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当前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厌学”现象突出,出现了“学困生”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对“学困生”的概念、类型、特点、成因及“矫治”的理论和对策等都有诸多论述。本课题的研究将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富有我校特色的指导“学困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一部分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出现了诸多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受当前社会诸多负面因素的影响,部分“厌学”现象突出,出现了“学困生”的人数和所占比例上升的趋势。每个学校、几乎每个班都有不同程度的学困生。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这些学生的转化,并把这项长期、艰苦的工作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出现“学困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学校、教师家庭及社会方面的客观原因。“学困生”群体的出现和形成,不仅严重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还会影响到社会秩序,也给他们的家庭造成了很大的精神或经济的负担。所以,“学困生”转化是实施素质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课题旨在系统研究学科教学转化“学困生”的对策,使每一位学生既能顺利完成学业,又能为今后的全面、健康、主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理论假设

本课题的基本思想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就已经得到体现。孔子的“因材施教”应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外国比我国提出这一理论的时间略早些,主要就如何根据“学困生”的实际开展学习辅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排除不良情绪以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加强学法指导,有效提高“学困生”的学业水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目前,国内外对“学困生”的概念、类型、特点、成因及“矫治”的理论和对策等都有诸多论述。在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及美国的快速教学方案等。我国学者总结了27种矫治“学困生”的方法,国内的北京、上海、广东、滨州等地的教(科)研部门对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研究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学困生”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转化“学困生”已成为促进素质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重要内容,逐渐成为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

“学困生”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从内部因素看,“学困生”的认知因素、情意因素和行为障碍相互作用,形成不良循环。从外因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缺陷及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则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外部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大量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只要根据“学困生”的特点和成因,有的放矢地制定教育教学策略,选择恰当的“突破口”,进行持续的综合调理,并且在各种因素发展变化的动态中,不断反馈调节,把握有效的对策,实现“学困生”的转化是完全可能的。把此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我们就会有多方面的收益:一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学困生实际上属于“潜能尚未得到开发”,只要我们能探索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习惯,就会使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二是在探索“学困生”的转化方法、途径和模式的同时,要激励对“学困生”失去信心的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投入到教育转化工作中去。三是部分教师在该领域研究成果的逐步推出,必然引领一批后来居上者,这种研究活动的群体效应正是学校所期盼的。

三、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要坚持深入教学全过程,以帮助和指导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为主线,以“学困生”个案为研究对象,探索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使这些学生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主要研究方向如下:

(1)教学过程(学科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转化“学困生”对策研究。

(2)“学困生”的成因及帮助指导的个案研究。通过个案跟踪分析,着重摸清学习困难形成的主要原因,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的研究;因材施教,个别辅导,指导和帮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方法的研究;“学困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将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寻求富有我校特色的指导“学困生”自主解决学习困难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学困生”教育转化的理论框架,从而整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课题的创新在于在行动中寻找和总结对策,在行动中验证和完善对策。因此,这是一项既有较强的实践针对性,又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