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我国法科大学里第一个开设的新闻学专业,是全国第一家以法制新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色新闻学,在重庆市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开创性意义。赵中颉教授于1994—2009年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珮教授于2009年至今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重庆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科。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科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一、发展改革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重庆市第一所经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新闻学院,筹建于1994年,199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是我国法科大学里第一个开设的新闻学专业,是全国第一家以法制新闻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色新闻学,在重庆市具有填补学科空白的开创性意义。赵中颉教授于1994—2009年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李珮教授于2009年至今担任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学院在办学之初,就明确地提出了“主新辅法”的培养模式,形成新闻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独特学科交叉优势,并整合了法学、哲学、文学、管理学等学科资源。以培养具有“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法制新闻应用人才为目标,形成“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三者并重的办学特色。经过全院师生艰苦创业,已形成新闻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独特学科交叉优势,建立了有着鲜明的法学和应用特色的较为完备的新闻传播学科教育体系。在全国法科大学和重庆市高校中,最早设立新闻学本科专业招收本科生(1995年),最早获得新闻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最早成为省部级重点学科(2006年),最早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最早获得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授权点(2010年),2009年获批重庆市法制新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院2010年更名为“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这是学院保持发展法制新闻特色办学15年之后的一次理性拓展,以全球新闻视角打造国内一流新闻学科,以适应中国国力提升之后全球新闻传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并将秉承“中国立场,全球视野,崇尚拙朴,匪敢巧华”的理念,充分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在法制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拓展建立国际化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新闻与传播人才。

经过全院师生的努力,2010年12月,学院成为重庆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新闻学专业被确立为教育部财政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成为重庆市“十二五”重点学科;2013年12月,新闻学专业入选重庆市“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学院先后建成了新闻演播实验室、新闻编辑实验室、新闻节目制作实验室、数字媒体制作实验室、数字环绕声实验室,拥有重庆高校新闻学类实力强大的实验教学平台。

学院坚持“法治新闻”与“国际视野”的研究特色,形成了明确的研究方向:新闻与法治、国际新闻、影视与新媒体、政治传播。经过20年发展,已成为重庆领先、西部一流、全国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科。

二、教学情况与教学改革

(一)教学理念

学院20年来坚守“主新辅法”的教学特色,并融入全球化视角,探索一条契合当今新闻传播教育变革发展理念、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教学改革新思路,确立了“坚守本体、融合开放”的新闻传播教学理念:坚持以与法学学科优势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为根本,充分实现不同专业和学科、课内与课外、中心与媒体、学院与海外名校及机构之间的融合与交流,通过全面、立体、包容和开放的教学体系建设,培养具有“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法治新闻宣传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传播人才。

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3个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2个招生方向;新闻与传播学专业硕士授权点。

(二)教学平台

1.与《重庆商报》联合培养新闻传播本科创新实务人才

2015年3月26日,学院与《重庆商报》联合推出的培养新闻传播本科创新实务人才——“蓝鲸计划”启动。根据“蓝鲸计划”培养方案,学院选拔本科生进报社实习,双方通过互聘方式实现校企双方深度合作。

2.与CCTV社会与法频道合作创建研究基地

CCTV社会与法频道研究基地创建后,深度访谈栏目《崛起》《热点面对面》等均在学院新闻演播实验室完成节目制作,学生参与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3.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创建西部节目评估研究基地

2013年5月18日,学院承办了“移动互联与媒介创新高峰论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西部节目评估研究基地正式挂牌。

4.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合作,共建“西政-零点媒介传播基地”

2012年,学院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签署了《协同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西政-零点媒介传播基地”。

5.创建29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

目前,学院为学生专业实习建立了29个实习基地。学生实习基地已覆盖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初步形成立足重庆、辐射西南、北上南下东进的格局,满足了学生实习的需要。

6.与国外名校合作办学

学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俄勒冈大学,美国堪萨斯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金匠学院,法国图尔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了多种合作关系。

(三)教学方法

1.大篷车课堂

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设立大篷车课堂。大篷车课堂的基本理念是“走在路上的新闻”,边走边思考,边采访边成稿,即“不断思考+不断实践”。大篷车课堂由学院教授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到国外进行实地采访和实习,目前已到访的地点包括巴基斯坦、图瓦、斯里兰卡、蒙古人民共和国、萨尔茨堡。

2.创建社区媒体平台

学院尝试依托一份报纸、一个网站、一个微博和一个公共微信,构造一个立体的社区媒体平台。学院创办重庆首张面向社会的《回兴社区报》,媒体广泛报道。

3.新生研讨课

为大一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这种模式20年前始于哈佛大学,它是国内高校前沿的实验教学方法,2003年被清华大学引入,成为清华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种模式2011年被学院引入西南政法大学的新闻课堂。新生研讨课以讲座形式为一年级新生开设10堂新生研讨课,全部由国内知名学者、业界精英和本学院教师担纲。

4.互动研讨式课堂

学院在实验教师中推广互动研讨式课堂教学法,除了加强实验教学和技能培训外,课程讲授引入了案例教学,通过案例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情景的处理分析和应变能力。

5.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在学院教学中广泛运用,如模拟新闻发布会、模拟公务员面试、模拟现场采访等。这些教学方法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研究性、主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综合判断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6.网络直播

每年学校运动会学院都要做网络直播。网络直播一般分文字直播、图片直播和视频直播三个板块,力求以专业的新闻视角为全校师生带来更为全面的校运直播。网络直播的形式模拟奥运会,要求学生精准、及时、全面地进行各类新闻形式的报道。以2013年校运会网络直播为例,约有200名本科生参加网络直播团队,分设文字部、摄像部、摄影部、网络部等11个部门。在校运会期间共上传稿件202篇、图片253张、视频29段,并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在人人网、微博、微信上进行赛事直播。

7.创办院报、院刊、院栏目

《新报》是学院创办的院报,以“纪实、人文、新锐”为办刊宗旨。《新报》凭其独到新锐的办刊风格,获得第一届重庆“校园之春”刊物评比杂志一等奖、首届校园刊物文化节“新闻专业奖”,连续三届获得校园刊物评比特等奖。

《西政观察》是学院创办的院刊,创办于2005年12月。《西政观察》以理性观察和思考,深度报道和建设性批评为办刊理念,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西政观察》凭借其独到理性的视角,针砭时弊的文风,在广大学生中拥有极大的影响力,连续多年荣获“重庆市校园刊物研讨会报纸类”一等奖。

每个年级都创办年级刊物,如2003级《满庭芳》,2004级《新干线》,2005级《新闻零五》《零点视角》和《艺水流长》,2006级《翼》等。

学生自创的励志类谈话节目《西政故事》成为学院的品牌视频栏目,以谈话节目的形式为主,利用新闻学院的优势,和嘉宾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以新闻人视角,突出故事,挖掘西政故事和有故事的人,让西政人讲出自己的故事。内容覆盖校长、教授、校友、学生、食堂师傅、宿管人员等,在学校影响广泛。

8.专业技能大赛

每年举行“新闻传播杯”专业技能大赛一次,内容包括文章缩写、文章改写、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电脑排版、数字摄影、网页制作、文字录入、电视节目制作等。

9.记者节活动月

每年11月份是学院学生记者节活动月,一般分为MTV大赛、PS大赛、法治新闻摄影大赛及以法治为题材的短剧大赛。目前已举办了12届学生记者节活动月,在重庆市高校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MTV大赛在2009年5月升格为重庆市级比赛,2014年与陕西卫视合办“华夏微电影——西南大学生国际微电影大赛”。2014年学生在记者节活动月拍摄的微电影获重庆市廉政建设奖,是重庆市唯一高校入围奖。

(四)教学成果

2005年,由赵中颉教授等完成的“认真抓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建立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体系”,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8年,由李珮教授等完成的“培养具有‘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法制新闻宣传工作人才”课题,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类二等奖。

近3年,学生获得众多科研创新项目资助,公开发表论文20篇,其中有CSSCI论文多篇,公开出版论文集2部;拍摄的校园电影5部;连续举办记者节活动月12届,举办重庆市校园MTV创作大赛5届;学生在各种科技活动中获得校级及以上奖励104人次,学院级486人次;学生自己制作的各种科技文化作品中,MTV作品120件,DV作品122件,各类征文、消息和通讯、广告策划等504件。

学生制作的公益广告短片《人》入围第十四届大学生电影节第八届短片大赛“打击盗版、保护知识产权”公益广告单元;校园电影《落叶》、纪录片《墙》分别获得第十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入围奖;2007级本科生洪晓彬创作作品《打开窗口,视听生活》获得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佳作奖;2013年王炬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拍摄的《呼唤》,获得2013重庆市廉政公益微视频(电影)征集评选活动三等奖;2009级本科生王卉婷研究成果《主流媒体对大学生形象构建的实证研究》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重庆市三等奖;2013年,2012级学生杨菀娟将一首张学友粤语流行歌曲改编成“毕业纪念曲”,被网友们称为“毕业的心声”,重庆媒体进行了报道;学生微视频《宅闻联播》(2009年12月)、《舌尖上的西政》(2012年)、校园诙谐剧《屌丝@翔》(2013年)等在新浪网、爱奇艺网上获得很高点击率

三、师资力量与招生、学生就业情况

学院现有专职教师44人,有教授11人,副教授1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9人,海归人才6人,硕士生导师22人。建立了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且团结协作,学术思想端正,创新性强的学术队伍。1/3的教师具有法学的学习背景,1/3的教师有海外学习和访学背景,1/3的教师有实务工作任职背景。

目前本科生每年招生25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每年招生70人左右,硕士学位授位率达到100%,本科学生年底就业率达到98%。

四、科研情况

学院近4年来,在研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8项,教育部项目5项,省级重大项目3项,其他省部级项目18项,合计项目总金额290.9万元。教师发表SSCI论文1篇,CSSCI以上论文81篇,国外期刊6篇;教师新增专著24部。其标志性成果如下:

(1)项目:健全坚持正确引导舆论的体制机制研究,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李希光任主持人,付子堂、李珮、郭晓科任子课题负责人,项目经费80万元。

(2)著作: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列丛书(11本),法律出版社,2014年。

(3)教材: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11本),法律出版社,2014年。

(4)项目:网络环境下突发事件传播与管理研究,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李珮主持,项目经费12万元,已结项。

(5)项目:互联网视听产业的版权纠纷及其法律规制研究,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陈笑春主持,项目经费20万元。

(6)项目:微信与媒介生态环境建构研究,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李林容主持,项目经费20万元。

(7)项目:传播学研究的社会心理学传统,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后期资助项目,柯泽主持,项目经费18万元。

(8)项目:大众传媒对中国城乡一体化的促进作用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青年项目,廖宇翃主持,项目经费15万元。

(9)项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的伦理价值取向及其对受众的影响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贺艳主持,项目经费18万元。

(10)获奖:《理性与传媒发展》,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柯泽,2013年。

(11)获奖:《公交让座“让”与“坐”》,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3年,程德安。

(12)论文:Meida Corruption:A Chinese Characteristic,㊞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SSCI期刊,2013年,李韧。

(13)论文:《从〈大公报·医学周刊〉看民国时期现代卫生观念的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CSSCI期刊,权威核心期刊,2014年第5期,刘娟。

五、获奖情况

学院近年来新增国家级获奖成果1项,新增省部级以上获奖成果5项。

2005年,由赵中颉教授等完成的“认真抓好大学生‘第二课堂’,建立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培训体系”项目,获重庆市人民政府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008年,由李珮教授等完成的“培养具有‘媒介视野·法律正义·社会责任’的高素质法制新闻宣传工作人才”课题,获得重庆市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类二等奖。

2013年,由柯泽教授完成的《理性与传媒发展》,获得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

2013年,由陈笑春副教授完成的《电视社教节目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途径》,获得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013年,由蔡斐副教授完成的《重庆辛亥革命史》获得重庆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13年,由程德安教授完成的《公交让座“让”与“坐”》获得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三等奖(2012年度)。

六、今后发展方向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依托新闻传播学和法学相结合的独特学科交叉优势以及新闻传播学专业建设已经形成的基础平台,坚持走“质量与特色相协调、素质与能力相统一”的发展道路,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打造品牌和特色,提升新闻传播学科地位,推动新闻传播学科管理档次、质量上台阶,实现可持续发展。力争将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成为特色鲜明、质量过硬、重庆领先、全国知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新闻传播学科。

(赵文丹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