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逻辑学”和“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思考

“逻辑学”和“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逻辑学”“语用学”课程与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阶段的必考科目,其试题考查的知识要点涉及数学、语文、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学科。
“逻辑学”和“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思考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文 健[1]

引 言

汉语言文学是高等学校中文系的传统专业,“逻辑学”和“语用学”课程则属于该专业中的基础学科。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人文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来看,其中有一条是“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倡导对学生进行分类培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学习,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模式创新改革与探索。这给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应用性改革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方向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有文员、公关、宣传、行政、语文教师、考研、考事业单位、考公务员等。近些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公务员招考的热门专业,许多报考岗位的专业要求都定位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这很大程度上是由该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公务员的岗位类型很多,其中比重较大的是语言文字方面的工作,如文员岗位、宣传岗位、行政管理岗位等。这些工作岗位都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公务员考试中的很多考题都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学课程有密切关系,其中逻辑学和语用学知识占据很大一部分。从这一方面对“逻辑学”和“语用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帮助致力于报考公务员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提高应试能力,给他们的就业助一臂之力,另一方面也凸显出这两门课程的应用性。

二、“逻辑学”“语用学”课程与公务员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阶段的必考科目,其试题考查的知识要点涉及数学、语文、历史、政治、经济、法律等诸多学科。以下是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2—2015年题型和题量统计表[2]

表1 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2—2015年题型题量统计表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五大题型中,语言文字类知识的考查集中在第二大题和第四大题。其中,涉及逻辑学和语用学的有:语言理解与表达中的逻辑填空、语句表达和阅读理解,判断推理中的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它们的题量占到总题量120题的70题,比重为58.33%,接近60%。

三、“逻辑学”“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可行性论证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入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语言理解与表达以及判断推理中涉及这两门课程的练习。

(一)“逻辑学”“语用学”课程知识要点与行测考点的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涉及逻辑学和语用学的题型名称与其所考查知识的内容存在文字表述上的不严密性(题型名称和考查知识内容的相互交叉),所以笔者没有按照试卷的题型进行归纳,而是严格根据学科知识进行总结。

1.“逻辑学”课程知识要点与行测考点的对应

(1)偷换概念、以偏概全、逻辑混乱。

这三个逻辑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阅读理解的细节理解题。

(2)逻辑顺序。

该逻辑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语句表达的语句排序题。

(3)定义。

该逻辑知识点涉及判断推理中的定义判断题。

(4)类比推理。

该逻辑知识点涉及判断推理中的类比推理题。

(5)必然性推理和可能性推理。

这两个逻辑知识点涉及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判断题。

2.“语用学”课程知识要点与行测考点的对应

(1)实词的使用。

该语用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逻辑填空的实词选择题。

(2)成语的使用。

该语用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逻辑填空的成语选择题。

(3)关联词的使用。

该语用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逻辑填空的关联词选择题。

(4)话题统一、前后对应。

这两个语用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语句表达的语句填充题。

(5)合作原则、关联理论。

这两个语用知识点涉及语言理解与表达中阅读理解的主旨观点题、推断下文题、标题提炼题。

(二)“逻辑学”“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思考

1.保持原有教学目标不变

“逻辑学”“语用学”课程的基本目标是一致的,即在掌握这两门课程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的正确性、准确性、条理性、论证性和得体性。

2.加强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对理论知识的讲解进行适当的压缩,加大练习的比重。练习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语言表达的练习。这是已有部分,包括教材的习题和教师的补充练习。

第二部分是公务员考试行测中对应的练习,这属于新增部分,即结合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进行相应的练习。

通过对这两门课程中与公务员考试行测考点对应知识点的归纳,以及在以往教学中对这些知识点的积累,现将这些知识点的训练内容与对策进行如下陈述。

第一,逻辑学知识点训练内容与对策。

(1)偷换概念:该类题主要表现为出题人将题干中的语词“甲”换成其他类似的一些语词“乙”或“丙”等。有的则是更改语词的所指对象、修饰成分或适用的范围。在做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叙述是否会出现以上的情形。从语法上来看,可以重点关注主语、定语状语

(2)以偏概全:该类题主要表现为出题人用事物的部分来代替整体,从逻辑上来看,则属于使用归纳推理不当,从“个别”性的前提必然地推出“一般”性的结论。在做题时,需要重点留意语词前面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句子中的定语成分,如“有的”“有些”“一部分”“少数”“凡”“所有”“全部”等。

(3)逻辑混乱:该类题主要表现为出题人将选项中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打乱,造成打乱后的逻辑关系与原有的逻辑关系不符,例如“并列关系”“选择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等。在做题时,首先要找出句子之间的逻辑连接词,即语法上的关联词语,通过这些词语来确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并且”“不仅……而且……”“或者……或者……”“要么……要么……”“如果……那么……”“只有……才……”“因为……所以……”等。

(4)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表现为语句或语段在表达时需要遵守的顺序,如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等。在做题时,先判定其属于哪一类的逻辑顺序,之后再进行正确的排列。时间顺序表现为时间的先后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表现为事物自身发展时固有的顺序。

(5)定义:定义判断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抓住“定义的内容”,即弄清楚某个概念“是什么”。 在做题时,一定要明确定义的类型。常考的定义是“属+种差”型定义。在这类定义中,种差的类别有利于把握各类定义的不同。如性质定义、发生定义、关系定义、功能定义等。

(6)类比推理:该类题主要表现为逻辑上的概念外延间的关系类比和条件类比、语义上的近义反义类比和描述类比,以及语法关系的类比。在做题时,需要把握以下关系:概念外延的全同关系、属种关系、交叉关系、并列关系、条件关系、因果关系;语义的近义关系和反义关系;语法的并列关系、动宾关系、偏正关系、主谓关系等。

(7)必然性推理:该类题的特点是,只要掌握相应的逻辑知识,在做题时往往能手到擒来。其理论部分掌握起来并不难,它们在“逻辑学”课程中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在做题时,只需记住一点:只要推理符合相应的推理规则,并且该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那么它一定能得出一个必定为真的结论。在行测中,必然性推理涉及以下几种逻辑推理:概念外延间的关系推理、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推理、直言命题的变形法推理(换质推理、换位推理)、三段论推理、假言推理、模态推理等。

(8)可能性推理:该类题在解题时需要明白,此种推理即使符合相应的推理规则,并且该推理的前提是真实的,但是其结论未必真实。换句话说,此类推理存在不可靠的性质,因此在做题的时候需要考虑其不确定性,如果选项中出现确定性的,往往不是答案。

第二,语用学知识点训练内容与对策。

(1)实词的使用:该类题主要涉及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包括其适用对象、词义的轻重、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搭配、感情色彩的差异等。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明确实词的特点,即既有词汇意义,也有语法意义;第二,把握语词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

(2)成语的使用:该类题涉及成语的意义以及近义成语的辨析。做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切忌望文生义,明确成语的使用对象,留意成语意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的差异,句义和成语意义之间的重复。

(3)关联词的使用:该类题涉及关联词在复句分句中的正确选择。做题时首先要掌握复句的意义类型。常考的有:联合复句(并列复句、顺承复句、选择复句、递进复句)、偏正复句(条件复句、假设复句、因果复句、转折复句)。其次要能区别一些容易混淆的复句,例如:并列复句和选择复句、并列复句和递进复句、条件复句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4)话题统一:该类题涉及句子或段落的整合。任何句子或段落在语言的组织上,都必须围绕一定的中心展开。在做题时,要注意主语(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它是实现话题得以统一的重要手段。

(5)前后对应:该类题涉及语段中信息的前后呼应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在做题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种前后对应的方式:语词的对应、观点的对应、问与答的对应。

(6)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话语组织的整体协调性,涉及归纳语段的中心主旨,推断作者的观点及态度,推测作者下文的内容,提炼语段的标题等。在做题时,要能根据合作原则的关系准则和关联理论,分析语段的整体意义,区分“总说”和“分说”,把握“总说”的要点,理清“分说”的顺序,分析“总说”和“分说”的关系。

(三)试题例证分析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中,涉及逻辑学、语用学知识的试题,只要掌握好基本的理论知识,解题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复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并举,将理论知识和相关试题结合起来进行讲解,这样才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知识运用的把握。例证分析如下:

1.“逻辑学”知识试题分析

例一:某个会议的与会人员的情况如下:

(1)3人是由基层提升上来的 (2)4人是北方人 (3)2人是黑龙江人(4)5人具有博士学位 (5)黑龙江人没有博士学位 (6)上述情况包含了与会的所有人员

那么,与会人员的人数是:

A.最少5人,最多12人         B.最少7人,最多12人

C.最少5人,最多14人          D.最少7人,最多14人

该题涉及逻辑学中概念外延间的关系。解题首先要明确题目中所提到的不同的概念,它们分别是:①“由基层提升上来的”;②“北方人”;③“黑龙江人”;④“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概念②“北方人”和概念③“黑龙江人”具有属种关系,“北方人”为属概念,“黑龙江人”为种概念。概念③“黑龙江人”和概念④“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全异关系。根据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具有属种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所以二者不能相加;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则需要相加;具有交叉关系的概念在相加时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下面我们用欧拉图将题目中所涉及的概念表示如下:

图1 例一中概念外延间关系图

根据概念外延间的关系可知,要计算“人数最多”,那么概念外延间的关系要构成全异关系。又由于概念②“北方人”已经包含了概念③“黑龙江人”,所以“人数最多”的计算如下:概念①由基层提升上来的(3人)+ 概念②北方人(4人)+ 概念④具有博士学位(5人)= 12人。

同理,要计算“人数最少”,那么概念外延间的关系要构成相互重合的关系。由基层提升上来的(3人)和非黑龙江的北方人(2人)都被包含在概念④“具有博士学位”之内,同时又由于概念③“黑龙江人”和概念④“具有博士学位”具有全异关系,所以,“人数最少”的计算如下:概念③黑龙江人(2人)+ 概念④具有博士学位(5人)= 7人。该题答案选择B。

2.《语用学》知识试题分析

例二:爱迪生的成功和后期的某些失误,在科技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很值得后人____________。历史证明,在科技文化的发展中,理论家和发明家都非常重要。科学理论只有通过发明家才能___________为生产力,但又必须看到,发明若没有科学理论作后盾,则必然是“短视”的。在爱迪生的时代是这样,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的今天依旧是这样,或者可以说___________是这样。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学习 转化 不仅          B.学习 演变 更加

C.借鉴 演变 不仅          D.借鉴 转化 更加

该题的解题关键在于实词的使用。动词“学习”和“借鉴”在实际的语用中,它们的搭配对象是存在差异的。“学习”仅仅用于好的方面,而“借鉴”则可以包括“经验”(好的方面)和“教训”(不好的方面)。题干中的“后期的某些失误”属于“不好的方面”,因此第一个动词只能选择“借鉴”,同时可以排除选项A和选项B。另外,在语用中能和宾语“生产力”构成搭配的动词是“转化”,而非“演变”,因此排除选项C。该题答案选择D。

从上述试题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掌握逻辑学和语用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公务员考试行测中相应知识点试题的解题就变得容易得多,而不是毫无头绪,不知从哪里入手。

结 论

“逻辑学”“语用学”课程教学应用性改革的路子是多方面的。笔者从公务员录用考试笔试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一角度出发所进行的探讨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同时该想法也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但不管从哪个方面进行改革,都应该以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为根本,以课程特色为切入点,以学生能力的培养为宗旨,真正体现课程教学改革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李永新.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注释】

[1]作者简介:文健,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语言逻辑和语用学。

[2]李永新.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