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业单位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事业单位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华社日前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虽然说,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多种角色的合力,但政府角色最为关键。致使事业单位改革陷入权力与市场的双重陷阱。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事业单位的“准政府”顽疾不除,其公益性职能就难以彰显。这次事业单位改革将“倒逼”政府职能变革。

新华社日前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一重大改革举措甫一出炉,即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今年,正值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前一段时间,社会舆论搭上纪念南方谈话的顺风车,热议改革,表达出对新一轮改革的高度期待。时下,推出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引起人们诸多联想,在相当程度上迎合了社会的改革期待。换句话说,知易行难。事业单位改革的关键,要看政府如何作为。虽然说,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多种角色的合力,但政府角色最为关键。这次改革的对象是事业单位,但根子往往是要看政府如何切割权力和职能边界。即是说,需要在权力上做减法,而在服务上做加法。

现有的事业单位多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我们曾按照计划经济的逻辑制造出一个庞大的“单位”。但这种集合制度安排,严重窒息了社会活力。后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要对膨胀的权力“减肥”,放权给社会。多年的改革主要是围绕权力和市场展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大拓展了市场的空间,权力开始艰难地从“无限”转向“有限”。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政企不分的问题有了显著改观。但是,政事不分问题尚未真正解决。如今,事业单位问题成为改革的“存量”问题,掣肘中国的深度改革,它堵在改革的深水区,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正如《指导意见》指出的: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凡此种种的问题,并未因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而有所改观,甚至说,事业单位还患上了市场化改革的新病。旧病未除,又添新病。致使事业单位改革陷入权力与市场的双重陷阱。

按照《指导意见》要求,这次改革是要把现有的事业单位按其职能进行切割、归并,分类实施,逐步推进。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这种改革意在去除事业单位的混合体制痼疾,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单位体制进行权责清算,把其行政职能交给行政,把公益职能交给公益,把市场功能还给市场。这种改革思路理论上讲清清爽爽,若能把纠缠不清的几个功能分割得干净利落,这是再理想不过的幸事。问题是,今天的改革是负重前行,是在负载了沉重的历史包袱和现实压力的情势下艰难行进的,改革承载着126万个事业单位3000多万“单位人”的命运,自然轻忽不得。也就是说,改革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这次事业单位改革,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事业单位内部的“内存”整理,它不是简单的加减运算,而是深度的结构转型。表面上看,这次改革是政府操刀,革事业单位的命。实际上,要革的是政府自己的命。事业单位的“准政府”顽疾不除,其公益性职能就难以彰显。既然事业单位体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就应该从计划病灶动刀,割除遗腹之患。

针对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我们的担心有二:其一,寄生于行政权力的事业单位,割断其权力脐带,将它们推向公益和市场,它们能适应新的环境吗?划并到公益序列、市场序列的事业单位组织,真能与行政职能断奶吗?如果不能,它们会不会沿袭其原先的生存法则,改头换面,穿上新马甲,继续行其“事业”之实?这次改革,能不能消解业已固化的制度惯性?其二,如果政府职能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仅仅对事业单位功能做出简单的分类归并,合并同类项,只有物理反应,没有化学反应。这种改革的成色是要大打折扣的。如果政府职能不改变,即便有成熟的公益和市场,也是不牢靠的。政府的本职就是服务,它应为社会和市场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但是,如果政府权力不受约束,就会造成责、权、利的翻盘。改革后的政府如果还是一个“大政府”,连信息公开都要费尽周折,那么,改革的成效就会大打折扣。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应是简单的“分灶吃饭”,而应是政府体制改革攻坚的前奏。这次事业单位改革将“倒逼”政府职能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