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

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金熙德200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将迎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本文拟就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未来课题作一分析。到了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国力、心理、利益、政策四大领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其总和构成了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条件。再次,心理因素趋向对等,成为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三特征。最后,重新审视相互政策是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四特征。
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_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日本研究所卷

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特征与课题

金熙德

200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将迎来邦交正常化30周年。本文拟就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及其面临的未来课题作一分析。

一、基础条件:进一步趋向均衡、对等和相互依存

中日关系的发展进程受到国际环境、双方国内条件以及两国相互作用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在漫长的古代史、百年近现代史、20世纪后半期的战后史的历程中,中日间形成了几种不同类型的国力、心理、利益、政策组合方式的相互关系框架。到了21世纪初,中日关系在国力、心理、利益、政策四大领域表现出了新的特征,其总和构成了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的基础条件。

首先,综合国力日趋均衡,成为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一特征。

一部漫长的古代中日关系史基本上是“中强日弱”的历史,近百年的近现代史则是“日强中弱”的历史。二战后的20年间,新中国以其独特的对外战略在国际体系中确立了政治大国地位,日本从战败的废墟上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中日间形成了在政治领域与经济领域强项各异的国力对比。

1972年的中日邦交正常化,为中日关系克服两极冷战体制的制约而由两国自身来塑造相互间关系打开了大门。1978年以后中国走上改革开放道路,为中国改变近代以来的经济贫弱状况铺平了道路。1983年中曾根首相提出了“政治大国”目标,标志着日本从此将致力于摆脱“经济巨人、政治侏儒”的战后体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大国化和日本的政治大国化出现了新的双向交叉发展势头。从历史的长河看,中日关系首次出现了中日走向国力均衡即“中日两强”的趋势。

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日经济对比将依然保持“数量对质量”的基本形态,即中国在经济规模上赶超日本,但在人均GDP、技术水平等方面仍落后于日本。中国的经济大国化和日本的政治大国化都尚未达到中日实际上均衡的地步,目前所说的中日均衡只是一种正在实现的趋势即“心理预期均衡”。但从国际政治和对外影响的角度看,中国已在国际体系中确立了独特的优势,在经济与技术发展方面采取着跨越式发展和全面赶超的态势,因此,中日国力均衡化将是未来的一个基本趋势。这一趋势确实对中日外交态势和相互关系产生着很大影响,以致注定成为把握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趋势的首要变数。

其次,相互依存日益深化,成为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二特征。

在政治关系领域,1972年9月29日的《中日联合声明》和1978年8月12日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就中日间最重要的政治与安全事项做了原则规定。1998年11月26日的《中日联合宣言》,就冷战后新形势下的中日关系诸项重要原则作了补充规定。在这三个基本文件的指导下,中日政治关系取得了长足进展,两国高层往来和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日趋密切。

在安全关系领域,这三个基本文件为两国睦邻友好、永不再战奠定了基础。最近30年间的中日安全关系无疑处于19世纪后期以来的最好状态。近年来,中日间安全对话与交流正在起步,国防高层互访已在进行,军官交流有待启动,舰艇互访等军事交流有望实现。

在经贸领域,中日经贸交往得到了全面、迅速的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双赢”效果最为显著的领域。中日邦交正常化的1972年,中日贸易总额仅为10.38亿美元,到了2001年则已达到877.5亿美元。日本是中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的主要对象国之一。截至2000年7月底,中国吸引日资的累计合同金额达370.26亿美元,实际使用265.8亿美元,日本仅次于美国而为第二位的对华投资国。1980年以来,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了以日元贷款为主、以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为辅的政府开发援助(ODA)。截至2000年,其对华政府贷款总额达26507.07亿日元,在此期间日本还向中国提供了无偿援助1233.25亿日元,提供了技术合作1244.41亿日元。

文化关系领域,中日间人际交流快速扩大,由70年代初期只有几千人相互往来发展到每年数百万人进行互访。日本法务省、国际观光振兴会的统计显示,2001年,在日本出游人数中,访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数普遍减少,访问中国的人数却呈现较大幅度增长,上升为238万人次,跃居第一位。中日关系已告别“少数精英交流时代”而进入以经贸与文化交流、留学生双向增长、公民旅游自由化为内容的“大众交流时代”。过去30年间,中日关系的发展勾勒出了一个从“政治关系正常化”走向“经贸关系全面发展”、再走向“社会对社会全面交流”的演变轨迹。

再次,心理因素趋向对等,成为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三特征。在古代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己为“华”、以他为“夷”的自我中心意识。

在古代,日本人基本上是仰慕中国文化,积极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鸦片战争一声炮响,日本人目睹清王朝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面前败下阵来,便迅速把敬畏的对象从中国移向欧美,形成了“脱亚入欧”、蔑视东亚其他民族的优等意识。

二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中日关系史证明,中国人和日本人在历史上先后形成的优劣心理以及近现代造成的历史积怨和感情隔阂是根深蒂固的,至今尚未得到真正缓解。20世纪末21世纪初,以中日国力均衡化趋势为依托,两国间出现了感情碰撞似乎更加激烈、直接化的局面。笔者认为,这正是中日相互心理趋向对等的一个转折契机和过渡期。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强劲的经济崛起势头,日本则经历了被称为“失去的十年”的长期萧条。两国的国力变化趋势,给相互间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影响。一些日本人对中国的迅速发展感到不安,“中国威胁论”在日本列岛悄然流行。在中国国内,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使部分人滋生出浮躁心态,对日本这个远远走在前面的经济大国表露出轻视。

最后,重新审视相互政策是21世纪初中日关系的第四特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两国都在重新审视对对方的政策。这一进程在过去10年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展,其最大成果是1998年11月中日间形成的以建设“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为目标的新时期双边关系框架,其具体表现是1999年以来两国关系在高层往来、经贸关系、安全对话、地区合作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

二、政策互动:从具体论争转向战略对话

中日两国的政策互动是历史延续和现实变化的结合物,这一政策互动关系以一系列的共同利益和摩擦因素为内涵。中日关系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与摩擦、不断扩大共识和共同利益的过程。

1972年中日复交谈判时,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成了最大焦点,妥善处理这两大问题曾是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基本前提。中日双方本着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的精神,以中日和平友好大局为重,共同跨越了复交谈判难关,一举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但同时,从那以来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始终成为动摇两国关系基础的最主要的潜在摩擦因素。综观30年来中日间发生的政治摩擦,从中可以总结出如下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各种矛盾盘根错节、恶性循环,感情冲突影响着理性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日间的潜在政治摩擦因素可以归纳为五大领域:历史、台湾、安全、领土、经济。这些问题分别具有不同的由来、逻辑和性质。然而,这些问题之间却存在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中日关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两国政府和民间逐渐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使一种摩擦成为点燃另一种摩擦的火种,从而遏止摩擦领域损害合作领域的恶性循环,形成合作领域抑制摩擦领域的良性循环。

2.政府与民间、主流和支流鱼龙混杂,增大了摩擦的复杂性

除了感情冲突因素以外,中日政治摩擦总是涉及另外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问题:其一,究竟哪些摩擦属于政府责任,哪些属于民间行为?其二,究竟如何看待两国社会的主流和支流?依笔者之见,在中日间最重要的潜在摩擦因素——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上,两国间还没有形成真正的对话,离到达相互信任的境界更是相距甚远。今后,中日两国政府和民间应继续就这两大领域进行长期、耐心和高水平的对话。

3.美国影响的渗透,导致中日不少人透过美国的哈哈镜看待对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观察中国社会的很多理论乃至一些偏见都带有“美国制造”的印记。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界考察日本经济的很多观点乃至偏见也来自美国庞大的舆论媒体。

4.由于存在抑制因素,中日政治摩擦基本上做到了适可而止

尽管诸矛盾因素导致中日间摩擦不断,但中日关系仍得以在曲折中持续发展。从客观基础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两国间不仅存在着潜在摩擦因素,更存在着抑制这些摩擦因素的利益因素和民间基础。

——利益因素。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友好相处和共同发展是比任何摩擦与冲突都更重要的全局和大道理。只要这一基本原理依然起作用,那么政治摩擦就能够被抑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在经济利益层面上,中日间的相互依存正在急速增大。中日经济在质量和结构上互补性大、竞争性小,21世纪将是中日经济形成高度分工与合作、共同促进发展的世纪。

在地缘战略层面上,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就是永不再战,其他矛盾与摩擦都应服从于这一大道理。

——民间基础。中日邦交正常化30年来,两国的民间交流已有了深厚积累,特别是近年来呈现突飞猛进之势。这一趋势是政府间的摩擦所不能阻挡的,而且越来越成为抑制两国政治摩擦的有利因素。

目前,中日走向“伙伴关系”的进程正在进入由具体论争转向战略对话的阶段。中国的经济大国化和日本的政治大国化的客观趋势,使得中日关系越来越难以维持在低水平论争上徘徊的局面。这一现实促使中日两国日益正视对方,从而逐步进入战略对话的心态和角色。中日间政策互动过程从具体论争走向战略对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就问题领域而言,具体论争以两国间一个个具体分歧与矛盾为焦点,而战略对话则以两国间全局性的双边框架为议题。

——在基本姿态上,具体论争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消极的治标方式,战略对话则是试图缓解和消除矛盾与摩擦的根源。

——就其进程而言,中日政策对话将是一个渐进过程:一方面,它将不再停留在同一话题和水平上,而是不断向更高的战略对话与合作层次发展;另一方面,这一进程又将是一个冷静务实、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

中日战略对话能否真正启动,两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否就21世纪的相互关系开展真正的深入对话?这是中日能否最大限度地利用当前良机来构筑稳定的友好合作双边框架的基本前提。

三、未来课题:共筑和平与繁荣的东亚共同体

近年来,中日有识之士纷纷描绘着21世纪中日关系的种种图景或蓝图。在各式各类的未来图景中,中日共筑东亚共同体的模式,无疑是最能实现21世纪中日双赢发展和中日与东亚地区的协调发展、并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繁荣的未来图景和蓝图。

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又是一个必须从现在做起的进程。东亚共同体的启动和发展,应从最具可行性的领域入手,先易后难,以难带易。双边合作和经济合作应当成为优先领域,同时以此循序渐进地推动地区多边的政治与安全方面的对话与合作。

走向东亚共同体不是挑战现存秩序,而是填补地区秩序的空白,它是东亚地区的自然发展进程。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一样,东亚共同体不可能是排他性的,而只能成为一种开放性的地区发展机制。

没有中日合作,东亚共同体的理想最终将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因为如此,东亚地区其他国家又都十分关注着中日关系的走向。中日共同推动东亚共同体,并不意味着中日主导地区事务,而是意味着中日共同融入东亚共同体,在地区合作机制中以东亚一员的身份与其他成员国和睦相处和对等交往。

妥善处理和调整与美国的关系,是东亚顺利走向共同体的重要前提。其一,日美关系能否由主从关系平稳过渡到对等关系;其二,中美关系能否顺利度过最困难的对手心理阶段。日本一些专家主张,在陆权势力和海权势力之间,在中美两国之间,日本必须与一方结盟以防另一方。这种思维方式很难为中国人所理解,同时也将成为中日实现战略和解的最终障碍之一。

展望21世纪,中日关系面临着诸多历史性的机会与挑战。中日两国应抓住机会,共同迎接严峻的挑战,为了本国利益和共同繁荣,更为东亚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从现在起积极进行战略对话,共同推动21世纪的中日关系朝向良好的前景健康发展。

(原载《日本学刊》2002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