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报评论面临“倒逼”

党报评论面临“倒逼”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党报评论正面临严重的“倒逼”。这种单一的话语霸权已经超越了传播的边界,而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这对党报评论沉迷于自我、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倒逼”。这对身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而言,形成了越来越严厉的“倒逼”,“向世界说明中国”已经成了国内媒体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党报评论面临“倒逼”_转型中的传媒——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的实践与思考( 一)

◎易其洋[1]

新闻评论是新闻事业中影响社会舆论的最主要的方式。但目前,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变,以及世界舆论总体格局的“西强我弱”,党报评论引导舆论的“领袖地位”正面临严重的“倒逼”。

作为报纸上两种主要的文字体裁,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都是实现舆论引导功能的主要载体。比较而言,通过新闻报道来引导舆论,是一种间接的、隐性的、相对弱势的舆论引导。而新闻评论则主要是以新闻已经报道或者尚未报道的事实为基础,运用一定的理论知识,采取论理、分析的方法,揭示事物的本质,直接表明对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从理论上解决现实所提出的问题,从而更快、更有效地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在实施舆论引导时,是一种直接的、显性的、相对强势的引导。

实践证明,新闻评论由于在就某一重大事件或重要问题发表意见时,往往直接阐明某种舆论的基本立场与原则,是新闻事业中影响社会舆论的最主要的方式。但就目前的形势而言,党报评论正面临严重的“倒逼”。

一是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多样化。特别是网络、手机等新媒介迅猛发展,已经和传统媒体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传播网络。而网络媒体的互动性、海量性、快捷性,以及手机媒体的移动性、私密性、双向性等传播特点,既给舆论的传播格局带来了巨大变化,也给舆论引导的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党报评论的单一化、封闭化和党报评论引导舆论的“领袖地位”等形成了“倒逼”。

由于网络传播技术的运用,媒体竞争实际上已经从信息量的竞争进入了“观点竞争”时代,报纸开始以质量优势应对网络的数量优势,以报道的深度来应对网络的速度。而能够体现报纸特别是党报质量和深度优势的,评论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建国以来,借助于“身份优势”,党报评论在我国新闻界独领风骚。但网络评论的兴起,使得一向是党报传统优势的评论,实际上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党报与网络这种新的竞争格局,从一个方面显示了党报新闻评论的落伍与衰微,党报评论到了必须转型的关键时刻。

从总体上讲,网络评论的勃兴,给新闻评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对党报而言,却是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新闻评论进入了“群雄逐鹿”的时代,党报评论由于墨守成规,面对挑战无所作为,或者说是不知如何作为,甚至暂时处于了下风和被动位置。在这种格局下,党报评论是到了必须猛然警醒,增强忧患意识,加快改革步伐,尽快突出重围的时候了。

二是社会结构转变,舆论引导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对“观点信息”的需求急剧增加,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迫切需要媒体能为自己解疑释感。受众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的增强和市民社会的出现,以及民主意识的增强,对党报评论的封闭化、仪式化运作模式和教条化、八股化的文风形成了“倒逼”。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从政治分层为主体的社会转变为经济分层为主体的社会,以往“单位人”为主的社会形态日渐瓦解,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社会人”,以大不同于过去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其外在的表现就是,利益诉求各式各样,思想认识千姿百态。在舆论引导的构成模式中,作为舆论引导对象的人民群众的这种心理变化和行为变化的特点,也宣告了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思想和行为高度统一的状况已经彻底改变。表现在传播形态中,就是传播客体的分众化趋势,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化及专门化评论,以满足细分后的受众对信息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随着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完全听命于某一家报纸,而是通过比较,有选择地接受他们认为正确的观点。在这种背景下,党报评论所起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参考。这就要求党报在进行评论引导时,首先要洞察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既要言之有物,又要言之成理,不能一味灌输,否则就很难取信于读者。其次,还要对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否则就难以吸引读者。即使如此,又由于读者的经历、知识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对同一篇评论仍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通常情况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越强、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就越有主见。反之,则越模糊。因此,在舆论引导方面,随着读者主体意识的不断提高,党报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传统党报的评论写作,存在写作者和写作内容的封闭性,这种不开放已不适应民众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增强的现实。一些党报总是以为,在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报道中进行选择性报道,对群众高度关注的话题不发表评论,就是坚持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后来,这一观点有了进步,那就是及时公开事实真相,但对一些群众的议论、质疑等,则不发表评论正面回应。

三是当前世界舆论“西强我弱”的总体格局依然没有改变。强大的西方舆论机器甚至左右着一些重大事件的解释权,直接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准确判断和把握。这种单一的话语霸权已经超越了传播的边界,而成为一种国际政治现象,这对党报评论沉迷于自我、刻舟求剑式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倒逼”。

在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中,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引起了一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注和不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新闻媒体散布“中国威胁论”,丑化和“妖魔化”中国,大肆攻击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成就和社会发展。而从目前总的国际形势看,西方想用武力来改变世界已很难,重点已转向利用“软实力”、“巧实力”,借助新闻传播优势,不断对中国进行文化和思想渗透,实现“不战而胜”的政治图谋。

过去,党报评论更多的是“眼睛向内”,在信息源和信息渠道单一的传播环境下,受众缺乏选择权,对党报评论的关注度和信任度较高。但在社会开放性和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信息来源、传播渠道及其内容异彩纷呈,各种思潮相互交替、相互激荡的新形势下,主旋律之外又多了一些杂音、噪音。这对身为主流媒体的党报而言,形成了越来越严厉的“倒逼”,“向世界说明中国”已经成了国内媒体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辨析。那就是,有人认为,应对国际舆论,传播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政治导向,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的任务,地方党报没必要在这方面下太多功夫。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首先,从舆论导向的层次来讲,按照对社会的影响,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导向、思想道德导向和生活消费导向。舆论导向的第一个层次虽然是政治导向,但后面还有理论导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导向,风尚、习俗的导向,知识、行为的导向。低层次的导向如果产生了问题,高层次的导向就会失去根据和依托。

再就是,舆论导向是分层次的,又是彼此包含、混为一体的,是不可绝对分开的。也就是说,低层次的舆论导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高层次甚至是第一层次舆论导向的认识和态度。而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传播格局下,一些西方媒体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传播,来输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人们普遍感觉明显但又显得无能为力的现象是,这些年来,一些洋节在中国日益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我们的一些传统节日却日益式微,一些人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甚至发出了中国传统节日不适应工业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应该放弃和“洋化”的怪论。面对这种形势,要进行舆论引导,就不只是像《人民日报》这样的大报的责任,地方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要及时而持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正确引导人们认识和处理文化交流与文化扩张、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文化兼容与文化自主等的关系。只有在正确的舆论引导下,保持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致,才能使社会规范内化为个人准则,进而将社会成员行为纳入一定的轨道和模式,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

【注释】

[1]作者简介:易其洋,199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新闻系,2010年取得复旦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现任《宁波日报》理论评论部主任,长期专职从事新闻评论编写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