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龚澎与乔冠华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

龚澎与乔冠华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龚澎与乔冠华的国际新闻传播活动1946年春,世界各大城市曾行销一份16开的英文刊物《新华周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外文刊物。郑安娜认为龚澎与乔冠华很般配。于是,冯亦代夫妇分头征求龚澎和乔冠华的意见。1943年11月,龚澎和乔冠华悄悄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没有任何仪式。龚澎奔忙于记者群中,大力宣传中共主张和平的方针,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

第六节 龚澎与乔冠华国际新闻传播活动

1946年春,世界各大城市曾行销一份16开的英文刊物《新华周刊》,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份外文刊物。

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了便于在国际上展开争取和平民主的舆论斗争,于1946年5月17日创办了《新华周刊》。这份对外传播的刊物是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筹办起来的,编辑部设在上海法大路(今金陵东路)23号,主编乔木(即乔冠华),龚彭负责发行。

1914年10月10日,龚澎出生在日本横滨。那个时候,她的父亲龚镇洲受托为蔡锷的护国军筹款代表,多次到新加坡南洋一带华侨中募捐。孙中山在广州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任命龚镇洲为虎门要塞总指挥。他们一家便在广州住了下来。从20年代开始,龚镇洲大部分时间住在上海,龚澎和姐姐龚普生在1928年同时进入上海圣玛利亚女中就读。

1933年夏,龚澎考取了北平燕京大学历史系。作为美国的私立大学,国民党的控制相对于其他国立大学要松得多,这在客观上保护了学生爱国思想的发展。龚澎于1936年在燕京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由于意见不同,燕大党支部没有参加北平学生第五次游行。中共北平学委认为燕大支部拒绝上级的指示,就把燕大支部成员开除出党。陈洁、龚澎等十名学生就这样被“集体开除”了。1938年陈洁、龚澎等到达延安后,在刘少奇的过问下才恢复了党籍。

1937年夏天,龚澎自燕京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在上海的6个月中,龚澎在圣玛利亚女中教书,并兼任赈济工作。后来龚澎决定奔赴延安。1938年春她到延安后先在陕北公学学习,随后转至延安马列学院学习。龚澎一口流利的英语使她崭露头角,她经常参加一些翻译工作。在燕京大学时,龚澎就曾经译过《西行漫记》。1938年9月,龚澎告别延安,渡过黄河进入太行山区。本来她是去新华日报社工作的。但是到了八路军前方总部驻地,龚澎就被留下了,分配到总司令部秘书处工作。1940年8月底龚澎离开晋东南前往重庆,来到了曾家岩50号周公馆,来到了周恩来身边。在重庆,龚澎历任《新华日报》记者、中共驻重庆代表秘书等职,但是她的最主要的工作是周恩来与外国记者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龚澎还是周恩来的秘书和英语译员。

龚澎在新闻发布工作方面表现出少有的天赋。她的新闻发布经历可以追溯到几年前。1935年“一二·九”学生示威游行后,根据斯诺的建议,龚普生、龚澎姐妹于12月12日举行了一次外国记者招待会。参加记者招待会的除斯诺以外,还有合众社、《芝加哥每日新闻》、《华北明星报》(天津)、《亚细亚杂志》、《密勒氏评论报》(上海)和《大学》杂志记者。龚澎向这些记者介绍解放区的抗日战争以及解放区统一战线的真实情况。对一些为反动宣传所蒙蔽的外国记者,龚澎非常冷静,不卑不亢,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说服。

1940年8月1日,龚澎和从德国回来的留学生刘文华结婚。为了抗战,蜜月未满,夫妻便匆匆分别了。龚澎于8月30日离开太行前往重庆南方局。不久,刘文华调任太行第二军分区政治委员。行军路上,随军作战的刘文华因盲肠炎突发病故。不久,龚澎的父亲也去世了。龚澎从痛苦中挺立起来,用紧张的工作来缓解哀痛。就在这时,她认识了刚来重庆的乔冠华。

1939年到1940年期间,乔冠华在香港以乔木的名字发表了许多有关国际问题的文章,内容丰富、材料翔实,而且很有文采,写得生动活泼,很有可读性。1942年他调到新华日报社,正是皖南事变后,工作重点在于争取国共继续合作,国际问题就不那么突出了。1943年以后他以于怀为名,每两周撰写一篇国际述评,刊登在《新华日报》上。1942年9月下旬,乔冠华经桂林赴重庆,途经贵州时翻车,当他出现在老友冯亦代面前时,眼镜的腿也折了,只好系根绳子挂在耳朵上。乔冠华和冯亦代是在香港相识的老友。故友阔别重逢,乔冠华就住在冯家。冯夫人郑安娜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重庆街头与龚澎相遇,了解了龚澎的近况。郑安娜认为龚澎与乔冠华很般配。于是,冯亦代夫妇分头征求龚澎和乔冠华的意见。他们亦有此意。1943年11月,龚澎和乔冠华悄悄结婚了,他们的婚礼没有任何仪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民希望有个和平环境,重建家园。这时期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情况都十分关注。国外新闻机构派到重庆的新闻记者大大增加,国外使团人员也多了。龚澎奔忙于记者群中,大力宣传中共主张和平的方针,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1945年下半年,国民党政府还都南京,中共代表团的大部分人员也随后到南京,在南京梅园新村成立了办事处。当时在上海马思南路107号也设立了周公馆。1946年龚澎、乔冠华和部分外事组人员住在马思南路。那时龚澎和乔冠华带领几个青年人,除每日向国外和驻上海的外国记者发出大量新华社电讯稿外,还办了一个外文刊物《新华周刊》,这是中共第一次在国统区发行的英文刊物。这个刊物主要对外传播中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国外很受重视。当时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国内的和与战十分关注,而国民党的宣传机构根本就没有真实的报道,国外从那里得不到可靠的消息。《新华周刊》有各种消息,报道也都比较客观真实,所以很受欢迎和重视。就这样,有关中共和解放区的消息源源不断地传到世界各国。这种情况使得国民党十分恼火,于是下令《新华周刊》停刊,邮局不予寄出。

1946年10月,周恩来准备率中共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撤回延安。他行前对留在国统区工作的人员作了安排:大部分人回解放区,一部分有掩护条件没有公开过身份的人留下作地下工作,还有一部分则乘坐轮船从上海去香港开辟新的战场。

img65

龚澎与乔冠华

抗日战争年代,中共在香港的工作本来有一定的基础,但太平洋战争以后,日本占领时期,中共的人几乎全部撤回大陆。1946年再去香港开展工作,困难很多,初到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先是各自投亲靠友分散居住。一个多月以后才在铜锣湾租了两层公寓楼,那时这一带还很荒凉,交通也不方便,但他们能集中住在一起,工作上就方便多了。龚澎一到香港就着手筹备出刊物。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1946年12月31日,英文半月刊《中国文摘》(China Digest)在香港开始出版。刊物一问世,各国要求订阅的函电就雪片般飞来。《中国文摘》出刊后,龚澎手下只有六七个人,从选稿、改稿、编排以至校对都是这几个人干的,重要文章的翻译、撰写、定稿以及看大样都是龚澎和乔冠华亲自动手。香港没有特务捣乱和审查关卡的束缚,天地开阔了,可以放开手脚工作。龚澎既是这个小分队的头,又是和大家在一起的普通一员。每期杂志有相当一部分是她写、她编或者她译的,她还要审定全部稿件。每期的时事评论“观察家”专栏,几乎都是出自她的手笔。她屋里的打字机声,常常是深夜不停。在每两周一次的编辑会上,她总是仔细倾听大家的意见,然后才发表自己的见解。她很注意让每一个同志都有一份贡献。龚澎夫妇在香港工作直至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出任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亚洲司代司长,同时还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新闻总署国际新闻局局长等职。龚澎出任情报司(新闻司的前身)司长。从此以后,龚澎一直与新闻发布为伴。1954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期间,龚澎和黄华一起成为中国代表团的发言人。1960年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时,龚澎担任中国代表团首席发言人。20年中,龚澎多次以新闻司长、部长助理身份随周恩来、陈毅出访,足迹遍及亚非欧。

在“文革”中,龚澎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三反分子”,遭到迫害。由于过度的紧张和忧郁,她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1970年9月20日,龚澎因病逝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