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学与哲学

人学与哲学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学与哲学[1]要把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立和建设,首要的前提是弄清楚它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弄清楚它与相邻学科的区别和联系。本体论已经过时了,为认识论、实践论所取代了,而实践、认识都是人的实践、认识,因而哲学成了人学。把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世界理解为人所占有的世界、属人世界、依赖于人的世界都是不确切的。因此,把人的世界与物质世界分割开来,并把本体论的研究限于人的世界,是难以成立的。
人学与哲学_人学的足迹

人学与哲学[1]

要把人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立和建设,首要的前提是弄清楚它研究的对象,其次是弄清楚它与相邻学科的区别和联系。其实,这两个问题是不可分的,弄清楚任何一个问题都有利于弄清楚另外一个问题。就目前来讲,特别需要弄清楚其间的区别和联系的,就是人学与哲学。

目前有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即认为哲学就是人学,这种观点大致有两个理由:第一,近代西方哲学有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哲学已从本体论转变为认识论(笛卡尔、康德等)或实践论(马克思)。本体论已经过时了,为认识论、实践论所取代了,而实践、认识都是人的实践、认识,因而哲学成了人学。第二,即使哲学作为一种本体论或世界观仍然有意义,那么,它们研究的本体或世界也是人的本体、人的世界,而不是离开人的本体或世界,而且这些研究也是为了人,因而哲学也是人学。我认为这两条根据都是不能成立的。

先谈第一点。从古到今所说的哲学实际上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群。不同学科及其内容是由它们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哲学按其对象和内容实际上包括了本体论(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伦理学、美学、政治哲学、人学等等,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如此。这些学科何时出现,何时形成,何时盛行,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但它们一旦出现,就不会被消灭,除非它们的对象消灭了。所谓“哥白尼式革命”不过是哲学内部重点的转移,历史上发生的不过是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并没有发生认识论、实践论取代、消灭本体论的事实。如果说在西方哲学史中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实践论的转移的话,那么,在中国哲学史中还发生过哲学研究重点从政治哲学、伦理学向本体论的转移,这就是宋明理学吸收了道家和佛家的本体论思想而掀起的中国哲学史研究本体论的高潮。正如宋明理学没有消灭政治哲学、伦理学一样,西方近代哲学也没有消灭本体论。逻辑经验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即否定本体论,他们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等是没有意义的,是不能通过经验来肯定或否定的。但他们真正把形而上学排斥了吗?没有,因为他们也不得不回答“现实是什么”的问题,回答是:现实世界是我的经验。这不就唯心主义地回答了本体论问题了吗?

还有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是正确的,这已成为常识,还有谁去否定它?再讨论和研究这类问题还有什么意义呢?果真如此,那就谢天谢地了,今天仍有不少人在生活和实践中毫不怀疑世界的客观存在,但一谈到理论,他们就皱起眉头说:世界是否不依赖于我而存在理论上是说不清楚的。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理论上好好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呢?可见本体论并未过时。再说,这不是本体论的惟一问题。就以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来说吧,有人认为这只是一个认识论或实践论问题,所以近代哲学转向以来就只研究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而不再研究物质世界本身了。其实,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一个本体论问题,其次才是一个认识论问题。物质世界和意识并不是两个平行的并列的东西,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产物,而且始终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只是为了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把它们并列起来的。它们之间的关系的首要问题实际是谁从属于谁的问题,谁有独立存在的问题,是一个本体论问题,由于意识只存在于社会人的头脑中,这个问题实质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问题。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并列起来研究,是为了研究它们之间关系的方便,其实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个很小很特殊的部分。不是自然界从属于人类社会,相反,是人类社会从属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只在很小的范围内才对自然界有所作为,即社会实践。本体论研究作为整体的物质世界、自然界,当然要弄清楚它的基本组成部分怎样综合而成一个整体,其中包括了研究人和物质世界、自然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人来讲特别重要,因而在近代西方成为研究的重点。但能以这一问题(即使就其本体论意义讲)来代替本体论的其他问题的研究吗?显然不能。如果认为这个关系问题只是认识论问题,那就更不能以之取代本体论。没有本体论为基础的认识论只能走向唯心主义。总之,要消灭本体论是不可能的。

退万步说,认识论、实践论取代了本体论,也不是人学取代了本体论。认识、实践都是人的属性,然而只是人的一些方面。人的方面很多,有自然的、社会的、精神的方面,而每一方面还有许多小的方面,如社会方面就包括生产、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等。人是所有这一切方面的综合体,怎能以对一个或几个方面的研究来取代对人的综合整体研究呢?怎能以经济学、政治学来取代唯物史观呢?

再谈第二点。本体论研究的是现实世界、物质世界,这个世界只能在一种意义下可以说是人的世界,即人所面临的世界。把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世界理解为人所占有的世界、属人世界、依赖于人的世界都是不确切的。人所面临的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世界,而人所占有的世界则小得很,即小小的地球。人的占有当然会扩大,但有限得很。依赖于人的世界,即人化自然,是人的实践改造过的世界,是人把它变成如此的,它也有限得很,实际就是地球,而且它只在某些方面依赖于人,它的整个存在是不依赖于人的。属人世界词意含糊,指人所占有的世界,还是依赖于人的世界,还是人的感官能感知的世界?前二者已经分析过,至于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世界从范围上看确实异常广大,即宏观物体,它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地球,但还不是全部宇宙;从层次上看限于一定长度的光波、一定频率的声波等等,而不是一切长度的光波、一切频率的振动,而且,光波在眼睛中显现为颜色,振动在耳朵里显现为声音,而光波本身是无所谓颜色的,振动本身是无所谓声音的。也就是说,这个五光十色、众响齐鸣的世界只是人的世界。这个世界诚然是依赖于人的,但只限于某些方面,它的整体仍然是不依赖于人的,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而人并不是只研究这一部分,而是要通过人的感官能直接感知的东西把认识的范围扩大,把认识的层次深化,能够认识微观世界和遥远的天体,认识颜色背后的光波和声音后面的振动,尽管这些认识要借助仪器和推理。因此,把人的世界与物质世界分割开来,并把本体论的研究限于人的世界,是难以成立的。退一步说,即使本体论只研究人的世界,也不能叫做人学,因为人学研究人,而不是人的世界。

至于说哲学之所以是人学是因为它是为了人的,这个理由更难成立。请问人们从事的各种研究,哪一门学科不是为了人呢?天文学研究遥远的天体,物理学研究物理世界,一切学科都是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归根到底都是为人服务的。有的学科看似与国计民生无关,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人。如果为了人的学科都叫人学,那就一切学科都是人学了,人学还有什么意义呢?

我认为哲学可以包括人学,但决不可等同于人学。前已谈到,哲学是一个学科群,其中最高的是本体论,其次是自然观、历史观、意识论,而每一部门哲学又包括低一层次的部门哲学,如历史观(人类社会观)下又有科技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文化哲学、伦理学、美学等,人学也可以说是它的部门哲学之一。如果把历史观比作生物学,那么,人学可以比作细胞学,人学是人类社会的细胞学。因此,不仅不能把哲学与人学混为一谈,也不能把历史观与人学混为一谈。哲学、历史观是整体,人学是局部,人学研究应该在哲学、历史观的指导之下。由于哲学的对象不明确,它不像其他学科那样顾名而知其对象(如历史观研究人类社会历史,生物学研究生物等等),引起了许多歧义,如哲学就是历史观,哲学就是认识论,哲学就是方法论等等,这些都是不确切的。由于世界观(本体论)是哲学的核心部分,说哲学就是世界观当然是可以的。

把哲学与人学混为一谈,既不利于人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哲学的发展。如果哲学就是人学,那么,我们研究哲学就可以了,不必把人作为一个明确的对象进行专门的科学的整体的研究了。过去的情况正是这样,人学研究缺乏明确的对象,哲学家们都在研究人学,也都不在研究人学,人学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始终未能建立起来。这种情况应该改变了。如果哲学就是人学,那么,哲学中那些似乎与人无关的东西就不必研究了,哲学研究限于人的范围之内,这岂不限制哲学的发展,岂不是在人与客观世界之间人为地挖出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哲学和科学的任务是要使人类的认识和实践向着人类还未达到的领域延伸,画地为牢是不可取的。

我主张把人学和哲学区别开来,决无把二者分割开来之意,它们之间是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或者说,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二者当然是无法分开的。没有明确的区分,就没有正确的结合。把人学和哲学明确区别开来,它们就可以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会使二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两利而不致两伤。

【注释】

[1]发表于《新华文摘》1995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