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背景的修改的分析介绍

新闻背景的修改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新闻背景,就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原因的说明。狭义的新闻背景,仅指事物的真实由来。新闻背景的运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据《人民日报》阮秉森先生考证,最早的新闻背景见于1690年9月25日美国波士顿《国内外公共事件报》的一则关于天花流行的报道。

三、新闻背景的修改

新闻背景是新闻事实的延伸,是新闻背后的新闻,它对于读者理解新闻的价值、探索新闻的意义关系密切,所以不能粗心大意。

(一)新闻编辑要有新闻背景意识

唐刘长卿写过一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诗,他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作者要写的是苍山、白屋(茅草房)、犬吠、归人,但却不是孤立地写它们,而是把“苍山”“白屋”放在“日暮”“天寒”的背景下来写,把“犬吠”“归人”放在“柴门”“风雪”的背景下来写,通过比较使其产生新的意义。再如王维的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其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妇孺皆知。作者写的是“孤烟”,是“落日”,但也不是孤立地写它们,而是把它们放在“大漠”“长河”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来描述,通过背景的衬托来突出这一在人们看来司空见惯的事物的异样美。这就是背景的作用。它也被广泛应用在新闻写作的实践之中。

先看一个例子:

我市选手喜获武汉城市圈

“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电视知识竞赛二等奖

本网讯(通讯员 施革斌) 5日,2009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电视知识竞赛在湖北电视台举行,我市选手发挥出色,连闯五关,喜获二等奖。

为了普及武汉城市圈知识,扩大武汉城市圈的影响,省委宣传部、武汉城市圈综改办、省广电总台、省社科院联合主办了此次知识竞赛,武汉城市圈九座城市派代表参加了比赛。我市代表队通过“城市名片”环节、“步步为赢”环节、“舍我其谁”环节、“勇攀高峰”环节和加试环节共五轮的激烈角逐,最终获得了二等奖。

——中国天门网2009年8月9日

文章的第二段就是新闻背景,如不交代,读者就无法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所谓新闻背景,就是指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原因的说明。或者说是“与新闻人物及事件形成有机联系的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2]。新华社记者姬乃甫则认为,广义的新闻背景,是指帮助读者全面深刻理解新闻主体的一切有关材料,包括与新闻主体有关的知识、资料、解释性的文字。狭义的新闻背景,仅指事物的真实由来。[3]

背景也是一种事实,只不过它是一种人们已经知晓的、或者是时过境迁了的事实,通过它的映衬,人们能够更清晰地看到新闻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透视出“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景的运用已经有很长的时间,据《人民日报》阮秉森先生考证,最早的新闻背景见于1690年9月25日美国波士顿《国内外公共事件报》的一则关于天花流行的报道。该报道将12年前的一次天花流行的背景材料用来与当时的天花流行状况进行比较,做出解释,大大加深了读者对新闻事实的认识。

新闻背景有多种类型,从时空关系来看,有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从材料性质来看,有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地理背景等;人物、事件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以成为背景。

我国早期的新闻报道即有采用背景材料的记载,如《时务报》曾登载过一篇题为《广西开办铁路》的消息,第一句话就是背景:“广西自龙州开关后,以道路遥远,商旅不前。”此处的背景材料,意在昭示广西开办铁路对于连接广西和内地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急剧增长,各种各样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数量和速度铺天盖地而来,这些信息有的明白清晰,可以无须解释;有的则价值内涵,人们一时难以理解,需要媒体做出解释。可以说,在我国步入小康社会的今天,正确选择与准确解释信息已经成为传播活动的当务之急。

但是,许多编辑并没有形成牢固的新闻背景意识。1992年12月17日,首都各报同时刊登了一则关于我国将实行弹性工资计划的消息,这则关系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消息,由于缺少必要的背景解释而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

该消息报道说:

“从1993年起,劳动部对各地不再下达指令性的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技工学校招生等计划指标,普遍实行动态调控的弹性工资计划。”

“劳动部部长阮崇武在近日召开的全国劳动厅局长会议上说,劳动部从明年起将按投入产出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调控各地区企业工资总量,通过调控工资总量间接调控职工人数。计划考核方法也由过去‘年初刚性控制、年底全部认账’,转变为根据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状况做出动态调整。”

“阮崇武指出,各地区可在动态调控的弹性劳动工资计划中,结合实际,对不同企业采用不同的劳动工资调控方法:第一种方式是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这适合于目前多数国有企业;第二种是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这适用于由于各种客观原因暂未实行工效挂钩,但又有社会效益的企业;第三种是仍由国家计划指标控制工资总额,主要针对长期经营性亏损又严重缺乏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机制的企业;第四种是企业自定工资总额,劳动部门以经济和劳动生产率为标准来考核企业的增资幅度,这只适用于少数自我约束机制健全的企业,如股份制或比照‘三资’企业办法管理的企业。”

这则消息至少应作如下背景解释:

①弹性工资计划、动态调控、刚性调控、工效挂钩、自我激励、自我约束机制为何物;

②为什么要实行弹性工资计划;

③弹性工资计划对经济体制改革以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④为什么实行该计划后,劳动部就可以不再下达职工人数、工资总额以及技工学校招生指标等方面的指令性指标;

⑤该计划与职工切身利益的关系。[4]

如果该消息提供了以上背景材料,它给读者带来的显然不会只是劳动人事部门的业务人员才能读懂的专业术语,而是大家都能明了的关于弹性工资计划“欲知、未知、应知”的内容。

(二)要注意凸显新闻背景的功能

新闻背景的修改,要努力突出其如下各方面的功能:

1.深化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新闻事实与记者主观认识的有机统一,也是受众对新闻作品的理性解读,只有这三者形成共振,新闻传播才最终完成了其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的接收和理解是最关键的一环,如果他们对新闻的意义缺乏理解,整个传播活动就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因此,记者编辑要想使受众对新闻价值有足够的认识,使用新闻背景就是一个办法。比如在《“零”的突破》(见本书第56页)中,作者特别点名许海峰获得金牌的背景,指出它是在“零”金牌背景下取得的,意义非凡,对读者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有效地深化了新闻主题。

2.解释新闻事实

有许多新闻事实需要通过背景材料加以解释,否则受众就会产生疑问,从而影响传播效果。如《湖北日报》1997年12月10日的报道《南京大屠杀又添新证据——历史学家章开沅整理公布〈贝德士文献〉》。报道不仅交代了章开沅教授发现《贝德士文献》的过程,而且对有关贝德士的人物背景和相关史料背景作了说明。报道说:

《贝德士文献》的主人贝德士是耶鲁大学历史学博士,1920年即来到中国南京,创办了金陵大学历史系。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时,他与另外20多名外国人组建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并邀请德国西门子公司职员拉贝出任第一任主席,这位拉贝先生就是《拉贝日记》的作者。其间,贝德士作为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的组织者以及最后一任主席,保存了这个组织的全部正式文件。作为重要证人,贝德士还先后出席东京、南京两次军事法庭对日本侵华主要战犯的审判。1950年贝德士离开中国时,将所有资料带回美国,并对外秘而不宣。直到1978年去世时,才由家人将这些资料捐给耶鲁大学。但因这些总计15卷的史料“淹没”在131卷文献中,一直未被发掘。

报道进一步对《贝德士文献》的史料价值做出了解释:

据《贝德士文献》记载,贝德士曾于1938年1月10日写了一封信,记叙了日军占领时,在金陵大学校舍中避难的3万名中国难民中,发生强奸案8000宗以上,女难民中从11岁幼女到53岁老妇无一幸免。贝德士在1938年写的一篇论稿中称,“最有可靠根据的事实是,在日本军队前进时,在上海至南京地区至少有30万平民已被杀害”。

这样的交代是十分必要的,它不仅雄辩地证明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而且对于读者理解《贝德士文献》的意义和价值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3.回答新闻关系

现代社会是一个关系复杂的社会,任何新闻事件的发生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它的发生和消失必然同周围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解释新闻事件与其他事物的联系,探索新闻的本质特征,既是新闻背景的任务,也是新闻背景所具有的功能和作用。1997年2月,泰国货币危机爆发后,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就明确指出,关于泰国货币危机的报道,可能涉及这样一些问题:泰国货币危机是怎样发生的?泰国的金融危机为什么会引发整个东南亚金融市场的危机?泰铢的贬值将会对亚洲的“四小龙”和“四小虎”的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对整个亚洲经济会产生什么影响?怎样从泰国“地产泡沫”的破灭来观察东南亚泡沫经济的危险性?东南亚金融危机与出口大幅下降有何关系?这次金融危机与国际游资的兴风作浪有何关系?怎样有效防止国际金融过度投机的行为?怎样健全本国的良好的金融调节机制?泰国金融风波对正在建立健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中国来说,有什么借鉴作用?给我们提供了哪些有益的经验和教训?这十多个问题,无论回答哪一个问题,都必须采用背景材料。[5]背景材料的运用,有助于问题的澄清,使错综复杂的新闻关系清晰可辨,新闻的主题因此得到深化。

4.表明作者的倾向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为了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一般不宜直接陈述记者的观点。但是记者和编辑可以通过提供新闻背景的办法来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因为采用什么样的背景解释来说明新闻事件完全取决于记者对新闻事件的立场和态度,所以聪明的记者、高明的编辑常常将自己的观点隐藏在刻意挑选的背景材料之中。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睦卫采写的《新纳粹首领登上德军最高学府讲台》,报道在披露了一个名叫罗德尔的新纳粹首领于1995年1月在汉堡联邦国防军指挥学院发表了一篇以《保护俄罗斯德裔少数民族利益》为题的演讲后,揭示了如下背景材料:

据说,现年68岁的罗德尔的公开身份是一名律师。作为一个极右恐怖组织的首领,他曾于1982年以策划谋杀和直接参与多起爆炸事件而被判处13年徒刑。1990年被提前释放之后,罗德尔更加积极地从事极右犯罪活动,其中包括为极右书刊《奥斯维辛的谎言》撰写前言。

这一背景材料有力地点明了德国联邦国防军让新纳粹首领到德军指挥学院发表演讲的实质。同时,记者隐藏在背景材料中的倾向——德国舆论认为,本次事件是德国联邦国防军建军以来曝出的最大丑闻,也自然会得到读者的认同。

5.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作为铺垫或填充

新闻背景作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铺垫与填充,在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节目里扮演“安全阀”的角色功能。这在庆祝香港回归的大型实况报道里得到了成功的体现。[6]

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97年7月1日的大型直播节目《百年长梦今宵圆》为例:为了使整个报道具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纵深的历史背景,使受众能够透彻而全面地了解重大新闻的幕前幕后及整个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百年长梦今宵圆》节目组广泛收集了一切可能用到的有关香港问题的材料。7小时的现场直播,播出字数为100 800字,备用的背景资料共72 699字,播出的脚本中使用的背景资料39条共6000字,占整个播出量的6%,另外还有30分钟涉及国家领导人及有关香港问题的音响背景资料。

7月1日凌晨,在《百年长梦今日圆》大型直播节目中,主持人与特邀嘉宾穿插介绍新闻背景,使听众在收听节目时,既了解了香港回归庆典的现场情况,又了解了香港的过去,展望了香港的未来。电视画面只能一个一个地播出,中间还得插播广告;广播则因其容量的巨大,得心应手地全方位报道了各个事件的发生及其背景。零点前后同时开始的项目很多,当电视画面停在英国皇家游轮的那段时间,广播一枝独秀地全面介绍了国内国际反应,恰当使用了香港的地名来历、三代领导人心系香港回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产生及未来形势等背景资料,使整个大型直播节目具有信息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从而吸引了听众对香港新闻事件的全面认知,同时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

背景资料的成功使用,使香港回归这一举世瞩目的大型直播节目得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和更为完整地展开。它预示着在今后类似的大型直播节目里,背景材料有着极大的用武之地。

(三)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背景材料的运用大体上可分为“明用”和“暗用”两种。所谓“明用”,即采用新闻主体事实以外的材料来说明新闻事件发生的历史、地理、环境与原因。所谓“暗用”,即通过描绘新闻主体的现场、现实事实,揭示“新闻背后的新闻”。明用的背景材料通常具有历史性、综合性和主体性特征。

以毛泽东所写《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为例:

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城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这篇新闻的主体事实是“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接下来的背景材料是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通过对这些背景材料的交代,很好地揭示了南阳这个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地位。这些背景采用的都是新闻主体事实以外的材料,与新闻事实有一定的时空距离,是从属于新闻主体事实,并为新闻主体事实服务的,在文字表述上具有综合、概括的特点。这是一种“明用”的形式。

西方记者很重视“暗用”背景材料,注重将背景材料巧妙地和新闻主体事实融合在一起,使受众在不经意间加深了对新闻主体事实及其变动状态的理解。

路透社对中美首脑会谈期间的报道:

白宫今天以军乐、21响礼炮和红地毯的礼遇欢迎为举行首脑会议而来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

江泽民的汽车在军乐声中经过一对举着美国和中国国旗的士兵,驶进了南草坪。他在克林顿总统的陪同下检阅了仪仗队。

克林顿政府所有高级官员以及前国务卿舒尔茨和黑格都出席了这一仪式。对这位中国领导人的接待,白宫对最小的细节都极其注意。中国问题专家说,克林顿政府知道中国人注意礼节,因此在接待的礼仪上很是下了一番工夫,力求避免最小的疏忽。

——路透社1997年10月29—30日

这篇新闻的主体事实是白宫欢迎江泽民。围绕着新闻主体事实,记者从两个方面补充了背景材料:一是白宫以何种规格欢迎江泽民;二是白宫对江泽民访美的重视程度。以上这些现场描述性的背景材料都是为了说明白宫欢迎江泽民的规格之高,它们和新闻主体事实融合在一起,成为新闻主体的有机部分,具有强烈的现场性、现实性和主体性特征,是一种“暗用”的背景材料。在说明白宫对江泽民访美重视程度的时候,报道倒是“明用”了一个由“中国问题专家”提供的背景材料,“中国人注意礼节”。于是乎,“白宫对最小的细节都极其注意”,“力求避免最小的疏忽”。——显然,西方记者更喜欢采用与主体事实接近或融合在一起的背景材料。

从路透社的另一篇关于白宫欢迎江泽民的报道里也可以看到暗用背景的情况:

江在为克林顿夫妇、为两国的和平、繁荣和友谊祝酒时,用英语引用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

——路透社1997年10月30日

记者从现场“捡”到的这条背景材料——“用英语引用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既说明了江泽民的英语水平,又说明了江泽民的文化素养,同时江泽民在这种场合下引用美国诗人的诗,也是对美国人民友好的一种表示。查阅新华社报道的同类稿件,竟没有一篇注意到这个细节背景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