声感人,声音的各种特性为广播利用声音传达信息提供了基础,广播只有充分发挥声音的特色和优势,才会有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