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杨家将中的历史人物与非历史人物

杨家将中的历史人物与非历史人物

时间:2022-05-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杨家将中的许多人和事就是这样。杨业作为一名降将,立下大功之后,引起了一些边防将领的嫉妒。潘美、杨业接到命令,率领大军,掩护百姓转移。

《穆桂英挂帅》剧情:

北宋时,西夏犯境。辞朝隐居的佘太君闻讯,遣曾孙杨文广、曾孙女杨金花去汴京探听。杨文广在校场比武,刀劈兵部尚书王强之子王伦,夺得帅印归来。穆桂英深感朝廷刻薄寡恩,不愿再为其效力。佘太君劝她以抵御西夏侵扰为重,穆桂英抛弃私怨,乃挂帅出征。

千百年来,有关杨家将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小说、戏曲、评书、电影、电视剧……令人眼花缭乱。这种火热的现象说明,杨家将的故事确实感人至深,杨家满门那种强烈的爱国精神确实受人崇敬。

文艺作品反映历史、反映生活,这是由它的本质决定的。但是,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并不一定就是历史,很多文艺作品中的人和事都是虚构的,它可以说是艺术的真实,但不一定就是历史的真实。杨家将中的许多人和事就是这样。

那么,杨家将中有几个是历史人物?又有多少属于艺术人物?

一、杨业、杨延昭、杨文广确有其人

杨业、杨延昭是杨家将中的核心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

文艺作品中,杨延昭是杨业的儿子,杨宗保是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是杨宗保的儿子,这与史书记载是不同的。史书记载,杨延昭是杨业的儿子,而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根本没有杨宗保这个人。

按照史书的记载,杨文广是杨业的孙子,而按照文艺作品的反映,杨文广是杨业的重孙,这就是历史与文艺作品的不同之处。

1. 杨业

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杨业是并州太原人,他的父亲叫杨信,担任过后汉的麟州(治所在今陕西神木县)刺史,是地方上的豪族。杨业小时候就非常洒脱,有侠气,并善于骑马射箭,喜欢到野外打猎。每次打猎,他所获的猎物比别人多好几倍。他曾经对人说:“我将来一定要当一个将军,带兵打仗,也要像猎鹰猎狗追逐野鸡野兔一样。”

公元951年,后汉大将郭威推翻后汉,建立了周,史称后周。后汉是一个叫刘知远的人建立的,刘知远有个弟弟叫刘崇,当后周建立以后,他不服后周的统治,就占据太原,成立一个割据政权,就是历史上的北汉(十国之一)。刘崇为了跟后周对抗,就投靠辽朝,拜辽主为“叔皇帝”,自称为“侄皇帝”。因此,杨业长大以后,因为有一身武艺,就在刘崇手下当保卫指挥使。他骁勇善战,闻名四方,屡屡升迁,后来当了建雄军节度使。他作战时所向披靡,屡立战功,被人称为“无敌”。

宋朝建立之后,宋太祖用了13年时间,消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由于北汉有辽国的援助,北伐没有成功。不久,宋太祖病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杨业见守城无望,就劝当时的北汉主刘继元(北汉第四位国主)归顺宋朝,以保全全城人的性命。刘继元权衡再三,只得开城投降,北汉自此灭亡。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英勇善战,就让杨业做了右领军卫大将军。宋太宗班师之后,又任命杨业担任了郑州防御使。

当时,由于辽军不断侵扰宋朝边境,宋太宗觉得杨业对边防事务较为熟悉,就又派杨业为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副指挥官),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悬殊。杨业是个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硬拼肯定不行。他留大部分人马坚守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自己悄悄率领骑兵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口,实际上是到了辽兵的后方,将辽军杀得大败。

雁门关大捷之后,杨业官升云州(今山西大同)观察使,仍然兼任郑州、代州刺史。杨业威震敌胆,辽兵一看到“杨”字大旗,就吓得望风而逃。

杨业作为一名降将,立下大功之后,引起了一些边防将领的嫉妒。有人给宋太宗秘密上了奏疏,说了杨业的许多坏话。宋太宗看了奏疏后,没有理睬,并把奏疏封好送给了杨业。杨业见皇帝这样信任自己,内心十分感动。

公元982年,辽景宗耶律贤病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12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宋太宗认为辽朝幼主即位,政局肯定不稳,就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到了宋太宗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宋太宗认为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条件已经成熟,就派潘美、曹彬、崔彦进分别率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潘美、杨业这一路人马出兵雁门关,很快收复了四个州。但是,曹彬率领的主力由于孤军深入,被辽军杀得大败,宋太宗急忙命令各路大军撤退,潘美、杨业奉命退回代州。

不久,宋太宗又命令潘美和杨业掩护四个州的百姓迁往内地。潘美、杨业接到命令,率领大军,掩护百姓转移。这时,辽兵见宋军撤退,就尾追而来,并且重新占领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十分凶猛。

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兵气盛,咱们不能和他们交战。朝廷让我们护送这几个州的百姓内迁,我们只需带领部队从大石路出发,先派人秘密告诉云州、朔州的守将,等到大军离开代州的那天,命令云州的部队先出发。我的部队驻扎在应州,契丹人必然来抵抗,这时下令让朔州百姓出城,直接进入石碣谷(当地名)。然后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谷口,命骑兵在中路支援,那么三州的百姓,就能够万无一失了。”

监军王诜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辽军见了害怕。”

刘文裕也支持王诜的意见。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诜带着嘲笑的口气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杨无敌吗,怎么在敌人面前却畏缩不前了,是不是另有打算呀?”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对我们不利,怕士兵白白丧命。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潘美爱惜杨业是个难得的将才,本来不同意他去送死,但有王诜从中作梗,只得违心同意。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临走时,潘美抓住杨业的马缰绳,说:“杨将军此去一定要多多保重,能胜则胜,不能胜则迅速回兵,不必恋战。”接着又问道:“杨将军还有什么要交代的吗?”

杨业含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我本来是太原的降将,早就该死了。皇上不杀我,还让我带兵,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现在大家责备我惧敌,我不得不先死了。”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他带兵拼杀了一阵,终于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把辽军引向陈家峪。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的,连一个宋军的影子也没有。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按照杨业的意见,把人马带到了陈家峪准备接应,但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诜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他怕杨业抢了头功,就催促潘美把伏兵撤离了陈家峪。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有自己的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兵与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杨业手下的兵士全部战死了,他身受十余处伤,仍然挥刀奋战,杀死辽兵数十人,儿子杨延玉也战死了。最后,杨业的战马受伤,他被辽兵俘获。

在辽营,杨业叹息:“皇上待我这么好,本来想讨贼保卫边境,来报答皇上的恩德,反而被奸臣所逼,导致失败,我有何面目活着啊!”于是,他绝食三天,以身殉国。

消息传到东京,宋太宗十分难过,随后下诏,追赠杨业为太尉、大同军节度使,赐其家属布帛千匹、粮食千石。宋太宗又把王诜革职查办,发配金州(今陕西安康),把刘文裕发配登州(今山东蓬莱),潘美官降三级,担任了检校太保。

文艺作品中说杨业是碰死在李陵碑前,这与史实记载不符,纯属虚构。

2. 杨延昭

在文艺作品中,杨业有八个儿子,杨延昭是老六,人称杨六郎。实际情况是,杨业有六个儿子,杨延昭是老大。

杨延昭很像他的父亲杨业,作战勇敢,智勇双全,与士兵同甘共苦,很受将士们爱戴。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冬天,辽军多次进犯边境,都被杨延昭打败。宋真宗十分高兴,提拔杨延昭为莫州(治所在今河北任丘)刺史、莫州团练使。他对大臣们说:“延昭与杨嗣(北宋名将,与杨延昭齐名)在边关效命,朝中很多人嫉妒他们,朕一定要保护好他们。”

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辽军进犯保州(今河北保定),宋军失利,宋真宗果然没有治杨延昭和杨嗣的罪。后来,杨延昭又大败辽军,宋真宗让他担任了保州刺史兼缘边都巡检使。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又提拔杨延昭为保州防御使,不久改任高阳关(故址在今河北高阳东)副都部署,一直镇守边关。

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杨延昭病故,时年57岁。

杨六郎是辽人对他的称呼。杨延昭威震敌胆,辽军都十分怕他。而辽人又十分迷信,他们认为北斗七星中的第六颗星是他们的克星,杨延昭就是这第六颗星转世,所以称呼他为杨六郎。一直以来,人们都觉得之所以称杨延昭为杨六郎,是因为他排行老六的缘故,其实这是不对的。

3. 杨文广

文艺作品中,杨文广是杨宗保和穆桂英的儿子,也就是杨延昭的孙子。而史书记载,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

据《宋史》记载,杨文广因镇压张海领导的农民起义有功,被授予殿直(武散官)。范仲淹宣抚陕西的时候,杨文广得到范仲淹的赏识,成为范仲淹的部下。后来,杨文广又跟随狄青南征,屡立战功。宋英宗治平年间,宋英宗选拔宿卫将领,因杨文广不仅是名将之后,而且战功不小,所以任命他为成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不久又迁任兴州防御使。以后,杨文广又担任过定州路副都总管、步军都虞候等职。辽军攻打代州地界,杨文广谋划出作战的阵图和夺取幽燕地区的策略,但还没有上报,他就病逝了,朝廷追赠他为同州观察使。

杨文广的战绩远远不如他的爷爷杨业和父亲杨延昭,但他也不愧为一名有勇有谋的战将。文艺作品中的杨文广与历史上的杨文广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二、佘太君、穆桂英、杨宗保都是虚构人物

在《宋史·杨业传》中,没有提及杨业的夫人是谁,就是在整个《宋史》中也找不到佘太君的名字。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佘太君这个人呢?史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有,一种认为没有。

持第一种意见的人将佘太君的身世说得有鼻子有眼,说她是折德扆(yǐ)的女儿,名叫折赛花,嫁给了杨业,活了77岁。因“折”与“佘”同音,后来就叫成佘赛花了。

折德扆这个人在历史上真有其人,《宋史》中有他的列传。折德扆是后周的大将,为后周立下汗马功劳。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折德扆归顺了宋朝,得到重用。乾德二年(公元964年),折德扆病逝,年48岁。

如果说历史上真有佘太君这个人的话,《宋史·杨业传》中没有任何记载,就是在《宋史·折德扆传》中也没有记载,这就让人难以相信了。

到了清代,一些史料中出现了佘太君的名字,而早在明代嘉靖年间,通俗小说《杨家将演义》就已经问世了,清代的这些史料记载,很可能参考了《杨家将演义》的内容,因此是不可信的。

持第二种意见的人认为,佘太君纯粹就是一个虚构人物,因为在《宋史》中找不到她的任何记载。既然是一个艺术形象,我们对佘太君百岁还能挂帅出征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因为这是艺术的真实,而非历史的真实。

至于杨宗保和穆桂英,那肯定是虚构的人物了。前面说过,杨延昭的儿子叫杨文广,而不是杨宗保,历史上根本没有杨宗保这个人。既然杨宗保是虚构的人物,那穆桂英当然也是虚构的人物了。

三、潘美与潘仁美

许多人认为历史上的潘美就是潘仁美,其实这是错误的。历史上只有潘美而没有潘仁美,潘仁美同样是文艺作品中的虚构人物,虽然有潘美的影子,但与真实的潘美大相径庭。由于文艺作品中将潘仁美塑造成一个用心险恶的奸臣,再加上人们认为潘美和潘仁美是同一个人,致使潘美这个北宋名将背上了奸臣的罪名,被后人骂了几百年,这是极不公正的。因此,把历史上的潘美与文艺作品中的潘仁美严格区分开来,是十分必要的。

潘美早年在柴荣(周世宗)手下做事,而当时赵匡胤也是柴荣的部属,所以潘美与赵匡胤的关系非常好。

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去世,柴荣继承皇位,就是周世宗。柴荣当了皇帝,潘美和赵匡胤都得到重用。公元959年,周世宗病逝,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第二年正月,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攻打北周边境,赵匡胤奉命出征。到达离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时,赵匡胤的部下发动兵变,拥戴赵匡胤当了皇帝。由于赵匡胤与潘美的关系很铁,所以他当了皇帝,自然对潘美委以重任。以后,潘美作为宋朝的得力干将南征北战,消灭了许多割据政权,为北宋统一全国立下赫赫战功。

赵匡胤死后,潘美继续得到宋太宗的重用。在消灭北汉政权和抗辽的战斗中,潘美都是宋朝的重要指挥官。

杨业死后,潘美受到处分,连降三级。第二年,宋太宗任命潘美为检校太师、真定知府。不久,改任都部署、并州通判。

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宋太宗又加封潘美为同平章事,但数月后潘美就去世了,终年67岁。死后追赠中书令,赐谥号为武惠。

杨业的死虽然与潘美没有坚持在陈家峪接应有很大关系,但他并没有要陷害杨业的意思,更没有要故意置杨业于死地的意图。他的失误在于,当监军王诜心存私念让他从陈家峪撤军时,潘美没有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是一味听命于王诜,致使杨业兵退陈家峪时没有得到援助。所以说,杨业的死,主要责任在王诜,次要责任在潘美。

历史上的潘美与杨业关系很好。文艺作品中的潘仁美故意陷害杨业,一定要置杨业于死地,是一个让人痛恨的奸臣。但是,潘仁美只是一个艺术形象,跟历史上的潘美根本不同。潘美之所以身背奸臣骂名几百年,终究是受了《杨家将演义》的影响而已。

文艺作品允许虚构,这是毋庸置疑的。有关杨家将的文艺作品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了北宋前期的历史,因而受到群众的喜爱。

但我们要了解历史,最好的途径就是读书,而试图要通过一些影视剧了解历史,必然会陷入歧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