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成就未来_砥砺前行_西南科

学科成就未来_砥砺前行_西南科

时间:2022-07-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科成就未来_砥砺前行_西南科龙头引领发展 学科成就未来研究生部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在高校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十年来,学校一直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立足实际,常抓不懈,目前已呈现出龙头引领发展、学科成就未来的良好态势,凝练了一批特色学科方向、汇聚了一批学术队伍、搭建了一批学科平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科成果、明显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学科成就未来_砥砺前行_西南科

龙头引领发展 学科成就未来

研究生部

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代表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在高校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十年来,学校一直把学科建设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立足实际,常抓不懈,目前已呈现出龙头引领发展、学科成就未来的良好态势,凝练了一批特色学科方向、汇聚了一批学术队伍、搭建了一批学科平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学科成果、明显提高了学校的学术声誉。

一、学科及专业建设十年成就

(一)凝练了一批特色学科方向(www.guayunfan.com)

十年来,学校密切关注国家科技、人才、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服务西部大开发和四川西部经济高地建设,紧密结合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和国防科技工业的需求,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的学科方向。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生物质材料加工、建筑及防护材料、碳纳米材料、材料电化学与表面技术和新型无机功能材料等特色方向上,为西部经济发展和灾后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光电检测、智能控制应用、图像处理与应用和机电控制等特色方向,有力地推动和加快了中国(绵阳)科技城及西部经济建设,为灾后重建和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作出了新的贡献;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围绕解决西部地区重大环境问题和绵阳科技城建设发展战略重大需求,开展相关理论、关键技术及其综合集成研究,形成了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核废物处置与环境安全、水处理与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4个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生物学学科立足于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对我国西部地区特种生物资源开展种质资源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形成了发育生物学、植物遗传育种学、资源生物学、生理生态学和应用生物化学5个具有特色而稳定的研究方向;土木工程学科在SHPB实验技术、非均质材料极端条件动态性能及其测试技术、典型结构在冲击、爆炸下的动态响应,工程结构致灾机理及其监测和防护,超服役工程结构、受损结构安全评估与修复技术,再生混凝土利用及建筑节能技术集成等方面形成了研究特色;机械工程学科在反求工程与快速制造、现代信号处理与传感测试、机械系统动力学建模与仿真、建材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核科学与技术学科在核废物与环境安全等领域重点开展了核废物固化与处理、强辐射条件下物质特性、核技术及应用(辐射生物效应、加速器技术)、强辐射场下特种机器人技术等方面的特色研究。

围绕这些特色学科方向的凝练,学校在工学和农学等方面的优势突显,并在循环经济、犯罪防控等方面形成了优势明显的人文社科研究方向。

(二)汇聚了一批学术队伍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学科建设需求,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和引进,汇聚了一批结构合理、影响力大的学术队伍。目前已有兼职博士生导师12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一批教育部百千万人才和新世纪人才、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有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

(三)搭建了一批学科平台

十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平台建设,新增了一批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硕士学位授权点从8个(仅3个点招生)增加到3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从无到有,现增加到4个(工程硕士、法律硕士、MBA、翻译硕士),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增加到1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从2个增加到12个;重点实验室从无增加到1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0增加到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哲学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从0增加到2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从0增加到3个(四川省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四川省循环经济研究中心、四川省英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到2010年,学校已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具有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并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四川省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目前,学校在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管理学教育学8大学科门类设有67个本科专业,2009年获得“双学位”办学资格,现有13个专业开展双学位教育工作,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防紧缺专业1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

(四)产生了一批科研成果

十年来,学校学科建设成果显著,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技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多项,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部级等奖励340项。

(五)学校学术声誉明显提高

十年来,学校学术声誉得到了明显提高。发表了一批高水平学术论文,被SCI、EI等检索收录、转载1000余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近300次;校内学术骨干作为特邀专家,赴美国、欧洲、日本等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并作特邀报告50余人次。

正是学校长期以来坚持学科龙头地位,使得学校在跨越式发展中不断实现新跨越。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从不足30人增加到2000多人,本专科学生从9000余人增加到2.5万余人。学校现有硕士生导师359人,其中外聘导师84名;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聘请的博士生导师12名;现有在校博士生7人,各类硕士研究生2016人,已授予硕士学位9届、授予硕士学位人数1561人。

二、学科及专业建设主要经验

回顾学校十年来学科及专业建设的经验主要在以下方面: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保障措施有力,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确保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1.学校成立“西南科技大学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与统一组织领导全校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各学院(所、中心)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所在部门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全校形成统一的学科建设指挥管理体系,对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立项先行、实效监督、滚动建设”的运作模式,并加强监督管理。

2.充分发挥“西南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西南科技大学教学委员会”、“西南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的作用,加强对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监督。

3.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科研发展的管理运作模式,切实提高科研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实效性。

4.对于学校重点建设的博士点建设学科,其依托学院成立由院长、主管副院长和有关专家共同组成的“博士点学科建设工作小组”,具体负责本学院承担的重点学科规划制定、方案实施、人员协调、实验室建设等学科建设与发展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学科建设管理的科学性、民主性与实效性,切实保障重点学科建设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经费投入有保障

学校设立了学科建设专项资金,其重大项目的实施实行“立项先行、实效监督、滚动建设”的运作模式,同时加强监督管理。

1.设立了博士点建设专项经费:学校设立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项目建设专项经费2.82亿元,在《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及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支撑学科建设任务》及其任务实施方案和《西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授权单位软环境建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及其经费使用方案下开支,同时加强监管、检查和验收。

早在2006年,学校为了提升办学层次,加强新增学位授权点建设,为成功申报博士授权单位打基础,学校投入了1700万元“首批重点建设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项目”专项资金,对材料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植物学等5个学科的17个方向投入建设。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西南科技大学成为新增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机械工程、生物学、土木工程3个学科为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权支撑学科。

2.设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项经费:学校对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按省学位办经费1∶2配套资助建设;对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加大投入,保障建设力度,并加强年度检查和验收工作。力争国家级重点学科零的突破,争取更多的校级重点学科成长为省级重点学科。

学校同时设立了“重点建设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建设项目”,按每3年投入10万元进行建设,力争现有二级硕士点早日成长为一级硕士点。

除此之外,学校还设立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专项经费,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专项经费,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等,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其培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开放式办学模式为学科专业建设拓展了空间和资源

1.学校成立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分管教育副省长任董事长,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等36家大型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7个,合办硕士点和本科专业10个,通过资源共享、联合办学,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快速提升和董事会成员的共同发展,形成了“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鲜明特色。

(1)在对口支援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全方位支持下,学校在短短4年间,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55人,这55名免试硕士研究生全部作为学校的委培师资。

(2)学校董事会成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以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与学校共同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已有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在这些单位进行培养,有多位科技人员被聘为硕士生导师,为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提供了可靠保证。

(3)自科技城建设以来,学校有10位教师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及其他高校聘为博士生导师,近20位教师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聘为副博士生导师。

2.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20余所国外及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与交流联系,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校国际化开放办学渠道日益广泛。近年来,学校主持完成了加拿大政府资助的“中国西部远程教育项目”、欧盟资助的“低成本废水处理技术高等教育与培训模块的开发”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科技实力以及国际影响力。

三、学科专业建设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十年的努力,学校学科专业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要实现“到2020年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学科专业建设还有很多不足,主要表现为:特色不够鲜明、优势不够突出;尚无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尚未取得;硕士学位(包括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偏少,门类不多。

为此,学科专业建设当前应该在把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结合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四川省西部经济高地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发展和绵阳科技城建设需要,紧扣学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定位,理清思路,做好“学科专业建设‘十二五’规划”;以博士单位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工学、农学优势,促进理工农经管文渗透、交叉,形成相得益彰的学科群、链;进一步凝练特色学科方向,在学术队伍、学科平台、学科成果和学术声誉方面有显著提升。

(执笔人:刘知贵 王德平 胡 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