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八世和斯大林均为其所在国家历史上的佼佼者和巨人,不过二人在体格上完全没有可比性。亨利身材魁梧,在都铎王朝统治时期更显鹤立鸡群。他的身高超过一米九,相比之下朝臣们都成了小矮人,中年发福以后他开始横向发展,体重不低于140公斤,腰围则超过一米三。斯大林身材矮小,身高不到一米六,经常脚蹬高跟鞋或者站在箱子上,以此弥补身高上的不足。
亨利四十多岁前非常热衷运动,以其精湛的摔跤和射箭技能名震一时,而斯大林则左臂较短且呈永久性僵直。因此,如果这两个人徒手搏斗的话,你一定会赌前者获胜。我在这里之所以强调二人只能徒手相搏,是因为斯大林背后拥有千万大军以及数不清的坦克和飞机,而亨利麾下的士兵人数只有不到其千分之一,武器也只有长矛、弓箭以及火绳钩枪。
如果一定要对亨利八世和斯大林进行严肃的学术比较,那还是应该把重点放在他们的统治上,这样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这两个历史人物。不过考虑到有人将亨利八世称为“都铎王朝的斯大林”,但没有人将斯大林称为“苏联的亨利八世”,所以这种比较研究似乎可以增进我们对亨利的认识和了解。
第一个将亨利比作斯大林的是被誉为英国现代史之父的威廉·乔治·霍斯金斯(W.G.Hoskins)。1933年曾经有部轰动一时的影片《亨利八世的私生活》,又译《英宫艳史》,将当时的英国塑造成无比快乐的人间乐土形象。电影充斥着华丽的服装和不登大雅之堂的歌曲,喜剧演员查尔斯·劳顿(Charles Laughton)将国王塑造成一个调皮捣蛋的小丑。霍斯金斯非常不赞成这种普遍存在的公众印象,认为在亨利八世的统治下,英格兰人民生活在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中,就像后来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一样。
这两个统治时期的确颇有相似之处。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和亨利统治下的英格兰都推行残酷的革命,不同之处仅在于前者是为了共产主义,后者则是为了脱离天主教会的控制。二者均声称革命虽然是一剂猛药,但能帮助人民摆脱邪恶腐朽的制度,俄国的革命对象是沙皇和贵族,在英格兰则为教皇和教会。他们都宣称:为了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健康的世界,必须根除这些危害国家的毒瘤。
不论是斯大林还是亨利八世,他们对异见人士和反对声音都采取零容忍态度,一旦有人出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遭到极端残忍的镇压。他们两个都有得力干将专门从事某些见不得光的肮脏勾当,同时广设密探网络,鼓励告密者举报主张倒退及构成威胁的言论。在斯大林统治时期,让整个国家陷入恐怖的是贝利亚(Beria)和人民内务委员会(NKVD);对亨利八世来说,充当打手的则是托马斯·克伦威尔(Thomas Cromwell)和皇室裁判所。对克伦威尔和贝利亚来说,无需太多证据即可判定某人有罪,甚至有时只需某个暗示性的或断章取义的字句即可将人入罪。当然,如果拒不认罪,酷刑折磨最后总能让人松口、低头。当时到处弥漫着恐惧和不信任,因为你永远都不知道谁会出卖你,谁会在背后捅你刀子。虽然斯大林和亨利八世均设有审判和听证程序,但人们得到公平审判的机会还是微乎其微。
不过他们两个在选择惩罚方式上还是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没有集中营也没有劳改营,秘密暗杀以及趁夜深人静将人带走的情况也不是很多,受害者均被判公开处决,且处决方式极端恐怖,因为亨利八世希望每次处决犯人都有震慑作用,让有心闹事的人不敢轻举妄动,所以肯定是手段越残忍效果越好。当时的极刑手段除了绞刑、分尸,甚至还有活活煮死的,亨利八世为表其对第二位王后安妮·博林的仁慈才格外开恩命人用长剑将她斩首处死。
没有人能够准确统计出亨利八世在位期间到底有多少人被下令处死。编年史家拉斐尔·霍林希德(Raphael Holinshed)认为总数大约为72,000人,高峰时期每周处死人数超过一千,但这些数字都没有充足的证据可以证明。大部分历史学家怀疑实际处死的人数远远小于上述数字。不过鉴于英格兰当时总人口仅为三百万,按比例来说用“人人自危”这个词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面临被卷入是非漩涡的危险。
相比之下,斯大林统治苏联的时候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绝对完胜亨利八世,不仅规模庞大,程度也十分令人惊骇。数以百万计的人死于非命,数以百万计的人多年来一直饱尝集中营的苦难生活,还有更多生命遭受荼毒,生活在恐惧之中,被剥夺了一切幸福。
亨利的统治虽然严厉、残忍,但对普通人的影响总的来说十分有限,只有像“求恩巡礼”事件的首领罗伯特·阿斯克(Robert Aske)那种公然挑战亨利八世直接落入宫廷魔爪的人才会充分感受并承受他的狂暴和怒气。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不论是农民、自耕农、商人、手工业者还是小贵族和地主,生活和以前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虽然生计仍然十分艰难,但也仅此而已。确实,对很多人来说,这算得上是一个相当繁荣和兴旺的时代。当然,有不少人因为修道院被毁而感到震惊和沮丧,不过还是有更多人乐于见到这种结果,因为当时的人们普遍对教会不满。
英格兰是个乡村国家,由小城镇和村庄组成,国家大事对地方的影响可谓微不足道。而斯大林的统治则覆盖整个苏联的每一座城市,对每个人的生活都有极大的影响,当然也包括所有生活在乡村地区的人,他强制推行的农业发展计划最终导致全国性饥荒。实际上,说到大众的恐惧、悲惨、痛苦,斯大林统治下全体苏联人民所普遍感受到的那种绝望远非亨利八世治下某些人的苦难遭遇可以相比。
在斯大林的统治下不仅有令世人惊骇的大规模种族灭绝,还有几百万人遭到流放,人民处于政府极权主义大规模的系统化控制之下。亨利八世的攻击范围仅限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个人,因此无法与斯大林在苏联的统治相提并论。此外,在亨利残暴、危险的统治背后,道德体系并未崩塌。托马斯·摩尔之所以能够成为自己良知的殉道者,那是因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整个社会的道德气候允许良知的存在,允许他拥有殉道这一选择。而在斯大林统治下的苏联,价值体系遭到全面摧毁,当时的社会似乎形成一种道德上的真空,人们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如何继续生存下去。
就个人而言,亨利八世和斯大林也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斯大林出生于格鲁吉亚一个贫穷的家庭,成长环境远离圣彼得堡的权力中心,后来因为环境的剧变凭借个人意志力逐渐攀升至权力最高峰,靠自己的力量和共事者的促成最终当上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相比之下,亨利出生于王室,因长兄亚瑟去世而登上王位,当国王是上帝的旨意。他一生极尽奢华,享尽富贵,可以尽情发挥个人魅力,发展个人兴趣和爱好,享受自由的生活,听音乐、跳舞、写出旋律优美的“绿袖子”、迎娶六位妻子、与数不清的女人调情做爱。对亨利来说,权力就像天上的雨水一样理所当然,这和斯大林费尽千辛万苦爬上权力巅峰的经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斯大林每分每秒都处于紧张的斗争中,几乎完全无暇享受奢华、悠闲的生活。
历史学家杰弗里·埃尔顿(Geoffrey Elton)认为亨利并非统治的核心人物,作为统治者不够强硬,太过贪慕虚荣,而且喜怒无常、沉溺美食与美色,因此不可能成为恶魔般的暴君。当时真正掌握实权的是野心勃勃的朝臣和红衣主教像托马斯·克伦威尔这样的人。不过,近年来新出现的历史文献清楚表明亨利在实施制裁和选择处死方式等方面均起了积极重要的作用,埃尔顿的上述观点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修订。
此外,我们也可以运用近现代历史理论和知识来研究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抛开亨利八世统治时期流于表面的奢华、盛会、宗教等因素,用强权政治及权力交易等20世纪的历史观点对其进行重新认识。当然,这样也有风险,我们很容易被这种自以为是所误导而步入歧途,并因此发现原本并不存在的各种关联和联系。
不管怎么说,虽然亨利八世统治时期存在很多实实在在的可怕危险,我还是认为比起斯大林时期的统治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或许是因为历史小说中渲染了太多都铎王朝的浪漫情愫,或许是因为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华服美饰,或许是因为亨利八世在位期间人们创造出太多美好的东西,而斯大林的工业化运动有的只是单调、凶残、野蛮。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有人更喜欢斯大林这个可能性:当生殖器被割掉、内脏被扯出来的时候,说不定我也会向往集中营里的那种祥和与宁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