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

时间:2022-08-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讲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之前,我想先谈下输入和输出的问题。我有一句话叫作“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先分析一下“输入”和“输出”的概念,然后再讲一下“倒逼”一词蕴含的深刻含义。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过了一个基础线,其实就可以开始尝试先输出,再输入,通过输出倒逼输入。不过以往我们可能会忽视“输出倒逼输入”的训练,没有真正在“事上练”,于是非常容易纸上谈兵。

在讲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之前,我想先谈下输入和输出的问题。我有一句话叫作“输入驱动输出,输出倒逼输入”。今天主要讲后半句“输出倒逼输入”。

先分析一下“输入”和“输出”的概念,然后再讲一下“倒逼”一词蕴含的深刻含义。下一节再从输出倒逼输入的视角,分析行动系统和学习系统的问题。

(1)关于“输出”

输出,是从内部到外部的过程。我们工作的产出、写的文字、做的事情、说的话、我们的表现,都可以看成是输出。输出是一种外在的、可呈现的形式。如果我们每天写一篇文章,发在自己的博客里,每周在小组组织一次集体学习,每天做运动等,这些其实都算作输出。

如果在行动当中,涉及和外界交互的情况,都可以看成输出。我们拿着自己的输出和外界做价值交换。回顾上一节谈到的“力”的概念,我们和外界的交互主要通过“力”的方式体现:用我们的各种力,包括行动力、决策力、感知力等和外界交互。

输出并没有难度,而持续输出才有难度,而且持续稳定地输出并且保持质量,更是难上加难。这里要强调一点关于难度的认知,我们在面对困难、面对有难度的事情的时候,首先不要怕难,不要害怕。如果我们只是因为一件事情很难,从而躲避绕开,这个思考方式可能会让我们避开真正有价值、有意义、需要我们克服困难才能做到的事情。

另外一个方面,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追求难度,选择一条故意炫技的道路。这样容易让我们迷失方向,误入歧途,钻牛角尖。技术人员比较容易掉入这个陷阱,为了技术情结不顾业务需求。但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业务发展是优先于技术情结的。难的东西让我们与众不同,但是难也只是与众不同的条件之一。做所谓难的东西,未必就代表我们能够与众不同,但是如果要与众不同,可能有些东西是难的,只有解决到位,方能与众不同。

持续行动就是关于持续输出的艺术和技术。我们在谈论持续行动的时候,其实是在谈论如何每天做输出、如何每天想办法输出,是不停地把我们的想法、思绪、储备,整理出来。

另外,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我相信我们所输出的数量,和我们能够从市场上兑换回来的东西在价值上等量齐观。如果我们想解决自己收入增长的问题,首先需要看一看自己的输出量。这算是一个信念,我没有办法证明,但是我相信那些输出做得多,而且又有质量保证的,能从市场上得到的收益不会太低。

(2)关于“输入”

既然输出可以看成从内部到外部的一个过程,那么输入也可以看成从外部到内部的传输过程。顺着这个观点,接着往下思考,什么样的东西才能输入?我们怎样输入?如何鉴别输入是否安全?

我们学习教材,进入新领域,开始新行动,听了节课程或者做了次总结,这些都可以算是一种输入。输入是启动我们的大脑,并且往里面写入有效信息的过程。凡是涉及往大脑里边扔东西的行为都可以认为是输入。

可是我们产生了以下疑问:既然有信息进入大脑,那进入大脑的信息会不会影响已有的结构,并且会触发行动呢?因为有信息进来了,打破已有的信息平衡,从而进入一个新的平衡。就像家里来了客人,你总是要打扫收拾一下,扮成一副乖巧可爱的样子,和你平常不一样。

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社会上有人研究营销和公关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思想教育的问题?为什么会有抢占舆论阵地的问题?本质上这是关于我们输入资源的占有和再分配问题。谁来向你输入什么信息,影响你的想法,这是话语权的争夺问题。

这样看来,输入是内部体系构建的关键。想在自己内心构建系统,就需要往大脑里运送钢筋水泥,在合理的蓝图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摩天大楼。当我们有了一个稳定的系统,才能稳定地输出我们的力。

现在谈谈输入时所涉及的信息、理念和逻辑。这是一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或多或少以碎片形式获取信息,我们怎样才能把零碎的信息拼接起来,通过逻辑构建秩序,形成相互交织的网络体系,这需要我们输入方面的能力。

同时,重要的一点,持续行动也是输入的源头活水。因为输入也是做事情,也需要行动,也要求“力”的投入。

(3)关于“倒逼”

我理解的“倒逼”,是利用行为模式和逻辑特点驾驭之,并形成一种夹逼之势,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行为过程。我们认识了一些客观规律,能够掌握并运用它,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于是取得了“倒逼”的效果。我们修好道路,让事情沿着道路往下进展,最终达到目标。道路可以借助规律,实在不行,可以设一个环境,这就是所谓的以借势或者造势来达到倒逼的目的。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我们的需求,利用我们对痛苦的逃避或对快乐的追逐,来倒逼我们的行动。例如我们如果不去做一些事情就会感到太丢脸,没有输出就会很痛苦,这都是不同的倒逼形式。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按照正常逻辑来说,我们认为先要有输入,再有输出。也就是所谓的“输入驱动输出”。

正常的逻辑是,学英语先要懂语法才知道怎么造出一个好的句子。一直以来,别人告诉我们的观点都是,你要先输入得足够多,才能有输出。但是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好听却无用的逻辑。好听是因为理所当然,非常正确;无用是因为我们的“完美主义”往往作祟,于是迟迟没有行动,从而不会产生效用,同时这样的理念让我们在无意当中把门槛抬高了。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没有为输出做好准备,所以我们会一直陷入“做准备”的泥潭当中。我经常问一个问题,要学好语法才学英语,那你学了这么多年语法,你真的学好了吗?

换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过了一个基础线,其实就可以开始尝试先输出,再输入,通过输出倒逼输入。我认为,只要具备基本的基础知识,就可以开始输出训练了,通过输出,反过来激励我们的输入,这是非常有效的,而且符合成长进步的规律。不过以往我们可能会忽视“输出倒逼输入”的训练,没有真正在“事上练”,于是非常容易纸上谈兵。

这个是一种“切核心”的思考方式:我们要时刻牢记在任何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目的是什么,是研究语法还是使用这门语言?用于输入更多的信息还是只为了情怀?如果为了使用外语,那么我们着力点要放在怎么去使用上,并且以这个目标倒逼我们的学习;当然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研究语法,那么我们再怎么学语法,都是不为过的。

举些例子:

(1)如果需要每天写一些东西做输出,那么需要做大量事情、大量思考、大量阅读,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供给持续不断。这也是一种输出倒逼输入。如果你写不出,那就意味着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够,思考得不够深入,输入太少。

(2)很多人想学Java,想学Python,刚刚开始很新奇,学到后面觉得非常辛苦。对一个新手来说,不了解这些领域,没有很强大的学习系统,那么可能学到一半就放弃了。但是,如果我们尝试写学习笔记,写代码实现功能,把教材全部扔开,独立写,用自己的理解推导语言的特点和各个知识点的关联,再编程开发,考察自己的掌握情况,那么这样学就会比较扎实。这也是输出倒逼输入。

(3)我们再想想,如果要把一件事情做得非常漂亮,拿得出手,那么我们在背后要做多少事情?这也就是所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如果要有一个好的输出,那么我们得有多少输入?

举这些例子的目的,是告诉大家,把“输出倒逼输入”的思路应用到生活中,能够产生非常大的力量,来改善我们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