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及其成因

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及其成因

时间:2022-09-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我国转型期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二、转型期中国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及其成因

在中国的古代行政文化中,由于长期受到封建主义“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官本位”,即政府本位的行政价值色彩十分浓厚。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并采取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家支配着社会各个领域,过多地强调社会整体利益,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利益之保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进行了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公共行政价值理念也日益明晰,表现出在促进社会整体利益提高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和发挥社会和公民个体积极性、主动性的特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和社会转型期的到来,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实行使得注重个体自由与权利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公共行政过程中“公器私用”、重人权而轻法治等公共行政价值失范现象也逐渐显现,使公共行政面临理念和实践上的双重挑战。具体来说,我国转型期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现象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1.公共行政发展中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错位

在现代社会,国家及政府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存在的。然而在我国的公共行政价值实践中,政府和社会角色错位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从而导致公共行政价值的失范。其原因在于:一方面,在政府与社会的价值关系中,政府是作为被评价者的公共行政价值客体;然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公共行政运行过程中,政府作为代理社会行使国家主权者的机构,则处于主动的行政主体地位,公共行政的管理活动也常常是以政府为中心展开并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从而使政府错置为公共行政价值的评价主体。同时,由于政府自利动机的存在,在具体的公共行政实践中,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就有可能背离其代表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成为与社会背道而驰、不受社会控制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对政府权力进行约束,防止权力异化现象的出现。

2.公共行政“以人为本价值观的旁落

在转型期的中国,由公共行政价值失范而产生的公共权力异化现象,使得“政府本位”的价值取向也对“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了严重的挑战,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共行政主导价值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原因在于,随着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效率至上和唯GDP主义的政绩观占据了公共行政价值观的主流位置,进而导致了社会大量不公现象的出现和贫富差距扩大化,以及公共权力领域腐败行为的扩散。公共领域的腐败使得公共权力的运用偏离了国家和政府行政管理的目标,背叛了公共行政的道德规范,损害了社会与公众利益,违背了国家与人民的意志,是对“为人民服务”主导行政价值的严重背离。

3.公共行政负面价值观念的泛滥

在转型期的中国,公共行政负面价值观屡见不鲜,主要有:

(1)公共行政低俗价值观。由于公共行政是政府代理社会处理国家事务的过程,因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社会根本利益是公共行政价值的应有之义。然而在现实中,我国一些政府官员却表现出追求享受、公器私用等低俗化、庸俗化的公共行政价值倾向,还有一些政府官员把行政权当成捞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进而导致社会腐败现象盛行。

(2)公共行政功利化价值观。对社会利益的忽略,以及不正确政绩观导向的存在,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及其官员行政决策功利化、政绩化现象严重,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可持续发展的行政价值观盛行,行政决策失败案例屡见不鲜。

(3)公共行政利己化价值观。表现在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在公共行政运行中,置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不顾,却追求自身的团体利益、小部门利益以及个人私利,做官是为了掌权,掌权是为了谋私。

这些负面公共行政价值观的存在,造成了公共行政价值中“恶”的表现,给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利益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4.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混乱化和碎片化

当前,由于传统公共行政价值影响尚未消失,而新的公共行政价值观念也尚未完善,我国公共行政价值选择上的困惑与迷失现象就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例如在我国应当建立什么样的政府以及如何实现政府转型问题上尚无定论;又如在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领域,理论界一直就是否对公共服务供给实行市场化以及如何实行市场化的问题存在争议。当前行政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模式之争,也表现出了我国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多元性困惑。此外,从纵向看,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政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随处可见,整个政府系统缺乏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公共行政价值定位。这种公共行政价值取向的碎片化倾向,也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滋生,亟待我国在今后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加以调整和改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