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分析介绍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⑥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加强个人防护。国际监测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5种。

二、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一)传染病的概念与特点

1.概念

有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可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2.特点

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有免疫性。

(二)构成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3个环节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它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在侵入新的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介物,例如:空气、水、土壤、食物、蚊子、苍蝇及日常生活用品等,参与病原体传播的媒介物称传播因素。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易感的程度。

(三)防控措施

1.预防性措施

①经常性措施:开展针对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改善我市条件;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加强国境卫生检疫。

预防接种: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被动自动免疫。

③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和人群免疫水平分析,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对特定人群进行某些疫苗的预防接种,以提高那群免疫水平,达到预防、控制盒最终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2.防疫性措施

①对病人的措施:对传染病人应采取“五早”措施,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

法定传染病的种类:

甲类传染病(2类)是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26类)是指: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高致病性禽流感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14类)是指: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全国(除港澳台)报告法定传染病患病人数及死亡人数。

②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消除病原携带状态;加强教育,做好随时消毒;调换职业;必要时可进行隔离。

③对接触者的措施: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留验。

④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对有经济价值的动物,例如牛、羊、马等,如果说患疾病非烈性传染病,由兽医部门进行隔离、治疗。对无经济价值或虽有经济价值但患烈性传染病如狂犬病、疯牛病、炭疽等应予以杀灭,如杀犬、灭鼠等。对病畜尸体要彻底焚化或深埋,严禁剥皮食肉。

⑤对传播途径的措施:消毒(预防性消毒、疫源地消毒)、杀虫(预防性杀虫、疫源地杀虫)。

⑥对易感者的措施: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加强个人防护。

⑦针对疾病暴发流行时的紧急措施: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或者其他人群高聚集地;停工、停业、听课;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封闭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

⑧疾病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分析将信息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并评价其效果。

国际监测的传染病包括疟疾、流行性感冒、脊髓灰质炎、流行性斑疹伤寒和回归热5种。我国增加了登革热,故我国是6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