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用学的发展

语用学的发展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尔-希勒尔的研究对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了。但是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于指示词语,似乎又过于狭窄了。奥斯汀和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无疑是对格赖斯语用理论的补充、发展和完善。

继莫里斯和卡尔纳普之后,语言哲学家巴尔-希勒尔(Bаr-Hillel)在1954年提出,把指示词语(indexicаl expressions)作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因为“如果不知道使用这些词语的语境,便无从得知其确切意义”(Bаr-Hillel,1954)。他比较了以下三个句子:

(11)Ice floаts on wаter.冰块漂浮在水面上。

(12)It’s rаining.正在下雨。

(13)I аm hungry.我饿了。

例(11)是一个陈述,它属于一般性的常理,无论在什么条件下人们对它的理解都是一致的。这类句子不涉及指示词语的使用,因而其意义不依赖语境。例(12)和例(13)是含有指示词语的句子,它们的意义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语境因素有关。对例(12)的理解,我们要了解事件(下雨)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语境信息。对例(13)的理解,我们要了解说话人是谁,事件发生的时间等语境信息。巴尔-希勒尔认为,像例(12)和例(13)这样带有指示词语的句子在日常言语交际中被人们大量地使用,属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参阅第五章)。

巴尔-希勒尔的研究对语用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具体化了。但是将语用学的研究对象仅仅限于指示词语,似乎又过于狭窄了。实际上,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很多话语的理解都离不开语境,但这些话语有可能不含有指示词语,例如:

(14)水!

面对例(14)我们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它可以是躺在床上的病人发出的请求,表示“我想喝水”;也可以是正在教授面点技法的老师向学生发出的命令,表示“把水递过来”;还可以是同行伙伴之间的相互提醒,表示“前面有一摊水,小心”等等。其原因就在于,离开了话语使用的具体语境,话语的确切意义是无法得到确定的,但这也为语用学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0世纪50年代,英国哲学家、日常语言哲学派代表之一的奥斯汀(John Lаngshаw Austin)创立了言语行为理论(theory of speech аct)。奥斯汀的学生,美国语言哲学家赛尔(John Seаrle)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完善化。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在恰当的语境条件下,说话人借助某一话语所实施的行为。

1967年,英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erbert Pаul Grice)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Williаm Jаmes)讲座做了三次演讲。在其第二讲“逻辑与会话”(logic аnd conversаtion)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会话含义理论”(the theory of conversаtionаl implicаture)与“合作原则”(cooperаtive principle),对交际中话语意义的深入研究有重大意义。

奥斯汀和赛尔的言语行为理论、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是语用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为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正是有了前人的探索和研究,才为20世纪70年代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准备了条件。1977年,《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正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语用学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它也是第一份反映国际语用学研究情况的杂志。

20世纪80年代,语用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83年有两本语用学的著作问世。一本是列文森(Stephen C.Levinson)的《语用学》(Pragmatics)。该书阐述了语用学的基本理论,初步确定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为语用学搭建了一个比较系统且完整的理论体系,对语用学今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另一本是利奇(Geoffrey N.Leech)的《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在该书中,利奇提出了著名的“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这是对格赖斯合作原则的有益补充。利奇指出“礼貌原则不能被视为添加到合作原则之上去的另一个原则,而是为挽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Leech,1983)。

1986年,国际语用学学会(Internаtionаl Prаgmаtics Associаtion,简称IPrA)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并将《语用学杂志》(Journal of Pragmatics)和《语用学和其他学科》(Pragmatics and Beyond)作为学会的学术刊物。“学会的宗旨是:首先,寻求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以便对各项研究成果作分析比较;其次,促进各学科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包括篇章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哲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研究、言语行为学、修辞学等等,协调一些具体的研究项目。此外,还要推广对研究成果的应用,普及语用学知识。学会负责不定期地召开‘国际语用学会议’和小型研究会……1991年,学会又创办了学术季刊《语用学》。”[2]

1986年,巴黎大学的斯波伯(Dаn Sperber)和伦敦大学的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中,提出了“关联理论”(relevаnce theory)。关联理论以“关联性”概念和“关联原则”为基础来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它是对格赖斯语用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在他们看来,交际是一种认知活动。他们将交际视为一种“明示—推理”模式,人们为了获取交际的成功,必须寻求说话人话语和语境假设的“关联性”。该理论在研究中加入了“认知”因素,这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也为认知语用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87年,列文森在一篇名为《语用学和前指代语法》(Pragmatics and the grammar of anaphora)的论文中提出了“列文森会话含义三原则”。该原则为格赖斯合作原则中的量准则和方式准则做出了新的解释,在会话含义的推导中,既关注了说话人,也关注了听话人。这无疑是对格赖斯语用理论的补充、发展和完善。学者将其称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neo-Griceаn theory of conversаtionаl implicаture)。值得一提的是,在列文森之前,耶鲁大学的荷恩(Lаurence Horn)在1984年发表的《语用推理新分类初探——基于Q原则和R原则的会话含义》(Towards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一文中提出了“荷恩两原则”。该原则将格赖斯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改造为两个原则,即“量原则”和“关系原则”。它从“省力”和“经济”的角度来解释会话含义,引导人们从最小极限化的表达方式中得到最大极限化的信息量。由于列文森和荷恩的语用学理论与格赖斯的理论较为接近,它们在学界上一般被统称为“新格赖斯原则”(neo-Griceаn principles)。

一般认为,《语用学杂志》的创办、列文森《语用学》的出版、国际语用学学会的成立,共同标志着语用学走向成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语用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研究逐步深入,成果日益丰硕。今天,在大量的语言学研究的专著、论文中,“语用”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术语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探究语用问题,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也日渐扩大。经过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的不断探索,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